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许世友入土后,王震转头对参加葬礼的众老将说:你们可不能学他啊

2023-05-04 17:03:57

1985年许世友葬礼结束后,王震对参加葬礼的众多老将说:“你们可不要学他。”

许世友上将好酒是出了名的,在他6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酒一直是他最好的朋友。许世友打仗要喝酒,吃饭也是餐餐必有酒。

酒虽然香,虽然淳,但同样也是最顶级的致癌物之一。许世友虽然是个顶天立地的铁汉,但毕竟不是神。高浓度的酒精在不知不觉间侵蚀着他的身体,破坏着他的肝脏。到了1985年春节时,许世友发现自己的左上腹部隐隐有些疼痛。他的保健医生听完此事后,心里立即涌现出一丝不祥的预感。

于是他故作轻松地提醒许世友:“许司令,酒确实是个好东西,能活血,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不利的一面,酒喝多了,久而久之就会损坏身体。你以后最好次数减少一点,数量也减少一点。”

保健医生虽然字斟句酌,但依然惹得许世友很不高兴,他把眼睛一瞪:“胡扯什么,我想喝就喝,一次也不能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喝个痛快。”因此,许世友依然豪饮如故。

到了5月份,许世友上腹的疼痛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在保健医生地一再苦劝之下,许世友最终勉强同意到上海大医院看病。结果一检查,甲胎蛋白已经远超正常值40倍,很显然,许世友的肝脏已经出了严重的毛病。

经过连续五个月的检查,最终医生们确认,许世友已经患上了原发性肝癌,病情极度凶险。然而就是这样,许世友依然要喝酒,他豪迈地说:“我要活一天,就要喝一天。”

到了后来,许世友的食欲越来越差,身体也越来越痛,中央不得不专门给他下命令,禁止他喝酒。然而没几天,医生却发现许世友在卫生间偷偷地喝白酒,于是一把夺过。许世友近乎哀求地说:“医生,让我喝吧,喝一次就少一次了。”

到了1985年9月30日,许世友终于撑不住了,医疗小组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中央领导们听到许世友的情况,不禁心急如焚,纷纷飞往南京看望这个特别有性格的老战友。到了医院,只见许世友的身上插满了管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生龙活虎的上将军了。

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八病区去世,享年80岁。相比于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301医院的治疗条件自然更好。中央曾多次催促他去北京看病,但许世友却就是不肯去。“不去!”许世友嗓门很大,他斩钉截铁地说。友人问及原因,许世友只是推脱说:“北京路窄、人多,我吵不过他们。”

后来南京军区领导、江苏省的领导轮番上门劝说,许世友就是岿然不动,见都不见。他仍旧像个生产队长,每天往自己大院里一站,每天养猪、种菜。

许世友为什么不愿意回北京,这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未解之谜。但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大家只得出了一个原因,那就是许世友心中的执念——他死后,必须土葬,葬在他母亲的身边。

许世友是个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领袖的大忠臣。同样的,他也是一个大孝子。中国人讲究忠孝两全,忠与孝是从来不分开的。

许世友爱母亲,从小就听母亲的话,这一点甚至周围几十个村子都知道。即使成为了上将,许世友在他的母亲面前依然是个孩子。

1952年,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他第一次请假回家探母。此时距离他离家,已经有20年了。许世友回家后,看到自家门口坐着一个白发老婆婆,脚穿一双破棉鞋,身上背着一捆柴,母亲一下子就认出了儿子,他兴奋地喊着许世友的小名:

“你是友德娃啊!”

“娘,我是友德娃啊!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家面前,泪如泉涌。”

1957年冬天,此时已经是国防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到六安勘察地形。六安离新县不远,许世友再一次回家。许世友回家时,他的母亲正在喂猪,许世友见到母亲后,轻轻地喊了一声:“娘,我回来了。”

许母回头一看,心里乐开了花:“真是俺友德娃回来了。”随后脸上又露出了悲戚的神色:“友德娃啊,俺都78岁了,俺老了,不行了,俺母子俩是见一次就少一次了。”她双手颤抖着,抱着许世友痛哭了起来。

许世友此时虽然位高权重,但权力再大、带得兵再多,在母亲面前也不过是个孩子。他陪着母亲,也呜呜地哭了起来。

许世友一生忠于国家,没有余力来照顾母亲。到1959年许世友回家探亲时,许母早已去世,许世友跪在母亲的坟前,喃喃自语道:“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为您守坟”。

从此时起,许世友便笃定,自己死后一定要土葬。然而按照当时的纪律,国家各级领导都必须火葬。1956年,中央领导默默传阅了一份《倡议书》:

“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应当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有各种寄托哀思的方法,其中主要办法就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广。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费木材;加之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厚葬作为礼法,使得诸多家庭因为安葬死者而陷入破产的境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丧葬费用,也无碍对死者的纪念……”

在这份倡议书上,毛泽东带头签了字。然而刚刚被选举为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把这份倡议书读完后,不仅没有签名,还找到毛主席对火葬表示不理解。

在许世友看来,虽然人死如灯灭,但入土为安,是天经地义的事。记得在孟良崮围歼张灵甫的74师时,部队伤亡很大。总攻前,许世友对几位师长说:“你们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营长当连长,带头冲,牺牲了,一人一口大棺材。”

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打仗牺牲了,睡上棺材才是最大的慰藉和褒奖。即使是敌人,比如张灵甫。他死后,我军也用400块大洋给他买了一口楠木棺材,穿着解放军军官的衣服厚葬。

因此在毛主席生前,许世友曾经提了一个“不情之请”:“我生前尽忠,死后尽孝,我平生只有一愿,请主席批准:“我死后,我要和我妈妈埋在一起。”

