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刘源:如何读懂甲骨文及其背后的商文明

2020-01-24 12:03:06

刘源:如何读懂甲骨文及其背后的商文明

2020-1-10 09:12:30

<!-- BeginOfFootnote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木西 选稿:郁婷苈 <!-- EndOfFootnote -->

<!--enpcontent-->



  2019年是首次发现殷墟甲骨文的120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国家图书馆于12月29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刘源研究员做了题为《甲骨文中的商代文明》的精彩讲座。讲座中刘源研究员列举了大量甲骨文实例,为我们还原出甲骨文背后的商代史实与文明。

  甲骨文知识知多少?

  大家都听说过甲骨文,但是甲骨文是什幺时代的一种什幺样的文字,有些人会有些误解,把它和“商代文字”划等号。其实,甲骨文只是一种特殊的商代文字。首先,它特指刻写在占卜用的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而商代文字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极其多种多样,除了甲骨,还有青铜器、玉器、陶片、兽角和印章等。其次,甲骨文并不是商代通用文字。商代的正规文字其实是使用毛笔书写的,当时的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就较客观地反映了这种字体。当然,甲骨、玉器、陶器上也有保留毛笔书写的文字,但很少见。字形上两者区别也很大,正规的商代文字笔画较为圆润流畅,而甲骨文基本是刻写文字,字体多有简化,笔画更加硬朗曲折。第三,甲骨文不仅仅商代有,西周早期也会用甲骨进行占卜,自然也有甲骨文。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牛肩胛骨,占卜用的龟甲,简称卜甲;占卜用的牛肩胛骨,简称卜骨。卜甲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龟腹甲,另一种是龟背甲。使用龟背甲的时候为了平整,一般要将其剖成左右两半,甚至加工成“鞋底”状,被称为“改制背甲”。牛胛骨背面不平整,占卜前也需加工。椭圆形的骨臼去掉一半,突出的臼角切掉形成直角,背面突起的肩胛冈也要被削去。实际上我们能看到的卜骨实物,完整的很少,大多数卜骨的骨扇(又叫“骨面”)已经断裂,仅剩骨首和骨颈或者骨条。骨条是卜骨两边较厚的部分,竖着排列一长串钻凿,使卜骨边缘和骨面接连处变得很薄,很容易断裂形成骨条。


  那幺什幺是“钻凿”呢?“凿”就是甲骨背面的枣核形的长槽,在“凿”的旁边挖的圆坑就被称为“钻”。钻凿底部甲骨变得非常薄,一受热就极容易破裂,占卜时烧灼圆钻,甲骨正面就形成裂痕。这个裂痕会呈现出“卜”字形,因此被称为“卜兆”。卜兆里竖向裂痕像树干,被称为“兆干”;从兆干边上斜出的裂痕像树枝,故被命名为“兆枝”。卜甲和卜骨反面都有钻凿,钻凿的目的就产生卜兆,并通过卜兆来占卜吉凶。一块甲骨可以进行多次占卜,但是卜兆的排列却不是杂乱随机的,而是要以龟的中缝为中轴线在背面对称钻凿,这样的话卜兆也就随之对称了。若将两片卜骨的臼角相对,两块卜骨上的兆枝朝向臼角,也是左右对称的。


  记录占卜内容的甲骨文被称为卜辞。一块甲骨上面往往有很多卜兆,这些卜兆会被有意地用线分隔开,形成一组一组的卜兆,这种分割线就被称为“界画线”。而每组卜辞周围都会刻有卜辞。每组卜兆中的每个卜兆上方都刻有数字(被称为“兆序”)用以表明卜兆的顺序。卜辞往往围着一个卜兆或是一组的卜兆刻写,专业术语称之为“守兆”或是“卜辞守兆”。“卜辞守兆”最基本的形态是从卜兆的上方开始,从兆枝向兆干刻写,到了兆干之后转而再向下刻写,当然,实际中卜辞守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


  因为甲骨文是刻画文字,弯曲的笔画、肥笔契刻起来就要比毛笔书写麻烦很多,所以甲骨文字出现了很多简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笔画从象形(实心)变成勾勒轮廓;二、圆转弯曲变成直线(方折)。由于是为了便于契刻才简化的,一些简化的字体自然就只存在于甲骨文中,其他场合并不使用这种简化字。现代学者认为刻手刻写甲骨时是先契刻竖画,竖画全部完成后将甲骨旋转90度,再以竖画的形式契刻横画。这与甲骨比较坚硬,刻手刻写竖画更加方便有关。甲骨文中偶尔出现缺刻横画的现象,也可以说明这种刻字步骤是有根据的。


  甲骨文学习如何入门?

