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大国善谋,中国花1亿元买回155毫米火炮技术,38年后赚回200亿元

2023-02-28 17:05:02

最近,北约各国开始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力度。除了美英法德等国相继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外,北约也开始在火炮和弹药供应上给予乌克兰更大的支持。据俄新社报道称爱沙尼亚计划向乌克兰提供本国拥有的全部155毫米火炮,而法国国防部勒科尔尼也宣布将再向乌克兰提供12台凯撒自行火炮,此前法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18台凯撒执行火炮,追加提供的凯撒自行火炮将增强乌克兰的战场实力。考虑到俄乌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俄乌两军在数百公里长的战线上进行一场基本静态的消耗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方都对火炮非常依赖,离开了火炮几乎无法战斗。

目前,西方国家主流火炮口径为155毫米,而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标准大口径火炮。而152毫米则是俄罗斯等国的标准大口径火炮的口径。实际上,155毫米和152毫米口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在装药量和射程上差别并不是非常大。以美制的M107型155毫米高爆弹和俄制OF-540型152毫米榴弹为例,M107全重为41.86公斤,装药量5.74公斤,射程18.5公里。而OF-540全重为43公斤,装药量为5.9-6.25公斤,射程17.4公里。由此可见,两种口径间的性能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之所以,155毫米口径的炮弹成为当前主流的大口径重炮弹药,主要还是与国际形势和火炮的发展决定的。

提起155毫米与152毫米火炮口径的标准之争,可以说是整个冷战时期美苏两强争霸的一个缩影。冷战初期,整个西方都处在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方便后勤保障,就选择了155毫米口径作为大口径榴弹炮的制式口径标准。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则选择了152毫米口径,作为大口径榴弹炮的制式口径标准。

在1964年美英德意签署了四国弹道协议,确定以39倍身管155毫米口径作为第二代大口径榴弹炮技术标准。鉴于北约各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像德国莱茵金属,英国皇家兵工厂这样的老牌火炮品牌,在炮管工艺、材料和膛压方面的技术水平强于苏联,致使北约的39倍径155毫米榴弹炮在性能上要明显超过苏联当时的152毫米榴弹炮。

随后,虽然苏联第二代152毫米火炮研制成功,但加拿大火炮天才吉拉德·布尔博士在1975年研发的GC-45型45倍径155毫米加榴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45倍径革命。GC-45以独特的45倍径,24升药室容积,枣核型全膛底排弹设计,以及39公里的最大射程,令全世界眼前一亮,并出口到了南非、以色列、伊拉克以及中国等国,这导致155毫米火炮在技术上再度领先。

在1987年北约确立了以155毫米、52倍径、23升药室容积的第三代大口径火炮标准。此时冷战即将结束,苏联行将就木,在火炮研发方面逐渐处于下风,北约国家数量多范围广,其他国家也逐渐倾向选择北约标准,导致155毫米火炮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成为主流,型号和数量越来越多。反观华约国家的152毫米火炮,更多还是依靠苏联提供技术。

苏联解体后,一批华约国家纷纷改弦更张,改用北约标准,俄罗斯虽然依然沿用152毫米口径,但相关技术发展缓慢,致使152毫米更加势微。目前俄罗斯在研制火炮时,都会研发两个版本,即自用的152毫米版本,以及外贸出口的155毫米版本。俄罗斯外贸版本的2S19M和M389等型号都是155毫米口径。这也更加体现出155毫米口径在世界大口径火炮口径标准的主流地位。

实际上,我国陆军装备的大口径火炮中也存在155毫米和152毫米口径火炮共存的现象,只不过随着新型155毫米火炮的服役,152毫米火炮几乎很快就会进入退役状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装备苏式武器,大口径火炮就采用了苏式152毫米口径,并长期作为陆军大口径压制火炮的绝对主力。比如仿制自苏联D20的国产66式152毫米加榴炮,就是我军在155毫米榴弹炮装备前,使用最广泛的大口径压制火炮,并经历过实战检验。

而在80年代,我军还推出了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最大公路行驶可达56公里/时,航程420公里,备弹30发。不过,到了80年代,中国逐渐开始与西方接触,发现西方的155毫米榴弹炮在倍径、身管、弹药、观瞄和地盘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优势。再加上当时,155毫米口径逐渐成为国际火炮市场的主流,因此中国也将155毫米口径作为大口径榴弹炮的新标准,开始全面引进仿制西方155毫米榴弹炮技术。

