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2005年,郢靖王墓接连9次被盗未遂,出土青花瓷价值上亿

2023-09-20 17:05:07

“考古专家快来发掘吧,村口的墓被盗了九次了!”

2005年11月,伴随着一连串鞭炮响,一支考古队开始对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座皇室墓葬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室墓穴,已经经历过九次盗墓贼的光顾。

虽然盗墓贼均未能得手,但谁也不能担保,墓葬能够继续完整保持下去。盗墓贼为了进入墓葬,几次用炸药炸开,如今墓葬已有了明显的损毁,封土堆甚至已经被破坏,即将破开缺口。

为了不被盗墓贼毁坏性打开墓穴,当地考古专家不得已对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争取能将文物完整的保留下来。

明朝王室的一男七女合葬墓和背后的故事,就这样被展现在世人眼前。

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

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60岁了,他在后期最宠爱的刘氏和葛氏,相隔一个月先后为他生下第二十四子朱栋和二十五子朱?,也是朱元璋儿子中最小的两个。

三年后,这两个小皇子与哥哥们一起被父亲封为王,根据朱元璋的诸侯分封制度,朱栋被封为郢王,封地在安陆州,也就是如今的湖北钟祥。由于年纪尚小,他避开了皇位纠纷,在皇宫中长大了。

到了15岁朱栋正要加冠成年之时,此时的明朝已经被四哥朱棣掌控于手中。朱棣顺利夺取皇位后,为了安抚皇室和宗亲,他为刚成年的弟弟举办了隆重的加冠礼。

又过了三年,朱棣为二十四弟朱栋聘娶了营国威襄公武定侯郭英之女,郭氏为郢王妃。婚后,二人琴瑟和鸣,依旧在首都南京生活。

到了永乐六年即公元1408年,21岁的朱栋带着妻子前往封地,正式就藩。

仅仅6年后,27岁的朱栋就抛下王妃和三个女儿撒手人寰。

王妃郭氏伤心不已,不仅是两人感情深厚,更是因为连继承家业的儿子都没能生养一个,按照明朝的规定,没有儿子继承家业,郢王王位就会被废除,郭氏将来将会无依无靠,女儿们今后只能依靠皇家俸禄生活。

郭氏为自己画了像,留给女儿们,等她们长大后还能知道母亲的样子。随后就因对未来心灰意冷,绝望地上吊自尽了。

有历史记录,郢靖王朱栋将不少财产封存皇室内库,让女儿能凭借着这些财产安身立命。

郢靖王夫妻死后,女儿们和宫人以及王府护卫都仍在郢王府生活。

但朱瞻基继位后,不想让这些毫无价值的王室遗孤占据王府,于是以“照顾”之名,让这些“皇姑”迁到荒废已久的南京皇宫,遣散掉原来的王府护卫,吞没了郢靖王寄存的财产。

而郢王府被朱瞻基留给了自己的弟弟梁王朱瞻垍。

2001年,正是因为朱瞻垍的豪华墓葬出土了不少金银玉器,接近5300多件的陪葬品,让盗墓贼盯上了同为明朝皇室的郢靖王墓。

伤痕累累的墓穴

抗日战争期间,郢靖王墓的地表建筑被炸的几乎不存,也正好方便了盗墓贼继续挖掘下去。

盗墓贼屡败屡战,每次都用炸药想炸开一个入口,可惜修筑的墓穴太牢固,都纷纷失败了。

到了2004年已经是8次盗掘了,虽然警方立刻将犯人抓捕,但仍旧抵挡不住他们利欲熏心。

当地的村民祖上记载,他们这些人正是跟随郢靖王前来就藩的侍卫属民,他们曾为郢靖王守陵,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

村民们万分痛惜墓葬被毁,也跟警方合作抓捕盗墓贼,可眼见得他们又进行了第九次偷盗。

此时墓葬最顶上的封顶已经被炸开,如果再有几次,估计会彻底被盗墓贼得逞。国家文物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做出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队将墓穴的基本情况做了大致了解,在准备好一切工作后,正式进入到发掘工程。

层层考验

整个墓葬区3600平方米,不但地理位置优越,风水极好,整个地宫为砖石结构,还装备了王侯应有的宅院配置。

其中有享殿7间,东西厢房10间,并且还有为墓主人服务的神厨5间,宰牲房3间,以及鼓楼1座,碑亭1座,棂星门3间,券门3间,连内官住宅都建立了1所,围墓田地高达11多顷。

古代达官贵人的墓葬,都会在墓穴设置层层障碍,一是防止有人盗墓,二是为了保持尸骨及坟茔的完好。

而郢靖王墓也是如此,刚开始挖掘,大家就遇到层障碍,主墓室的最外侧为结实的夯土,将泥土打夯压实成为结实密度大的混合泥墙,在没有混凝土的年代,这就是最结实的基础。

考古人员挖这些夯土很是费劲,又增加了不少人手,直到半个多月才挖到墓葬最外侧的石墙。

石墙后则是另一块巨大的墙体,表面上凹凸不平,在凿开一层石料后,被两道铁箍固定住的墓志铭出现在众人眼前。

清理过表面后,隐约可见墓志铭上撰刻着郢靖王及王妃的生平,由此可以证实了此墓的确是郢靖王和王妃的合葬墓。

专家小心的拆除了这块墓志铭,将它仔细打包好,送入研究所,进行深入详尽的清理研究。墓志铭这一层犹如宅院里的影壁,绕过影壁后,就可以进正院了。

可墓志铭后面并没有直接进入墓室大门,为了防止盗墓,由三块巨石将墓门封堵起来。

三块巨石的拆除耗费了不少人力和时间,这三块巨石是用糯米胶浆紧紧相连,一般的开凿根本不起作用,只好请来专业的石匠,甚至请来了二三十个附近村民,合力将巨石翘起扳倒,运出了墓穴。

