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司马懿家风差,子孙很成功,诸葛亮家风好,后代不怎样,有何隐情

2023-09-14 17:05:04

对于这个看似形成极端对比的现象,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好像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好人战胜坏人”的反传统,让人血压飙升......

其实,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一点都不简单,其中牵涉到了很多内容,我们绝不是仅仅以家风好坏和混的好坏来对比。


为此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拆分为三个部分。

——一个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家风对比;另一个是,二者到底谁混的更好;最后则是,造成如此反差的隐情(第三个问题解释,参杂在前面两个问题之中)。


一、看待司马懿的家风要全面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司马懿的家风如何?

在史料记载中,司马懿谋夺了自己效忠的曹魏政权为不忠,指着渭水发誓当放屁为不信,司马昭当街杀皇帝为大逆不道......

从这些内容来看,好像司马懿这人从根上就是不靠谱的,因此他的教育根本不会存在所谓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背后全都是讲阴谋、背叛逻辑。


我们不否认这些历史记载,也绝对不会去美化司马懿父子干的那些缺德事,这已经是历史的公案,所以在思想道德层面上来看,司马懿家族的家风确实不行。

但是,要知道家风可不单单只有单纯的道德层面,作为世家大族给成员树立的一个完备的价值准则,家风的覆盖面很广泛,我们不能以这些历史公案来否定司马懿的所有家风。

要知道,想要培养一个纨绔子弟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王八蛋,却绝对不逊色于培养一个英雄。

在历史上,司马懿虽然无耻、不讲信用,但却一步步的逆天成功,为晋朝奠定了根基。

司马昭虽然被历史所唾骂,但他也打赢了寿春之战,取得了对吴汉两国的空前胜利。所以,没有好的家风建设根本培养不出这些有才能的混蛋,这是需要承认的一点。



二、司马懿家族家风的一些独到之处

——在承认这一点后,我们再来看司马懿的另外一些家风。

1、文化教育方面很重视

早在司马懿年轻的时候,他老爹就极为重视家族教育,要不也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们培养成了“司马八达”。而司马懿如此天才,还只是八达之一。

在司马懿成为一家之长后,他也延续了这一点,对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进行严格的硬性素质教育。

以至于史书中有记载:司马师为天下驰名的俊才,不过30岁就与青年才俊组成了着名的“四聪八达”,在当时颇负盛名。


但因为该组织未来潜力很大,以至于魏明帝亲自出手,将该组织打散,将众人发配边疆。由此可见,司马家族的家风,第一要义就是“重视教育”。

另外,史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现象,在司马懿的父亲还健在时,他就将司马八达培养的非常小心谨慎。

虽然八人都颇有才华,但在父亲面前都如同受训的羊羔一般,一个个整整齐齐,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2、性格极为谨慎

而且,包括司马懿在内,家族子弟一律藏拙,对外谦虚、谨慎到极致,绝口不提政治。

司马懿从老爹那里继承到其中的精髓,因此他也把严谨小心作为家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以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都非常的稳健。


例如司马师在被叛军劫营的时候,他的眼睛疼得受不了了,但他依旧假装没事,镇定自若的解决完战斗。

哪怕他的眼睛都蹦了出来,没过多久去世了,但他的镇定、谨慎却依旧颇得老爹精髓。

还有司马昭,他也是十分稳健的人,明明已经掌握了大权,但还是一直时刻盯着郭太后与小皇帝——去哪里,都要带着他们。

还有在寿春之战中,面对东吴的全力以赴,他始终步步为营,而且还时不时的以心理战来应对,最终成功稳住了司马家的基本盘。

当然了,司马昭在这方面没有学得很透彻,最终酿成了皇帝当街被杀的悲剧。


3、意志力非常人所比

最后,针对意志力和志向的培养。

在司马懿年轻的时候,他老爹天天教他多读书,要了解天下大势,此时的蛰伏是为了将来的一飞冲天。

而且,老爹也还教他处处要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司马懿很好继承了这一点,当时为了逃避曹操对他的征辟,他谎称自己腿上有伤,曹操不相信他,于是特意派刺客观察他,司马懿愣是能够躺在那一动不动,直到把刺客熬走。

后来,因为下雨的缘故,司马懿赶紧起身去收东西,然后被刺客发现。

司马懿不仅自身不慌乱,就连他的老婆张春华也很淡定的将发现的人给杀了,司马懿甚至还高兴的说一句:我妻子果然不一般!