  学习甲骨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干支。干支一直沿用至今,向上追溯可以到商代,只是当时干支的功能与今天的不同。在商代,干支的功能主要有两个:第一,用于纪日。商代的六十干支代表六十天,而现在干支主要用来纪年。第二,十天干用作祖先的日名。每一位死去的先王都有自己的日名,其格式为“区别字+天干”,区别字主要是美称和亲属称谓,如:商汤的日名是大乙,父甲、祖丁等也是商王日名。日名是商文明的显着特征之一,此外还有族徽和腰坑。当时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族徽,主要铸在青铜器上,甲骨文中并不常见。此外,殷人的坟墓在死者腰部位置下往往挖一个坑,被称作腰坑,埋有狗,称作腰坑殉狗。商王大墓的墓室下,不仅有一个腰坑,加上四角的殉人坑,多达9个,里面殉葬的是披甲持戈的武士。

  除了干支,数字也经常在甲骨文中出现,兆序就是典型例子。有关祭祀、战争、田猎、历法的记录中也有大量的数字。从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我们发现商代的数字已经是十进制了,有个、十、百、千、万这些字的出现。表示十几的话,用“ (有)”字连接。二十、三百等则用合文(将两字合在一起写)表示。


  学习甲骨文,还要了解甲骨文的书写格式。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大多数是占卜的记录,被称为卜辞。卜辞有自己固定的结构,主要分为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前辞记录的是占卜时间和占卜者(即“贞人”),如:“干支卜,某贞(某天,某人进行了占卜)”。命辞是对占卜内容的陈述,如:“旬无忧(未来十天平安无忧)。”占辞是对吉凶等占卜结果的记录,是对卜兆的判断,如:“王占曰:吉(王据此兆判断刚才占卜的事情会有好结果)。”“王占曰:有祟(王判断刚才占卜的事情会有坏结果)。”有些学者习惯在命辞后面加问号,表示疑问。刘源研究员指出,命辞并非向鬼神提问,而是陈述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陈述句,应该加句号。至于判断是否准确,就用验辞记录下来。验辞就是记录占卜以后事态发生的实际情况,如:“允(的确是这幺发生的)”。还有一些甲骨文是记事的,被称为“记事刻辞”,主要记录占卜用甲骨的来源和田猎、战争的重大收获和功勋。胡厚宣先生最先发现记录甲骨来源的刻辞,这些文字往往记录在不影响占卜的地方,即不挖钻凿、不示卜兆的甲桥、甲尾、背甲、骨臼、骨面等处,并将之命名为“五种记事刻辞”。

  需要指明的一点是,卜兆、卜辞、命辞、验辞等这些称呼,都是今天学者为了研究方便起的术语。如果穿越到商代跟商人提到“卜兆”、“卜辞”之类的词汇,他们肯定会一头雾水。


  甲骨文背后的商代文明

  1.社会结构、国家形态与国之大事

  如果把商王朝的社会结构看作金字塔,处在社会顶层的有商王、商王的配偶(王妇)和王子。王妇在甲骨文中一般被写作“妇某”,如:商王武丁的妻子有妇好、妇妌。王子则被写作“子某”,“唯子画呼伐”就是让商王名为画的王子去领兵征伐。其次是内外服贵族,内服有小臣、多尹、亚等,外服有侯、邦伯等。再次是平民,即“众”。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俘虏与奴隶,如:羌、寇、奚等。

  商王朝的国家形态也可以通过甲骨文还原出来。首都是“大邑商”,又称为“兹邑”,围绕在周围的是“四土”,又称“四方”,这里居住了很多贵族。商王统辖的领土之外有各方国,其中大多是敌对关系,被称为“某方”。“今兹王共人五千征土方”意思就是现在王征集了五千人去征伐敌土方。方国首领被称为“方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周时期,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与祭祀。战争动员与组织主要采取“共人”与“登人(征集人的意思)”的方式。战争的统帅并不固定,有时候由王亲自统领军队带兵打战,有时候也会由王后或者其他贵族领兵。妇好就是王后带兵打战最有名的实例。“登妇好三千”就是由妇好征集三千人作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则由平民“众”组成,而征伐的对象就是敌对的方国。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的敌对方国有土方、人方等。


  “登妇好三千”

  祭祀背后体现的是商人的信仰崇拜和他们的神灵体系。商人信奉鬼神,他们的神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天神,包括商人的至上神上帝和与上帝有关的神灵,包括帝五臣、帝使风等;第二类是自然神,包括四方神、土神、河神、山神等,“求年于岳河夒”是向岳河夒祈求丰年;第三类是人鬼,包括祖先神、旧臣等,如:“大御王自上甲”,从上甲开始对祖先进行祭祀以祈求去除不好的事情。“侑于伊尹”,祈求开国功臣伊尹的保佑。