然而等待大家的是一道封死的墓门。

毕竟是死后所在,怎么谨慎封堵都不为过,专家也见多了这种情况,小心的顺着砖墙的缝隙凿开一个小孔。不能直接凿开、进入,以防墓穴内还有更多的机关或陷阱。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顺着凿开的小孔,一丝“白气”立刻快速的从小孔中涌出。“白气”没有什么味道,但专家们还是谨慎的将它抽取出来,放入试管内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

为了快速排放气体,考古人员用专业的设备抽取“白气”,等到全部抽完,竟然用了好几个小时。

等到气体排完,专家们对封门砖进行拆除后,鲜红色的墓门也终于展露在众人面前,墓门上还挂着一把一尺多长的铁索,顺着墓门的缝隙朝里看,隐约有烟雾缭绕,透露出极为阴森的感觉。

视死如生

考古学家们是不惧怕任何迷信鬼怪的,他们将锁小心取下,进入到了墓穴的前室。

我国古代墓葬的传统文化就是秉持着视死如生的原则,即为将死者安葬要按照生前的生活习惯,加上陪葬品都是生前最喜爱或常用的。

因此,传统墓葬尽可能的还原死者生前的生活环境和状态,连墓穴的格局也尽量保持一致,虽未能像皇帝那样做到完美,也尽量划分为前后院。

考古人员在进入王墓享殿,就是发现了整个墓室,呈现了前中后三个部分,而中间部分的两侧还各有一间耳室。

令专家不解的是,墓穴前室部分即为前厅基本上空空荡荡的,还有潮湿之感,虽然地面并没有残留的水迹,反而干燥,不像是有水渗入,但墙壁上有沁水线。

结合化验室得出“白气”的检验结果,“白气”是水蒸气,因而考古学家得出结论,历史上墓穴应该被大水浸没过,但由于封闭性强,这些水在蒸发后被保留在这里,从而形成绵绵不绝的白气。

前室显得极为空旷,有位专家在墙壁表面发现了上百个小孔,根据小孔中残留的几个木质残片,专家们发现这些全部应该是已经腐蚀了的木俑,由于被水的浸泡腐蚀,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

通过前室继续向前,中间部分没有特别宽阔的空间,只是一条长约15米的甬道,甬道内除了几个残留布帛残骸的木箱,不再有其他东西了。而甬道将两个东西方向的耳室相连,每个耳室则分别发现了三具遗骸。

经过专家勘测,根据这六具遗骸的骨骼牙齿可以判断出,这六位死者是尚未成年的少女,根据她们遗留下的金银簪花等陪葬品,可以得出结论:他们可能是为王爷王妃陪葬的婢女。

由于残忍的封建制度,她们在花季就被断送了生命。

她们被安排在死后仍旧服侍男女主人,连灵魂都不能获得平等的对待。她们身旁还有各自的“魂瓶”,保佑逝者灵魂得到安息。

而紧接着,宽阔的后室里的东西,让专家们兴奋不已

600多件文物以及镇馆之宝

墓穴最后的部分是用来安放郢靖王和王妃的棺椁,如同活着的时候,人会在后院休息一样。而棺椁两旁的就是死者生前最珍爱、最惯常用的物件和必需品。

其中包含了水晶制成的笔架,因形状像小山,也叫水晶山子 。古代水晶均为天然材料,晶莹剔透,十分难得,并且光滑圆润,是能工巧匠,精工细作而成。

而另一件玛瑙制成的镇纸,也十分精美,镇纸呈现出龙生九子其中的嘲风神兽,不但具有实用性,并且可以常常拿在手中把玩。

而其他出土的镇纸、笔墨和各种端砚、歙砚都能体现出郢靖王对于书法艺术的喜爱之情,这位年轻的郢靖王应该是一位风雅文人性情。

而另一侧陪葬的生活用品和礼器均为简单质朴的生活用品、妆奁首饰、粉盒以及极少量金玉器和金银首饰,有不少瓷器、漆器,丝毫体现不出皇室的奢靡。

跟一地区出土的梁王墓大相径庭,足以看出郢靖王老实淳厚,符合朱元璋所提倡的陪葬祭祀不允许过度奢靡,不许用金玉器。

他们棺椁旁也有几个木箱,里面有丝绸衣料或字画书籍,但由于曾被大水淹没,这些都已经腐烂,只有一丝残迹。

郢靖王和王妃棺椁内还有证明身份的王冠、玉圭等御赐之物,表明皇族礼制的完整和严谨。

这间主墓室一共出土了600多件文物,其中有100多件成为国家级文物,特别是其中一个元青花瓷瓶,它保存完好,清晰的花型,成为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次墓葬的发掘填补了湖北考古空白,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特别是对于明朝初中期的皇族政治体制,丧葬文化以及生活具有重要的研究、考证作用。

幸而及时发掘,不然,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毁是我们历史文化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