再后来,司马懿成为了当朝太傅,又撞上了曹爽架空他。

司马懿继续隐忍不发,假装自己老年痴呆,任由喂食的人把汤药喂在自己身上,然后趁对方不注意一招反杀。

如此意志,如此凶悍的性格,怎能说司马家族的家风不行?

除了司马懿以外,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如此,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起上战场,早早的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而且司马昭和司马师还躬身入局,参与了那场高平陵之变。

虽然史书中并没有关于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的说教,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两个人继承了司马懿的性格,不仅树立了高远的目标,而且在多次血与火的挣扎中锻炼了坚强的意志。

尤其是司马昭,在高平陵之变后就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综上所述,司马懿家族的家风建设是一点都不差的,是按照培养优秀人才目的来的,而且有着可观的成才率。



三、诸葛亮家族的优秀家风

说完了司马懿的家风建设,我们再来看诸葛亮的家风建设。

——毋庸置疑,诸葛亮在道德教育方面,其实比司马懿还是要厉害的多。

根据资料记载,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为诸葛瞻,字思远,其含义就是志当存高远,一开始就寄托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期待。

诸葛瞻也的确不负众望,不过8岁,就已经展现出了神童之才,深得其父喜欢。

但诸葛亮却并没有因此而自豪,反而在给自己的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表明:孩子才8岁,虽然聪慧可爱,但有早熟,难以成大器的危险。


随后,诸葛亮开始给儿子树立一些远大志向,特意为其写了《诫子书》,教导他:“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在书中对儿子谆谆教诲,做人应该有远大抱负,不应该贪图一时的安逸,否则随着光阴的流逝,将来后悔也来不及。

诸葛瞻十分听话,从小就严格约束自己,始终以极高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

对此诸葛亮还不放心,他又继承了大汉昭烈皇帝的教育风格,教导孩子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又写了《又诫子书》。

其中有提到:“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弹,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其字字句句都在告诉儿子,事事都要合乎礼仪,不要喝酒丧志。

还有,诸葛亮还担心自己的儿子奢侈浪费,因此虽然他身为蜀汉之掌权者,但却只是用自己的工资在成都买了800颗桑树和15亩薄田。

将此作为孩子的传家宝,希望他能够凭此实现,自力更生,俭以养德。

综上所述,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也是逐步渐进的,而其教育的核心就在于“道德教育”,注重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

若将诸葛家的家风和司马家的家风对比,我们会清晰的发现,二者的家风建设都非常不错,都是培养人才的规范。


不过二者仍旧有着明显的差异,诸葛家族重点培养的是道德人才,而司马家族重点培养的是乱世之中的“弄潮儿”。

如此一来,就导致了两个家族后人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四、司马家族后人的表现与结局

——于是就来到第二大问题:两家后人的结局,谁混的更好?

正如前文所说,司马家族培养的是乱世中的弄潮儿,所以他们的家学给他们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应对乱世的能力,可这种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的缺失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司马家族除了司马懿这几个野心家,司马懿的兄弟一度以魏臣自居,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攸也一度被称之为贤人。


但是,一旦当司马家族的后人走上权力的最巅峰时,这种道德上的相对缺失,就容易让他们剑走偏锋。

例如,司马懿背信弃义,杀得人头滚滚;司马师较之于他的父亲要好一些,可他也是废小皇帝,逼迫太后,把魏国朝堂杀的人头滚滚,在国内到处平定叛乱。

其实,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是有选择的,他的威望不如其父亲,可以选择拥戴皇帝,做一个忠臣。