“可以!”毛泽东大手一挥,慨然允诺了为他出生入死、忠心不二的许世友唯一向他提出的请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毛泽东先许世友辞世,自然不能过问许世友的身后事了。因此,许世友心中涌起了一丝隐忧。

随着年龄的逐渐老去,许世友认为是时候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了。1979年10月22日,早已从南疆前线回国的许世友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年龄也大了,这辈子都在为国奋战,但未能好好照顾母亲,欠她太多。因此他又一次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葬在母亲身旁。于是他给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给他邮寄了一些钱:

“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在家乡,想到父母身边去,或者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1985年,许世友认为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于是交待秘书帮他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党中央同意自己进行土葬。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许世友一直非常忐忑,担心中央不批准他的请求。即使身体一天天恶化,他也不忘在朦胧中询问部下:“中央给答复了没有?”

中央一再催促他去北京治病,但许世友却执意不肯。其中很大因素就是担心自己死在了北京,难以实现他回到家乡进行土葬的愿望。

许世友提出要土葬,这让邓小平感到十分棘手。如果允许许世友土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社会舆论又会如何呢?但是最终,邓小平还是决定特事特办,他批示道:“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0月26日上午,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乘坐专机来到南京,前往军区华山饭店,向许世友的遗体告别。在会议室里,王震郑重宣读了邓小平的批示意见:

“许世友一生戎马60年,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我军一个由士兵成为为将军的卓越指挥员,对党的事业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许世友是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人物。这是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王震一连说了7个特殊,这在开国元勋中是不多见的评价。

10月31日,许世友上将的遗体告别仪式召开。许世友一生好交友,他的老战友、老同事、老领导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葬礼。灵堂内一下子聚集了3000多人。

大厅里摆放着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等中顾委领导送来花圈,还有姚玉林、王兆国、王平、李德生、陈锡联、彭冲、洪学智、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肖永银等老战友的慰问。他们在许世友覆盖着党旗的遗体前默哀、鞠躬,并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就在这时,老天爷似乎感受到了人们的哀痛,刚才还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雷声滚滚、暴雨倾盆。暴雨持续了20分钟,天空才再次放晴。有人说:“这是老天爷为许司令送行呢!”

葬礼结束后,许世友被装进了一个由楠木制成的棺材之内,其原料是尤太忠上将准备从广西原始森林里采伐的楠树。南京军区后勤家具厂承担了制作棺木的任务。

王震目送着棺材离开,然后转过头,对参加葬礼的众多老将说:“你们可别想学他啊!”对于当时和今后的领导人来说,许世友的土葬将是前有古人,却后无来者。

那么许世友该如何下葬呢?这又让领导人们犯了难。我国虽然提倡火葬,当时也有不少老百姓偷偷搞土葬。但许世友不同于凡人,如果草草葬之,会对不起他为共和国出生入死建立的卓越功勋。

但若大操大办,又恐怕对老百姓造成不好的影响。既要秘密又要隆重,这成为困扰许世友治丧委员会的难题。很快,这个问题摆在了许世友的老战友——肖永银的面前。

肖永银一生中处理过很多麻烦事,他思考再三,然后说:

“找一辆车拉上棺木,晚上灵车绕道走,家属等大队人马走直线,提前派工兵修好墓坑,半夜下葬。”

主意已定后,南京军区的一个工兵连即刻开往新县,为他们的司令员提前修建了一条回家的便道,让司令员的灵车能够通往永眠之所。

许世友的墓地也早已选好,他要伴母亲和老宅而眠。他为自己的选择的墓地,在母亲和老宅中间,青山绿水环绕,倘若抬头,右可望母,左可看宅。许世友显赫一生,死后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儿子。工兵们炸开了山石,挖好一个深六丈的墓坑,周围以大别山石头垒成。

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当天凌晨六点,天色晦明,整个南京城依然在睡梦之中。南京军区部分官兵以及来参加葬礼的将军们,一身戎装,神情肃穆,列队为许世友最后一次送行,没有军乐,没有鞭炮,也没有哀嚎哭泣。

两辆拉着许世友棺木的灵车在南京城里绕了一下,然后悄悄出了城,于是同时,三四十辆载着许世友亲朋好友的小轿车从另一条路逶迤而去。

夜半时分,车入大别山,车上侍卫的士兵轻声轻语地告诉许世友:“许司令,你回家了。”

凌晨三点,灵车到达许家湾。战士们用钢丝绳捆好棺木,发出沉闷的回响。在许世友夫人和孩子们的抽泣声中,战士们迅速将木炭石块填塞在棺木周围,上面盖上七层大理石石板,坟头精心修了一个圆形的顶罩,仅半个小时,安葬完毕。

据说许世友的墓穴中存放着几个“宝贝”,事实上也确实有。为了寄托哀思,征得许世友夫人田普的同意后,在灵柩里放了几个物件:许世友生前所戴的欧米茄手表,天天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步枪和一百元人民币。

有人说,这三件随葬可不得了,它们有着特殊的意义:“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会畅通无阻。”

在许世友的坟墓前,只有一块花岗岩石碑,碑文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只是简简单单地刻着着名书画家范曾手书的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就此,许世友夙愿得偿,可以安息了。

笔者曾去过许世友的家乡,据当地老百姓传闻,许世友很显灵,百姓有什么心事,告知于将军,往往能够应验。因此许世友坟前香火不绝,到清明节时,即使百里之外的老百姓,也会络绎不绝赶来为上将军焚香烧纸。更有意思的是,在许世友将军目前,堆满了茅台的酒瓶子,几乎成了一道墙。

在老百姓心中,许世友将军的形象是高大的,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