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东北土匪接苏军通知:接受检阅,好处多多!去了后结果如何

2023-08-29 16:58:13

1946年4月22日,盘踞在密山一带的各股土匪,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他们都收到了一份签有东安市(现密山)卫戍司令部德格切夫、副司令李希才名字的苏军文件。

文件的主要内容是,苏军就要撤出东北了,希望全县的武装在本月25日这天接受检阅;届时参加检阅的部队都可以得到一批武器,力量最大的将接手密山。

进入东北的苏军

面对诱人的大蛋糕,土匪们心情非常矛盾,他们既想吃,又害怕蛋糕里有毒,吃了要命。

那么,苏军为何会发出这道通知,土匪们会不会去呢?

还有,苏军司令部的副司令,为何是个中国人的名字?

1945年8月9日,150万苏军进军东北。

斯大林出兵,是有深刻利益诉求的。

根据《雅尔塔协定》,如果苏联出兵,可以得到四大好处:蒙古现状必须维持;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归还苏联;日俄战争失去的北方四岛将回归苏联;旅顺将成为苏联的海军基地(租借)。

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投降已经成为定局,所以有人认为,苏联捡了一个大便宜。

而且在苏军出兵东北(8月9日)当天,美国在长崎又投了一颗原子弹,日本终于下定了决心。

所以有人认为,苏联出兵不出兵,都无关大局。

其实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

如果苏联不出兵的话,谁来对付东北60万日军?

当时,无论是我军还是蒋军,在东北都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存在,如果没有苏联红军的出兵,日军并不会甘心放下武器,更何况接收和处置日军战俘,本身是一个庞大的艰巨的任务。

苏军在东北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斯大林首先是基于苏联的国家利益做出出兵东北的决定的。

8月12日早晨,苏联红军舍甫琴科大尉率75机枪营两个连,以及马什宁少校的第1630反坦克歼击炮兵团的几个连,进入密山县城(现知一镇),这里宣告解放。

密山位于黑龙江东南部,东边是虎林,西边是鸡西,北面和七台河相邻。

饱经日本残酷压迫之苦的密山人民盼来了春天,他们手持红旗和标语,或者端着点心糖果,夹道欢迎苏联红军。

苏联150万军队听起来很多,但主要部署在重要城市和公路、铁路干线,偏远地区其实处于真空地带。

因此,原来在抗战期间投靠日军的土匪,以及伪满时期的伪军和旧机构人员纷纷拿起武器,上山当了土匪。

那些大地主还有伪甲长,也当起了山大王。真应了那句话,有枪就是草头王。

据统计,在密山一带,当时一共有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30多支,总兵力上万人。

其中有个叫郭清典的土匪,就有几千人马。

郭清典原来是蒋军将领,在中条山被日军俘虏,被关在密山监狱。

日本战败后,郭清典砸开牢房,打开日军军火库,拿出武器组建队伍。

9月2日,“东安地区保安总队”宣告成立,郭清典担任司令兼参谋长。

东北解放的消息传出,蒋军立即行动,下山摘桃子,把手伸向密山。

9月2日,蒋军在密山的伪府宣告成立,办事效率出奇的高,速度真可以说是快如闪电。

那么,苏军副司令为什么是中国人的名字?

副司令名叫李希才,他1938年参加革命,是久经考验的东北抗联战士。

东北抗联在日军的绞杀下孤军作战,一度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不到2000人,在1941年转入苏联,组成着名的“88旅”,等待时机杀回来。

日本战败时,李希才随苏军回到密山,担任东安市(现密山镇)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

此外,他还是苏军翻译。

苏联红军和民主联军战士合影

在苏联待了四五年,李希才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担任翻译完全胜任(后改名李东光)。

李希才回国的任务,表面上看是给苏联红军带路,当翻译,其实主要任务是寻找联络我地下组织。

当时他可谓光杆司令,苏军撤走之后,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

他知道要尽快跟组织取得联系。

1946年初,有两个同志联系上了他。一个叫吴亮平,一个叫梁定商,都是走过长征路的老革命。

前者是东安地委书记,后者则是密山县委书记。

经过李希才的牵线搭桥,他们跟苏联驻东安卫戍司令德格切夫建立了联系。

需要说明一点,吴、梁二人只带了警卫员。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陆续向东北派出队伍。但广袤的东北大地,派来的队伍远远不够,必须在东北发动群众,扩大队伍。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吴、梁是秘密来的。李希才提了一个建议,让他俩也穿上苏军服装,干脆住在苏军司令部。

到了1946年3月底,苏军在东北待了七个月,在舆论和蒋府的压力下,斯大林不得不考虑撤出东北。

而李、吴、梁也面临着一个考验,苏军撤走之后,他们怎么开展工作?