但司马师害怕自己父亲做了太多的缺德事,将来家族被清算,所以他只能为了掩盖一个恶而去创造更大的恶,至于原本重要的道德和标准,则在他的野心之下逐步的被抛弃。

最终,司马师凭借过人的才华,以及抛弃了道德底线后的为所欲为,成功的解决了“淮南叛乱”,在自己临死之前,给弟弟留下了一个较稳的摊子。


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很快接替。他同样也面临着小皇帝和郭太后的压力,而且还有内部的反叛和外部的骚扰。

但司马昭能力不下于自己哥哥,基本解决的各种危机,并着手建立司马王朝。

可他在这空前的政治大胜面前,也抛弃了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一层遮羞布——名义上的君臣之道,司马昭的手下杀死了小皇帝,司马昭从此背上了弑君的历史骂名。

司马昭之所以一步步走到黑,和他哥哥一样,还是为了野心而逐步的抛弃了道德,而且在皇帝被杀死后,司马昭有些自暴自弃了。

不仅不顾君臣之义,而且还不顾父子之情,直接剥夺了司马攸的继承权,最后终于让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一统三国。



五、诸葛家族后人的发展途径

说完了司马家族后人的发展,我们再来看诸葛亮后人的发展。

和司马兄弟不同,诸葛瞻一直都紧守着道德,虽然他不过8岁就没了父亲诸葛亮,但他一直都在按照父亲临死之前给他设计的道路前进。

他幼年聪明,年长后又以贤德着称,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凡是上有所政策,皆将其荣誉归于诸葛瞻,百姓皆称赞诸葛瞻仁义!

诸葛瞻自己其实也很争气,年17就娶了公主拜骑都尉,之后又一路坐火箭般升迁,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到35岁时,诸葛瞻已经掌握尚书台政务为国家执政者。


根据诸葛瞻自己的说法,他的一生都在为“三条政治主张”努力,一为去奸臣黄皓,二为制约姜维,三为守住国土。

从这些主张可以看出,诸葛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为国家除奸臣,为国家保存实力而制约军头,为蜀汉之存亡而夙兴夜寐,是无愧于他父亲对他的教诲。

后来,司马昭为了洗刷杀死皇帝的罪名,发动了灭汉战争。邓艾偷袭阴平,诸葛瞻率领自己的儿子诸葛尚死战绵竹,最终双双战死于沙场。

在临终之前,诸葛瞻依旧还在泪流满面,自己没有制约奸臣也没有守住国土,自己无脸面再见父亲和乡亲们。

这就是诸葛亮的后人,道德无损,为国尽忠,浩气长存。



六、两者家风都是各自轨道的胜者

通过对两家后人的对比,我们的确可以得出结论,司马家族的后人混得更好,甚至已经混到了开国的地步。

但是,诸葛亮的后人坚守了道德和忠诚,成为了父子千古忠臣模范的代表。

其实二者都是各自领域的胜者,怎可直接分二者家风的高下。

而且,司马懿可是从小教到大,所以才养出两个狼崽子,但诸葛亮每天都忙于政务和军事,只能挤出时间来教育孩子,而且这种教育还只能持续到8岁。


因为诸葛亮走的太早,所以诸葛瞻没能经历战场的实力,没能学会诸葛亮的八阵图,一切都是那么的仓促,所以诸葛瞻只能算是一个未真正培养起来的天才。

但即使如此,他也依旧用自己的死亡证明了诸葛亮的教育是成功的。

最后,关于司马家族的后代,史书还记载了两处有意思的细节。

首先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当时他向大臣询问诸葛亮之才华,结果对方评价:“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本以为司马炎会对此很生气,但这位司马昭亲自选出来的接班人,却居然附和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完全不避讳自己爷爷和诸葛亮之间的纠葛。


还有东晋的第2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他在与大臣讨论了司马家族的发家历史后,居然说:“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

由此可见,司马家族自己的后人就对老祖宗的某些方面给予了否定,并对诸葛亮一家子给予了高度肯定。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所有的统治者应该都会害怕司马家族这样的背德之人,而会喜欢诸葛家族的这种忠诚之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懿还是输给了诸葛亮。

司马家族赢在当时,诸葛家族赢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