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什么身份?可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2023-06-24 17:01:26

引言

穷酸秀才,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对秀才的刻板印象,好像这个词与文化、高学历关系不太大,似乎只有中了状元才能出人头地,最差也得进士及第才行。

其实这都是受了影视剧的误导,对于普通人来说,考中秀才的难度非同一般。以现在大学的录取率换算,秀才的“录取率”大约只有10%。而最近这些年,大学的录取率可是比这个高得多。

据记载,明代有一位名叫甄南的秀才,他的功名考取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三十年寒窗苦读,共参加了八次科举考试,最后才考上了秀才。

寒窗苦读的学子

其实在古代社会,现实中秀才的社会地位可不低。如果以当今的学历标准来衡量,秀才处在哪个层次?你可能想象不到!
一、秀才的前世今生

科举制度出现前的“秀才”

大多数人都知道秀才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其实远在科举制度出现前的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秀才”的称谓。

春秋五霸第一人齐桓公和手下第一能臣管仲在谈论官员选拔时,管仲就谈到“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意思是才能出众的人可以为官。才能出众的人便是最早对“秀才”的解读。

齐桓公与管仲

而在《礼记》和《吕氏春秋》里都提到过“秀士”一词,与秀才同义。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指的就是才能出众、能力优秀的人才,这和科举制度出现后通过考试获得的秀才称谓不同。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一种选官制度,举荐的是“秀才孝廉”。

“秀才”的标准其实就是对学问、能力考察,而“孝廉”指的就是孝顺父母、为人廉洁公正。

既注重能力又重视人品,同时具备能力和孝道,便可以得到地方官员的推荐,通过特定的考核后,再接受皇帝的问询,之后就会被分配到各地或各部门任职。

所以在汉朝,不是有学问和才能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秀才”,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品行。

汉代侍母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变为了“九品中正制”,门第身世是主要的选官标准。

同时也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不过“秀才孝廉”需要通过考试,除了德行考察外,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文章还要写得好。

魏晋时期的选拔考试

《魏书》中有云:“其有秀异,无拘户口”。意思是优秀出众的人才,不管是何民族,来自于何处,我都要。“秀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可见一斑。

到了后期的晋朝时期,对于察举制而言,越来越注重才能。有记载云:“四方秀孝,非才勿举”,指的便是“才能”为首要的评判标准。

科举时期的秀才

隋炀帝时期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在唐朝得到的发展和完善,把全国读书人的选拔分为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

在整个隋朝,秀才是三科中最难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587年(开皇七年),每个州只有3个人能够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全国也就几十个人有资格参加秀才科考试,其中只有考试成绩最好的才称为秀才,这样的“录取比例”简直低的过分。

隋朝的科举考试

当时整个隋朝的秀才,总共也不超过十个人。唐朝的科举考试扩大了参加者的范围,普通人也可参加考试。

不过秀才的选拔难度一点也没有降低,由于考试人员范围的扩大,基本上每个县录取15名左右。这种情况直到唐高宗时期秀才科考试被废除时基本没有变化过。

人们所熟知的“秀才”,其实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秀才。这个时期秀才的解释与学生产生了关系,即府学、州学、县学的学员。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想要考取秀才必须先成为学校的学生,然后再考取秀才。这是明清时期读书入仕必须要走的道路。

秀才的考试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大体上分为四级(未含童试),第一级称为院试即选拔秀才的考试。只有童生才有资格参加这级考试。

童生指的是考试人的身份,并不是年龄,年逾古稀的考试者也是叫童生,这场考试的胜出者便被称为秀才。

老童生严淮

选拔秀才的考试也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由知县主持的县考(共五场)、由知府主持的府考(共五场)以及学政主持的面试(共三场)。

考试的成绩共分为六等,成绩只有达到最高等级的考生才有可能被选为秀才,还要经历严格的复试。

最后按照额定的录取名额(录取比例随报考人数进行调整,一般在10%左右浮动),选拔出秀才的最终人选。考试的频率大概为每三年一到两次。

第二级称为乡试,这是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第三级为选拔贡士的会试;

第四级为武则天首创的殿试,录取分为三甲(都可被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二、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秀才没有多大的学问?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在绝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秀才一直以穷酸潦倒的形象出现,给人感觉秀才太普遍了,身份甚至有些低。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影视剧中的秀才形象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古代,想要成为秀才,不仅要学四书五经,还要学各种历史典籍以及天文地理知识。

因为考试的范围非常大,需要具备的知识非常多,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只是个童生的身份。

孔乙己是我们熟知的一个人物,他一辈子也只是童生的身份,到死都在受考秀才执念的折磨,最后也没能成功。所以要想成为秀才,并不那么容易。

孔乙己

按照古代的考试等级,秀才之上还有举人、进士、状元,那么按照排序,这秀才岂不是最低等的。

这样的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甚至觉得自己到了古代,也能做个秀才。那么看完上面的介绍,你还认为秀才遍地都是吗?

秀才相当于重点本科生?

