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想去哪里?秦:我想再看看上甘岭战场

2023-01-08 17:05:09

前言:

秦基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着名将领之一,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完全在硝烟弥漫的战斗中度过的。

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秦基伟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晚年访朝时,即便身体条件欠佳,他也向金日成点名:一定要去上甘岭看一看。

我们不禁疑惑:为何秦基伟对上甘岭有着如此执念?

上甘岭战役中又发生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带着疑惑,我们走近历史,一同探寻秦基伟将军和上甘岭战役之间的千丝万缕。

1986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33周年,彼时的朝鲜不仅完成了战后重建工作,在国力上也有了显着的提升。

也正是在这一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邀请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秦基伟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也受邀前去。

得知消息的秦基伟对于重访朝鲜十分重视,同时也非常向往,因为那里寄存着自己多年前和将士们奋勇抗敌的往事。

1986年8月,一架飞机在朝鲜平壤机场徐徐降落,秦基伟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下飞机。

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令他备受震惊,很难想象在30多年前,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曾经充斥战火和硝烟,一片狼藉。

震惊之余,多年前的战斗景象,也不断地在他脑海中翻涌。

根据访问安排,在未来的几天里,金日成带领我国访问团,参观了朝鲜的基础设施建设、军队建设和工业基地。

很快,访问事项进入尾声。然而,此时的秦基伟却看起来心事重重。

金日成很快注意到,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似乎有些心事,便对秦基伟问道:

“访问阶段马上就要结束了,将军还有什么地方想去参观吗?”

言罢,谁料秦基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再去上甘岭战场看一看。”

此言一出,在场每个人的记忆,都被瞬间拉回到了那场举世瞩目的战斗——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了最关键作用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直接决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走向。

同时,它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损失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而眼前这位秦基伟将军,正是上甘岭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对于上甘岭,他一定有着其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特殊情愫。

想到这里,金日成立刻答应了秦基伟。

考虑到秦基伟年事已高,金日成决定安排专机飞过上甘岭的上空,通过俯览的方式,让秦基伟看看那个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第二天,秦基伟坐上了飞往上甘岭的专机。

当飞机缓慢低飞过上甘岭时,秦基伟看着窗外这片陌生却又无比熟悉的地方,陷入了沉思。

他虽不发一言,但他对那些长眠于此的将士们深切地缅怀,却能溢于言表。

这里的每一处高坡,每一片丘壑,都让上甘岭战役中那些零碎的景象,在秦基伟的眼前逐渐浮现......

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时间来到1952年。

这一年的10月初,“联合国军”意识到志愿军在作战中愈发占据主导权,且局势已经几乎完全向志愿军一方倾倒。

为了能将战局重新扭转,便计划了一系列集中最强火力的迅猛攻势。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四时,“联合国军”突然向五圣山南边的上甘岭地区发起了空前的炮火攻击。

此时的美军集结了数百门大口径炮和几十辆坦克,对上甘岭进行轮番轰炸。

原本寂静的上甘岭顷刻间变为一片火海,接踵而至的炮弹在志愿军战士们的身边爆炸,甚至来不及躲闪。

高密度的炮火爆炸,使得凌晨四点的天空如同太阳升起一般。

作为15军的总指挥,秦基伟在听到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后,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立刻意识到一场大仗在所难免了!

由秦基伟指挥的15军作战室,距离五圣山有足足20公里。即便隔着这么远,前线的炮火声依旧清晰,可想而知敌军的进攻有多么激烈。

敌人如此来势汹汹,想必是已经做好了长期拉锯战的准备。没有思考的时间了,秦基伟立即召集所有人,迅速作出了部署:

一、集中兵力到五圣山南部的上甘岭方向;

二、将指挥所前移;

三、派出两个团的兵力分别集中在597.9高地、537.7高地两个重要位置战斗;

四、留一个师的兵力镇守五圣山以西方向。

就此,上甘岭战役的号角正式吹响了。

上甘岭战役中最主要的两个阵地,就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

整个战役,敌我双方都是围绕着这两处高地的拉锯争夺战展开的。

10月14日,在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炮火攻击后,敌方步兵开始发起进攻。

最先与其交锋的就是驻守在597.9高地2号和11号阵地的志愿军。

然而,在敌方先前的炮火压制后,志愿军兵力已经损失惨重。

但即便面对数量众多的敌军,两个阵地的志愿军却丝毫没有放弃,他们依然顽强抵抗,直到最后一名志愿军牺牲!

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的志愿军故事,比如我们熟知的“英雄排长”——孙占元。

在敌军大肆进攻2号阵地时,孙占元率领的突击排则接到命令,进行反击。

然而在突击排刚要接近阵地时,一枚敌军的炸弹突然在孙占元的身旁爆炸,他的双腿在剧烈的爆炸中断裂了。

当身边的战士看到这一幕后,拿起绷带就要给孙占元包扎,但却被他拒绝了。

这时,孙占元双臂撑着地,命令士兵爆破敌军的地堡。

同时,他用仅剩的双臂,在战场匍匐爬行,强忍疼痛继续指挥战斗。

可是,敌人的攻势实在过于凶猛,没过多久,身边的战士都一个个相继牺牲,弹药也所剩无几。

最后时刻,整个突击排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当敌人发起冲锋时,孙占元不顾剧痛,爬到了一个敌人的尸体旁,拿出了敌人腰间的唯一一颗手雷。