光靠他们和发展的几十个人,是无法与土匪抗衡的。

想来想去,他们决定向苏联人求助。

在密山的一个饭馆,三人宴请了德格切夫司令。

“我代表东安地委,感谢德格切夫将军对中国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吴亮平举杯敬酒。

“我也给将军敬酒,祝将军健康长寿,前程灿烂。”梁定商也举起酒杯。

李希才端杯道:“德格切夫将军智勇双全,威名远扬,我对将军充满敬意,希望将军有时间到中国来,我将热烈欢迎,尽地主之谊。”

几碗伏特加酒下肚,德格切夫将军红光满面,举杯还礼:“来,为革命友谊干杯!”

大家推杯换盏,尽情畅饮。

东北民主联军

酒酣耳热之际,德格切夫说:“我们都是同志,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不要客气。”

“我们别的也不需要,就是需要武器。”吴亮平毫不掩饰地说。

“这个好办,可以全部满足,我说了算。”德格切夫拍着胸脯说。

“那太谢谢了!”吴亮平握着将军的手,激动地说。

酒足饭饱之后,德格切夫起身,跟吴亮平、梁定商等一一拥抱告别。

走到门口的时候,李希才突然说道:“将军留步,我还有一个请求。”

“什么事?”

李希才伏在将军耳边,小声耳语起来。

这时候的李希才,担任东安工作委员会公安大队长,维持密山稳定的重任落在他的肩上。

但他手中没有多少兵,只有几十个人,而密山到处都是土匪,苏联红军在的时候,他们还有所忌惮。

苏军要是一走,土匪肯定非常嚣张,我们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

李希才想了一个办法,希望苏军配合,在撤退回国前,把盘踞在密山的各股土匪一网打尽。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4月22日,密山的大小匪首都收到了一份签有东安市卫戍司令部德格切夫、副司令李希才名字的苏军文件。

文件的内容,是要他们在三日后接受苏军检阅,好处是给他们武器,谁的实力大,就把密山移交给他们。

土匪们接到通知,十分为难。

不去的话,就失去一个得到武器的机会,还得罪了苏联人;去的话,万一是圈套怎么办吗?

纠结之后,多数匪首还是决定去。

因为苏军来之后,知道这些土匪是刺头,神出鬼没的,不好对付。苏军对这些土匪采取了安抚政策,跟部分匪首还保持交往。

比如,接受土匪的宴请,对匪首送的貂皮和鹿茸也照收不误。

这就给土匪造成错觉,苏联红军是中立的。

这就是多数匪首为何决定接受苏军检阅。

之后,很多土匪都像要过年一样,理发的理发,洗澡的洗澡,买衣服的买衣服。

到了25日,各路土匪乘坐胶轮车,或者马爬犁,来到了密山车站广场。

那些土匪头目们站在队伍前列,满怀期待,等待天上掉馅饼。

不料,眼前的情景,让他们的心里打起了鼓。

他们看到,周围都是荷枪实弹的苏联红军,周围制高点还架起了迫击炮和轻重机枪。

土匪只觉得脊背发冷。

但是人已经来了,怕也没用。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只能硬着头皮走。

再说了,检阅台上的苏军将军满面春风,和颜悦色,向大家挥手致意,不像是有恶意。

“也许是苏军是给咱维持秩序呢。”土匪安息自己。

一开始,气氛确实不错,苏军司令德格切夫跟匪首们握手拥抱,谈笑风生。

他还幽默地问一个匪首:“都说你们是胡子,你脸上怎么没有胡子呢?”

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可是,当一辆吉普车到来的时候,气氛变了。

车上一个人剑眉倒立,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他就是李希才。

李希才板着脸走上检阅台,用洪亮的声音向土匪发出口令:立定,向中看齐!

土匪们以为检阅开始,便打起精神,齐刷刷立正,向中看齐。

第二句口令一出,土匪蒙了:放下武器,向后转!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要知道,武器可是命根子啊;没了武器,土匪就变成拔掉牙齿的狼。

匪兵们望着自己的头头,可是每个匪首身后,都站着两名端着冲锋枪的苏军。

一旦他们敢动,就会被打成马蜂窝。

就这样,土匪们全都乖乖放下武器,等待发落。

李希才大声说:“弟兄们,你们选择当土匪也不容易,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鬼子占领东北,没路走啊。”

“但现在不同了,鬼子投降了,我们的队伍来了,大家安心回去种地、做生意,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好啊。”

“愿意回去的,给路费;愿意当土匪的,也拦不住。但是再碰到,我们就不客气了。”

“无论做什么选择,必须把武器留下;不然的话,只能躺着出去。”李希才大声说。

就这样,土匪们被解除武装,土匪头目被扣押,包括“东安省临时政府”的主席高金声,副主席孙福臣。

从此,密山的局面打开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匪首很狡猾,没有来接受这次“检阅”。

在后来的东北剿匪中,他们没能逃过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