秀才的录取比例非常低,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参加考试的人“过独木桥”的情景。

据史料记载,考中秀才的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古代的秀才考试,与现在的高考相似,每年千万考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考中自己喜欢的学校。

若是考上秀才,按照现代的学历来说,就是考上了重点本科,如985、211这些学府。说是普通本科,都是低估了秀才。

重点本科,那是多少家庭的渴望啊。所以千万不要再小瞧“秀才”了。

如果是中了举人,那就相当于考上了国内顶尖的学府,比如北大清华。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已经是可望而不可求了。

因为中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了,而秀才的地位也不差,明清之前,考中秀才的读书人非常稀少,可以用可遇不可求来形容。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明清时期考中秀才的人数开始变多,但是依然是一个秀才可以当十里八乡的私塾老师,甚至很多巨贾乡绅等有钱人还会请秀才到府上单独教授子弟。

秀才的待遇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期,秀才的生活由国家负责,每个月为秀才提供六斗米,还有鱼肉,以及大概一两白银的福利金。

也就是考上秀才后,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了,至少不用发愁明天的吃饭问题。

虽然明代考中秀才的读书人逐渐增多,不过秀才毕竟和当时的普通百姓不一样。

因为具有学有所成的读书人身份,所以秀才可以免除繁重的徭役,见到县官也不用下跪,更不能随便加刑。

拥有这几条特权的秀才,放在古代社会,可以说是特殊的存在,身上已经朦胧地散发着权力的光辉,有些秀才还会帮助当地府衙,充当官府和平民之间的桥梁。

具有政治特权和经济补助的秀才,即使放到现代社会,其社会地位也很高,肯定是个“香饽饽”。
三、秀才的为官之路

入仕第一关——乡试

考中秀才,也就是过了院试这关,想要走入仕之路,接下来就是乡试考试。乡试不是每年都考,三年一考,通常在八月份,属于统一省级考试,按照固定数量进行录取。

如果能够通过乡试,那就是考中了举人,具备了这层身份便可以直接当官了,至少是有了当官的资格,从此便开启了为官之路。举人中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如果想体会考中举人的心情,可以回想一下范进中举后的疯狂,也许能够体会到成为古代朝廷预选官员的喜悦之情。

在古代社会,考中举人便可以改换门庭,属于祖坟冒青烟了!

入仕第二关——会试

来到这一关,说明已经具备了举人的身份,因为接下来的会试只有举人才能参加。所以接下来要更加努力学习了,因为第二年的二月份,会试便会开始。

为了仕途之路的起点更高,所有的举人便齐聚京城,等待选拔。朝廷和当地官府还会根据路程的远近,给予考生相应的路费和补贴。

地方官府还会为考生准备一辆马车进京赴试,这种马车与普通马车在待遇上差别非常大。这种马车被称为公车,意为“公家马车”。

车上插有“奉旨赴试”的旗子,见者避让,关卡路障通常不会阻拦,就连普通拦路抢劫的盗贼见到后都不敢有歪心思,因为劫这种车被抓到就是死罪。

地方政府为考生准备的马车——公车

参加这次考试的都是来自各省的“尖子生”,如果考中便获得了贡士的称谓,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试过后,学子们面临的就是相当于国考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其实殿试与前面的几次考试相比相对简单,形式相当于现在的面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问,参加考试的考生当场作答。

殿试在形式上看似简单,实则一点马虎不得。因为是面对面考试,面对的又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丁点的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

不仅问题要回答好,还得注意不能犯任何忌讳,否则答得再妙也没用,运气不好的可能还会被治罪。

殿试通过的考生被称为进士,同时会根据考生的具体表现划分三个档次,即三甲。

一甲有三位,就是考试的前三名,为大家最为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这就是状元及第,真正的全国三强。

状元及第匾额

关于科举考试,其中身份最高的还不是状元,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

大家细想一下,有一个词叫连中三元,也就是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都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连中三元。

不过这样的人,在中国整个古代史中也没有几位。如果真的连中三元,估计家里祖坟就不是冒烟那么简单了,估计是烧着了。

其实只要是在三甲之中的考生,都很厉害。上面提到一甲有三人,而二甲的人数就有若干了,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这些人的名字会被写在一张纸以榜文的形式公布出来,考中的人都会在上面看到自己的名字,因此叫做“金榜题名”!人生四大喜之一啊!

殿试后的“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之后,等着朝廷分配工作就行了,不管官大官小,至少是当官了,至于以后的成就那就看个人能力了。
四、总结

从古至今,读书都不是人生逆袭的唯一途径,但的确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尤其是对于普通人来说。

与古代的秀才一样,现代学子也有着追求进取、改变命运的渴望。无论是通过高考考入理想的大学,还是参加其他考试争取更好的机会,我们都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

对我们而言,正是要开拓思想,像千百年前的人们一样,在寒夜苦读中寻找更多的真理。读书不仅是为了追求高分和学位,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拓宽视野和积累知识。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读书的力量。它可以给我们带来认知的提升,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充实和自信。

因此,让我们珍惜每一本书,用心去读,用知识去启迪我们的人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都是一条永恒的道路,让我们在书籍的海洋中寻找智慧的光芒,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明史》

《魏书》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