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一发炮弹击中志愿军战士,战友近在咫尺为何“见死不救”?

2023-05-04 17:03:57

1953年6月10日黄昏,一声沉闷的炮响打破了宁静,呼啸着落在20军179师535团2营战士张保才的面前。

夕阳映照下的灌木丛,随即腾起一股白烟,不幸发生了。

弹片楔入张保才的双腿,顿时血流如注,军裤被染红,鞋袜被湿透,他身体下的那片土地被染成了褐红色。

为了不发出声音,张保才忍着剧痛,用牙齿紧咬着衣领,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滚落。

很快,他痛得昏迷了过去。

张保才的脸色由红到白,再变成蜡黄色,最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此刻,志愿军战士高阳,距离张保才不到十米远,目睹了战友牺牲的全过程。

那么,高阳为何对战友的中弹无动于衷,“见死不救”?

这还要从20兵团的战役背景说起。

1953年,朝鲜战争进入尾声,到了谈谈打打的阶段。

美国方面迫于国内压力和欧洲战略的考虑,打算从朝鲜抽身。

然而韩军还想打下去,甚至叫嚣要单独打到鸭绿江边。

主要原因是他们被中朝联军打怕了,担心联合国军撤走之后,对方杀个回马枪,因此想趁热打铁,将朝军打残。

因此,志愿军总部计划狠揍韩军,给他一个教训,好让他不再嚣张,影响和谈。

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在军事会议上提出一个战略构想,通过一场战斗,拿下949.2、885.7和十字架山高地。

听了他的意图,在场的军长、参谋长陷入了沉默,他们顾虑重重。

要想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打掉敌人2个团,而我军从转入战略防御之后,就没有打过这样大的仗。

根据志司当时明确的规定,消灭对手只能是营以下,一般不超过2个连。

而且在当前,朝鲜战场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此仗打赢了还好说,如果打败了,不但要背上破坏和谈的黑锅,还会造成谈判桌上的极大被动。

因此,大家默不作声,把目光投向了60军军长张祖谅。

张祖谅在观察敌情

因为郑维山提出要拿下的阵地,就在60军阵地对面。

张祖谅原来是川西军区司令员,因为胃病,之前没有到朝鲜战场来,直到1952年10月,他才到了朝鲜,走马上任担任60军军长。

当时,180师刚刚遭遇败绩,而该师就是张祖谅带过的老部队,他感到非常窝火,有一种蒙羞的感觉。

其实180师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归咎于指挥员,而且当时指挥员另有其人。

但张祖谅依旧深深自责,一心要在朝鲜打出名堂,为部队一雪前耻。

听了郑维山的构想,张祖谅大喜,大脑在飞快思考。

深思熟虑后,他语出惊人:“潜伏到阵地前沿,用闪电战突袭拿下高地。”

为什么要打潜伏战?不能直接进攻?

张祖谅说,敌我双方都在高地,从我方高地到敌方高地阵地前沿,要经过一个谷地,行程需要六七个小时。

而当时正值夏季,昼长夜短;白天行动会让敌人发现,只能黄昏时出发。

这样的话,到凌晨3点才会到达阵地前沿。

之后部队还要进行战斗准备,炮火支援,进入攻击状态需要两个小时。

到时候时间最早已经是4.30分,天已经拂晓。

这就意味着,战斗很可能拖到天亮。

而天亮之后,就失去了最佳战机,拥有制空权的敌人就会对我军进行狂轰滥炸。

这时候我军即使攻占了敌人阵地,也守不住,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此,只能提前将部队潜伏在阵地前沿,到时候打个突然袭击,速战速决。

兵团首长听了张祖谅的考虑,很是赞许。

郑维山(左三)

郑维山司令员信心倍增,他兴奋地一拍桌子,站起来说:“就这样打,打错了责任在我!”

见首长这么支持,张祖谅很受鼓舞,他随即召开了会议,布置了作战计划,决定在6月10日发起战斗。

6月8日,60军把指挥部设在了距离战斗前沿不到3公里的龙门山上,不但炮火能够打到,也在敌人的大口径机枪子弹射程之内,一旦开战是非常危险的。

然而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准确了解前方的情况,指挥战斗心中更有数。

为了胜利,张祖谅也是豁出去了。

60军指挥所设立不久,20兵团首长也把指挥所设在了龙门山附近。

这时候,新任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已经到任,战斗仍由郑维山、张南生指挥。

因为60军原来归3兵团建制,该兵团的司令员许世友、副政委杜义德也来到了前线观战。

一场战斗,惊动6位兵团首长,让张祖谅倍感责任重大,也更坚定了打赢的决心。

6月9日,夜幕降临,张祖谅下达命令,60军179师535团、181师542团、543团一共3500名指战员一个个生龙活虎,臂扎白毛巾,满载着首长的嘱托,排着整齐的队伍,迈开坚定的步伐,消失在夜幕中。

10日凌晨4时许,张祖谅接到报告,60军第一梯队3个团已经全部部署在距离敌人阵地300米远的地方。

这时候,20兵团和60军的首长们心全部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这时距离发起攻击,还有16个小时,这对于潜伏的志愿军战士来说,非常漫长。

