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大臣请假六天,朱元璋:准了!第七天大臣回来,朱元璋:杀了他

2023-09-03 16:58:00

前言

中国封建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塑造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皇帝群像。在这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无数的皇帝涌现,有昏庸者,也有英明者,然而真正引发争议的皇帝相对较少。其中,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例子,他的一生在辉煌与残酷中交织,他的才智与疑心,构成了他复杂的统治面貌。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奠基人,开创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但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争议。他的疑心病被广泛记载,导致了许多官员的悲惨命运。

在众多被朱元璋杀害的官员中,周衡无疑是其中之一。他的案例深刻地展现了朱元璋对统治的严酷和不容忍。周衡向皇帝请假六天,皇帝同意了,然而由于一些时间的耽搁,周衡第七天才回来上班。

没想到这个举动竟然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当下便下令杀了他!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周衡做了什么事,为何会让皇帝这般愤怒呢?

平定天下,朱元璋建大明

当元顺帝逃出大都,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群雄并起,武装力量林立,明夏残存势力不甘心失败仍在抗争,而南方则有朱元璋领导的武装力量逐步崛起。

朱元璋起于鄱阳湖一带的农民起义,经过二十余年浴血奋战,终于在天下分裂的局面下,通过武力征伐,压制各路反对势力,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自唐朝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这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王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宰辅大臣需要直接面圣汇报公事;通过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扩大监察权力,对百官的一举一动都处处监视,严防他们结党营私。这无疑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让皇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这也埋下了祸根。朱元璋的这些做法,不仅扩大了皇权,同时也加深了皇帝对权力的独占欲望。为了保护权力,朱元璋可以不惜使用任何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朝堂的权力斗争也就愈演愈烈、愈演愈密。大臣只能小心求全,不敢有任何逾矩。
忠言直谏,周衡让君王难堪

洪武十三年,为了慰劳刚刚平定的江南百姓,朱元璋减轻了江南的部分赋税。这在百姓中获得了广泛赞誉。但是就在次年正月,北元残余势力来犯,朱元璋为筹措军资,决定收回前一年减免的赋税。

这个决定引起了谏官周衡的反对。周衡是江南人士,通过科举入仕,担任右谏议大夫。他认为朱元璋这个决定有违皇帝此前的承诺,会让百姓失望,不利于稳定民心。群众的支持是大业的基础,如果食古不化,以民众冻馁御寇,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在朝堂上直接反对这个决定,认为这是在学元朝亡国之举,劝朱元璋不要食言而肥,更不可轻信谗言,背弃前诺。周衡的言辞义正严谨,为百姓着想,表现出敢于忠言直谏的品格。

但是,周衡义正词严的言辞,直接让朱元璋难堪。一时间,在场文武百官无人敢言,只能默默等待皇帝的判断。朱元璋虽然当场没有发作,但周衡的直言无疑触怒了他,这成为日后周衡被诛杀的导火索。
扫墓还乡,周衡遭诬陷杀害

就在周衡直谏后不久,洪武十四年清明时分,周衡向朱元璋请求七天假期回乡扫墓。朱元璋只批准他离开六天。周衡只得匆忙返乡祭扫,然而归途中的大雨阻碍了行程,道路泥泞,行人稀少,极为艰难。直到第七天周衡才赶回朝中。

朱元璋立即指责周衡“欺君”,未遵守六天的期限,以大不敬之罪将其处决。明明是雨阻行程,周衡却被诬陷为“欺君”,只因朱元璋需要一个理由为之前的直谏报复。周衡对此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以死明志。

此事传开,群臣无不心惊肉跳。原来皇帝记恨言官的程度已深如此。朝堂上再也无人敢提忠言直谏,只求浮沉。为了生存,大臣们只能谄媚迎合,小心求全,朝政趋于混乱。
权倾朝野,胡惟庸横行跋扈

胡惟庸是朱元璋重用的宰辅,曾任右丞相达七年之久。这期间他权倾朝野,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还和宦官勾结以示威胁。

洪武十二年,占城国的小臣来朝贡,胡惟庸等人对他不闻不问,导致使臣在街头露宿。朱元璋追究六部官员时,他们互相推诿,皇帝怒不可遏,直接将右丞相汪广洋赐死。

此后朱元璋清查汪广洋家产,发现他家中藏有贪污来的官家女眷。追查之下,竟揭发出胡惟庸等六部官员长期贪污公款,大肆敛财。行为之恶劣令人发指。

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胡惟庸还意图谋反,终被朱元璋诛杀。三万多与胡惟庸相关的官员也被株连处死,胡惟庸一党彻底覆灭。可见皇权阴暗面对异己的残酷镇压。

胡惟庸被诛后,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制度,彻底收回分散在宰辅大臣手中的权力,皇权至此达到鼎盛。但朝野的残酷权斗并未就此止步,反而愈演愈烈。
皇权极盛,言路渐封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要求重新修订《孟子》,删除其中讽刺皇帝的言辞。他认为应删去一切不利于皇权统治的文字。这显示出他对学术言论日益严苛的控制。

当编修官员钱宰不慎吟诵揭露皇帝监视的诗句后,次日就被朱元璋问罪。皇帝记恨之深,令人胆寒。钱宰只能抱头鼠窜,日夜自责,生怕招来杀身之祸。

此时,朱元璋已经通过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可以随时监听百官的一言一行。大臣们即使在家中,也再不敢随意议论朝政,生怕言辞传到皇帝耳中招来杀身之祸。

可以说,到了洪武末期,朱元璋的皇权已臻极盛,言路渐封,臣僚只能趋炎附势,避免触碰皇帝的逆鳞。朝堂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言论自由受到沉重打击,思想文化日趋僵化。

胡惟庸和周衡的悲剧,成为明初朝野动荡的缩影。朝臣只能曲意逢迎,小心求全,难言忠谏。
结语

权力的扩张往往伴随着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朝堂上忠谏难进的局面也愈发明显。洪武年间两次血腥镇压言官事件,是权力斗争和皇权极盛的直接反映。

义正言辞的周衡,还有贪婪骄奢的胡惟庸,都成为了皇权膨胀过程中的牺牲品。朱元璋建立的强大皇权,使明朝在开国之主在世时趋于稳定,但也埋下了专断专权的祸根,导致日后君主可以为所欲为,朝政日渐腐败,最终积重难返,导致这个曾辉煌一时的王朝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