在引进仿制西方155毫米火炮技术的过程中,布尔博士给予了不小的帮助。当时布尔博士积极出售先进火炮技术,视美国的警告于无物,不仅出售先进火炮给南非、伊拉克等国,还答应萨达姆研发针对以色列的超级大炮。而布尔博士同样愿意与中国接触,并愿意以优惠的价格将全套GC-45火炮、底凹弹、底排弹、整套内弹道技术和气动力计算软件等全套技术出售给中国。中国于1985年正式引进了GC-45的全套技术,将其称为922工程。该工程计划仿制155毫米榴弹炮,并建立起155毫米弹药生产线。由于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接触西方的火炮技术和弹药技术,因而遇到的局面可谓困难重重。

在当时,中国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技术能力不足。在引进初期,中国获得的155毫米炮弹图纸不全,缺乏完整的设计资料,导致中国只能依靠实物和部分图纸进行仿制,生产出来的炮弹性能差,弹带强度不足,密集度很差。同时,由于中国缺乏焊接设备,导致配套的低阻远程全膛弹,也就是中国所称的“枣核弹”,只能使用螺钉固定舵片,致使发生舵叶掉落的事故。

在仿制底排弹时,由于底排药柱和点火具存在问题,导致出现掉药和点火一致性的问题,致使底排弹的密集度不足,无法满足军方的需求。不过,伴随着布尔博士团队的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以及国内科研人员的艰苦攻关,这些技术问题均被逐步解决。其次,就是受当时国内外环境影响,生产线的经营情况较差。当时投资一个多亿人民币建立的155毫米炮弹生产线,仅生产了3000多发炮弹就被迫停工长达8年。

由于当时军工生产任务锐减,导致工厂经营陷入困难,不仅拖欠工人工资,连冬季取暖费也没有,甚至还发动工人种地维持生计。国家只能每年提供5000万困难补贴,以维持工厂生存。此外,由于当时国内的152毫米炮弹生产线与155毫米炮弹生产线差异很大,155毫米炮弹生产线不仅加工精度更高,而且需要昂贵的数控机床和进口刀具。在不懈的努力下,工厂通过自筹部分资金,改造生产线,并将流失的工人重新找回,终于建成了当时全亚洲最先进的155毫米炮弹柔性化注药生产线,解决了炮弹生产问题。

经过了艰苦的技术攻关和生产线建设,中国完全吸收了GC-45火炮和155毫米炮弹的相关技术。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改进了很多问题,在火炮和炮弹技术层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在仿制和改进的同时,也积极研发新型火炮和配套的155毫米炮弹。1999年,中国借鉴南非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炮弹,研发了国产DDB03底排火箭复合增程杀爆弹,最大射程达到了52.4公里,2004年后成为我国外贸火炮系统的配套卖点之一。

近些年,随着05式155毫米54倍径自行榴弹炮、ASh-4型155毫米超轻牵引榴弹炮,以及PCL-181型车载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等新型火炮的服役,中国也推出了配套的155毫米圆柱弹、低成本制导炮弹、末敏弹、次口径远程制导炮弹等制导弹药。这些外贸弹药与外贸火炮一起成为中国军工在国际火炮市场上的拳头产品。目前购买中国火炮和炮弹的国家,包括科威特、沙特、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10来个国家,累计销售约50余万发,赚了20多亿美元,约合200亿人民币。相比于当初一亿多人民币的投入,可谓非常可观的收入。

纵观中国155毫米火炮和炮弹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当初在接触到西方先进155毫米火炮后,对于技术发展的判断是多么正确。假如中国当初没有果断从152毫米口径跳槽到155毫米口径,没有坚决引进仿制消化吸收155毫米火炮技术和生产线,中国很可能会陷入类似俄罗斯火炮发展的困境。无法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火炮技术,被排除在国际主流火炮市场,无法装备和出口世界先进的大口径火炮和炮弹。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初坚决引进155毫米火炮技术,艰苦攻关技术难点,掌握核心技术,并出口创汇,这一决策规程无疑非常正确。如今中国的155毫米火炮和炮弹的技术水平,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而且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当初一亿多人民币的成本,如今收获的要远比金钱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