虽然战士都会遵守纪律,克服所有困难,但要潜伏十几个小时,如果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作战计划的成败,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首长们手里都捏着一把汗。

首长们如此,前线的指挥员心情也不轻松。

担任主攻任务的542团团长武占魁,一整天都蹲在指挥所,双手捧着望远镜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敌人阵地的动静。

警卫员把干粮和罐头放在武占魁跟前,他一摆手说:“端走吧,没有胃口,等打完仗再吃。”

这时候,潜伏在前沿的战士们却胃口大开。

行军几个小时,到了阵地前沿潜伏下来之后他们又饿又渴、饥肠辘辘。

尽管如此,他们也不敢放开吃,只能趁着敌人漫无目的打炮的时候,借着炮声的掩护,“咔嚓”、打开罐头,或者干粮,狼吞虎咽。

为了不让阵地上的敌人有出去活动的念头,我方的大炮以较高的频率向敌人阵地开火。

敌人也不含糊,每隔一段时间也会打冷炮进行还击。

在艰难的等待中,时间来到了中午时分,各团不断地向军师指挥部报告:“没有发现异常”“一切正常”。

听到这些信息,军师和兵团首长们的心情放松了许多,漫长的上午总算熬了过去。

可是到了下午,情况发生了变化。

下午一点半左右,从前方观察所传来报告:“发现敌情!”

美韩联军阵地

原来,这时候从敌人的工事里,突然走出6名韩军,端着枪向我军潜伏的阵地径直走了过去。

张祖谅从望远镜中观察到之后,神情凝重起来,大脑开始飞快思考。

今天我军炮火打得已经够频繁了,敌人为什么还会出动,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如果那样,可就糟了。

当然,敌人也可能是临时起意,漫无目的。

不管怎么说,不能让敌人再前进,要把他们堵回去。

想到这里,张祖谅果断向值班参谋小黄下达命令:让炮兵开炮!

随即,我军的炮弹轰鸣着像长了眼睛一样,落在几个韩军附近,吓得他们屁滚尿流,夹着尾巴缩了回去。

“敌人跑了!”542团团长在电话里大声向军部报告。

听了报告,指挥所里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高悬的心终于落地。

太阳,在期待中一步一步向山后移,再过两个小时,令人煎熬的潜伏即将结束,战斗就要打响。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再次降临。

节骨眼上,敌人再次打炮,其中一发炮弹落到了535团2营5连突击队的潜伏地段,不偏不倚击中了战士张保才……

当硝烟散去之后,距离他最近的战士高阳清楚地看见了张保才在痛苦地挣扎,他心如刀割,恨不能马上到他身边为他包扎,减轻他的痛苦。

可是为了潜伏计划的成功,高阳还是控制住了情绪,痛苦地把头埋在土里,不敢再看战友痛苦挣扎……

像张保才这样严守战场纪律不惜牺牲生命的战士不是个例,潜伏部队里,有15名战士付出了生命,光是2营、3营,就有7名战士被敌人的炮火击中牺牲。

其中有一位叫苟子清的战士,腹部被弹片穿透,肠子都流了出来,他忍住剧痛一声没吭,把肠子又塞入肚子里,掏出毛巾堵住,没过多久就牺牲了。

三千多名战士,以坚强的意志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十几个小时,等来了攻击时刻。

晚上8时20分,总攻的时刻到了,3发信号弹划破夜空,两侧的山头我军阵地上炮声隆隆,潜伏部队的战士一个个像下山猛虎,扑向韩军阵地。

949.2的敌人土崩瓦解,红旗在高地上高高飘扬。

许世友

战斗结束后,许世友来到指挥所,拍着张祖谅的肩膀说:“小老乡,你真有魄力,把几千人潜伏到韩军的鼻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啊!”

许世友比张祖谅大了6岁,两人都是河南人,彼此家乡相距只有70公里,张祖谅始终跟着许世友打仗。

张祖谅(左二)与战友在朝东线合影

抗战的时候两人还是上下级,都在129师386旅,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才分开。

到了朝鲜,张祖谅担任60军军长,而60军原来归许世友3兵团所辖,二人再次重逢。

这次来朝鲜之前,主席专门接见了张祖谅。

当主席得知张祖谅有一颗牙被敌人子弹打掉还没有补上的时候,幽默地说:“你晚去朝鲜几天,到医院把牙补上。这样到了朝鲜,就能拉开嗓门,说话声音大一些,动员部队更方便,能让部队打个大胜仗。”

1953年9月,张祖谅和夫人王华从朝鲜返回祖国时在鸭绿江边合影

张祖谅到了朝鲜,果然没有辜负主席的期望,打了一个大胜仗。

紧接着,张祖谅统率60军、21军和68军共7个师19万人拿下了949.2高地,歼敌3万,攻占了敌人4个师的防御阵地,打出了国威军威。

张祖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跟着老首长许世友到南京军区当参谋长。

遗憾的是,张祖谅将军1961年英年早逝,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