  商人的祭祀形式分为事祭和周祭。事祭是指就某事而祈求,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主要形式有求(祈求某事、如:求年、求雨)、御(去除不好的事情)、告(讲某事告诉某神,请神灵的保佑)、宁(平息不好的事情)。周祭是以360天为一周期,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地祭祀从上甲开始的商王朝的先王和部分王后。其主要形式有五种,翌祭(可能是羽舞)、食祭(供奉食物)、祭祭(用手执肉)、彡祭(重复祭祀)、劦祭(合力祭祀)。周祭对商人而言非常重要,也可以算作商文明的典型标志之一。周朝建立以后,日名、族徽、腰坑依旧保留,但是周祭不再保留,毕竟周人也没有祭祀商人祖先的义务了。如果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周祭更能代表商代文明。

  2.经济与科技

  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占卜,“求雨”“求禾(即求年,祈求丰收之意)”“受年”“受黍年”“受稻年”等随处可见。商王也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王大令众人曰:劦田(王对平民下达重要的命令:大家要一起合力耕作)”。这些例子这反映了农业在当时已经是商王朝的重要经济命脉。渔牧业则是当时经济的重要补充,目前甲骨文中出现过的最大的数字“三万”就是与此有关,即“获鱼三万(捕获了三万条鱼)”。祭祀时也会使用大量的牲畜,如“册百牛(将上百头的牛剖开成两半)”甚至是“千牛”当作祭品。田猎是第三种重要的经济形式。占卜时会提及“王往逐豕(王去追逐野猪)”,即商王追逐猎物的情况。有时商王战果颇丰,能够“只(即获,捕获、获取之意)”或“擒”到大量的猎物,就连生猛的野猪商王都能“允获九(的确捕捉到了九头)”。田猎不仅与经济有关,还是一种军事训练的形式,用以威慑周边的敌人。


  甲骨文还能反映商人在历法与医学等科技方面的成就。历法上,商人对年、月、日、时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理解。在他们的认知中,“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而是与农业丰收有关。“岁”才是时间上一年的意思,“今岁受年”表达的就是今年会有好收成的含义。“祀”是指周祭周期,但是也暗藏时间的含义,当时具体日子(干支)常用当天的周祭来强调。“唯王十祀又九”就是说王在位的十九个周祭周期。至于月,商人已经有了对闰月的把握,“十三月”“十四月”就是他们所置的闰月。比月小的时间单位中,旬最为常见,其表示十天的含义一直沿用至今。“旬无忧(十天内没有灾祸)”“旬有忧(十天内有灾祸)”就是对十天内会发生的事进行占卜。一天内的时间商人也进行了细致地划分,“旦(清晨)”“夕(傍晚)”“夙(早晨)”“食日(上午吃饭的时间)”“中日(中午)”等也被后世沿了用下来。“郭兮”则较为独特,但是通过时间上的逻辑也可以推测出它指的是“中日”之后黄昏之前的某段时间。


  医学方面,商人对病痛有着直接浅显的认识,他们常用“疾+身体部位”的结构表示某地方的疾病。“疾齿”就是门牙痛,“疾趾”“疾首”“疾心”和“疾腹”分别指脚趾、头部、心脏和腹部疼痛。若病情有所好转,就用“肩兴有疾(肩,能够之意;兴,起色,好转之意;疾病有所起色)”或是“克兴有疾(克,能够之意)”表示。学界过去曾将“肩兴有疾”释为“骨凡有疾”,甚至引申为风湿病,但是经过学者们的继续钻研,“肩兴有疾”才是正确的解释。殷墟甲骨文只记载了商人对疾病只有痛与疼痛好转的认识,较为简略。出现病痛的时候,商人也只是向神灵祈求保佑,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的稚嫩,我们目前对商人“医学”了解很少,只知道他们对疾病与疼痛的感知。


  讲座中刘源研究员通过大量甲骨卜辞中的蛛丝马迹还原了商代历史,使这个三千多年前的朝代生动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研究商代文明,出土古文字材料方面,除了青铜器铭文、玉石陶器文字等,最重要的就是甲骨文,其数量也多达15万。但是由于时间的隔膜,甲骨文的释读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们目前已从甲骨文中了解至商文明的方方面面,如王妇王子等贵族、上帝鬼神、周祭、征伐方国等等,这都是传世文献里没有一点文字记载的,但很多当时的历史文化现象,还有如雾里看花,需要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方能慢慢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