在敌人涌上阵地、即将跨过他的身体时,他毅然决然地拉响了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就此壮烈牺牲。

这时的他只有27岁。

在整个拉锯战之中,涌现出了许多如孙占元一样的志愿军英雄。

比如用自己的身体档机枪的黄继光;用身体连接通信线路的牛保才;一人歼敌280人的战事奇迹胡修道……

这正是伟大的志愿军精神,不怕牺牲,与敌人抗争到底。

正是有这样的精神存在,才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所有人以为597.9高地要率先失守时,在最后的9号阵地,竟然生生地被志愿军战士们给守住了。

和597.9高地一样,537.7高地也同样是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依然坚守到了最后。

就这样围绕着两个高地,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

反反复复几十天,经过志愿军们拼尽全力地交锋,我方再次掌握了主动权。

10月30日夜,上甘岭战役的新阶段——反击战,正式开始了。

相比而言,反击战往往比防御战更加艰难。

因为反击战是要攻破敌人已经占领的阵地,破坏敌人早已部署妥善的防御阵线。

同时在攻陷后,又要防御敌人的反攻。

在这个阶段,同样发生了令人感动的故事。

11月1日,九十一团8连开始了597.9高地的保卫战斗。

其中1号阵地的战况惨烈,只剩下最后几个志愿军在死守。

8连副连长得知后,立刻派遣朱有光和王万成前去支援。

到达阵地的二人与敌军进行了一番苦战,终于将敌人击退。

二人见状,便松了口气,准备开始帮助治疗伤员和修建防御工事。

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敌人援军赶到,再次袭来,一窝蜂地向高点进攻。

眼看敌人一点点逼近,为了保住阵地,已经负伤了的朱有光,朝着敌人上来的方向一跃而下,冲进敌群并拉响了手上的爆破管。

爆炸声响彻云霄,此时,王万成也用同样的方式,拉响了爆破管,与敌人一同消失在了漫天灰烬之中。

两位英雄壮烈牺牲。其中王万成,正是后来电影《英雄儿女》的主人公原型。

一个朱有光、王万成倒下了,定会有一万个朱有光、王万成站出来!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用不屈与牺牲赢下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1952年11月25日,经过了43天的殊死拼搏,中国人民志愿军终于拿下了上甘岭战斗的胜利!

这场被世界公认为必定失败的战斗篇章,最终还是由我们伟大坚毅的志愿军战士们改写了。

据悉,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炮火的密度,已经远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

而志愿军的这一胜利,把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在全世界打响了!

在这场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打退敌人排以上规模的进攻900多次,和敌军进行的大规模交战有29次。

我方11500多名志愿军伤亡,毙伤或俘敌25000余人,击落敌军战机300余架,坦克40余辆,大口径炮61门。

使敌军所谓的“一年来最大攻势”,以最终的彻底失败而化为泡影。

多年后的秦基伟将军,之所以对上甘岭战役怀有深厚的感情,绝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在这场战斗中的付出,也是因为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所迸发出的刚毅精神。

除此以外,对那些在这场战斗中浴血杀敌、献出生命的烈士们的深切缅怀,也是让秦基伟对上甘岭战役念念不忘的根本原因。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根本上地加快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联合国军”从军事到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大规模的进攻或反击,使得朝鲜战局稳定在了38线附近。

也有人说,美军是从上甘岭战役之后才真正认识中国军人的。

除此以外,上甘岭战役中发扬出的“上甘岭精神”,也引领了志愿军打击列强的决心和信心。此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越战越勇,几乎未尝败仗。

没过多久,美军方面就已经彻底无法抵御志愿军的强力攻势了。

在停战谈判中,原本咄咄逼人的美国也不再叫嚣,重心从原本的主战慢慢偏向了和谈,胜利的天平也一点点地向我方偏转。

终于,在1953年7月,对战双方正式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从此,长达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从上甘岭战役中呈现出的“上甘岭精神”,以及“抗美援朝精神”,最终都化为了伟大的“志愿军精神”。

这些伟大精神,也是震慑帝国主义侵略主义的良药。

自抗美援朝后,美国从未消散对中国的敌意,比较熟知的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

其实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美国就开始了对中国的核威胁。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但是由于国际压力,此次的核威胁并未奏效。

然而美国并没就此打消核威胁的念头,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再次对中国实施核威胁。

此时的美国作为拥核国家,正值发展期,国力十分强盛,对于这次的核威胁抱有十足的信心。

但是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我国竟然在几年的时间内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

面对科技匮乏、环境恶劣等种种负面影响,中国科研人员把生命置之度外,潜心于核武器的研发中,数年磨一剑。

终于,在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原子弹的研发成功,顺利终结了美国多年来对中国的核武器威胁,也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志愿军精神”。

结尾

多年后的当下,祖国的快速发展肉眼可见。

如今,我国无论在军事、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然而,我们永远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不能忘却曾经受过的屈辱,不能忘却“志愿军精神”,不能忘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烈们用生命捍卫下来的。

作为后继者的我们,更应当发扬这种伟大精神,在和平安定的当下,依然做到艰苦卓绝、砥砺前行、克服万难、不忘初心,为祖国发展注入血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不负先烈之血,不负历史之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