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锦州大战,廖耀湘突然切断解放军粮道,林彪如何喂饱40万大军?

2022-12-06 17:05:05

辽沈战役国共两党的战略布局

1948年9月,辽沈战役一开始,东北的黑土地上就变得异常忙碌。

林彪率70万大军南下,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跳过长春、沈阳直指锦州。自从东北野战军控制了全东北97%的土地,95%的铁路线和86%的人口后,不到60万的国民党军只能想着如何撤退了。

林彪(中)召开作战会议

但蒋介石即便到了最后也要抵抗一番。

因为他和毛泽东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如果就这样投子认输,他不甘心。

于是老蒋不顾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的反对,提出了一个“东西对进,歼灭林彪主力”的作战计划:

华北国军抽调62师、独立95师、92军21师及烟台39军两个师,再加上锦西54军、暂编62师,共计11个师10万大军组成东进兵团,由国军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从葫芦岛往塔山进军,增援锦州。

同时,廖耀湘率领的第九兵团为西进兵团,由沈阳出发向锦州攻击前进。

老蒋觉得,这个“东西对进计划”一旦成功,肯定能让林彪在锦州城下栽个大跟头。

而林彪也想到一个完美的战略体系来应对:

东野第4、11纵队和冀察热辽独立第4、6师组成第二兵团,防守塔山;

东野第2、3、7、8、9纵队、第6纵队17师、炮兵纵队和野战军直属坦克分队,攻打锦州;

东野10纵和内蒙古骑兵1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设置防御阵地,阻击廖耀湘第九兵团;

东野12纵和12个独立师组成第一兵团,围困长春;

东野5纵、6纵其余2个师和东野1纵3师在新民附近集结,严密监视沈阳国军的动向;

东野1纵其余两个师在塔山与锦州之间的高桥集结,作为总预备队。

林彪寥寥几句话,就将几十万大军全部部署完毕,考虑得十分周全。

林彪(中)与罗荣桓(右)、刘亚楼在前线

卫立煌和蒋介石在东北战略上有分歧,他不大愿意让廖耀湘西出沈阳增援锦州,因为第九兵团离开沈阳城防必定凶多吉少,无异于白白送死。

廖耀湘甚至还想过将第九兵团经营口海运至葫芦岛,配合东进兵团一起向锦州进攻,这样东野在塔山的2个纵队和2个独立师是绝对守不住的。

这个方案虽稳妥,但卫立煌也不能接受,因为他廖司令官是老蒋的学生,如果他离开沈阳去了葫芦岛,看似是去助战,实际上是脱险了。这样一来,即便林彪拿不下锦州也会转过头来攻击沈阳,没有廖耀湘他们根本守不住。沈阳一丢,被围困了好几个月的长春必然会放弃抵抗。

这样就成了林彪以未攻克锦州为代价,反而获得了沈阳和长春,这个锅到时候还不是他卫立煌来背!

蒋介石当然知道卫立煌的小算盘,所以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东西对进”才是对的,因为从葫芦岛到锦州几乎无险可守,而且相距甚近,东进兵团10万大军难不成还攻不下一个小小的塔山?

蒋介石决定去葫芦岛督战,这样就不怕那些官兵不敢拼死效命,只要东进兵团打通了塔山,廖耀湘就是不想出沈阳也得出来,看他卫立煌还有什么说的!

卫立煌没法子,只能让廖耀湘西出沈阳驰援锦州。

抗战时的卫立煌(左二)

于是,当东野在塔山与10万大军鏖战至第二天时,也就是1948年10月11日,一个坏消息传到了东野司令部:廖耀湘兵团攻占了锦州东北部220公里的一座小城——彰武。

他不是要去锦州吗?为什么要攻占彰武城呢?

但廖耀湘看来,这步棋让他相当得意,甚至可以对锦州“坐山观虎斗”。

这又是为何?这就要提到东野那规模夸张的后勤补给线了。
廖耀湘的战场神操作

辽沈战役之前,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和三年前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共70万人——这就是东野开战前主力部队的规模,再加上30万二线部队,总兵力达到了100万人以上。

后勤补给更是夸张得吓人,他们光是吃饭,一天就得消耗一座山的粮食。

1948年,共产党在东北一年之内生产了赤金55000两,纸张6598吨,食盐35万吨,棉布62万件,军用胶鞋203万5千双,人造毛呢149836米......东北各大工厂的产值都远远超过全国其他战区。

武器装备的生产就更夸张了,当时共产党在东北的兵工厂已经有了近60座,机器设备5000多台,人员220640人。辽沈战役前生产了子弹824万余枚,各种炮弹近120万发,手榴弹163.5万颗,爆破筒2万余个,雷管68.7万个,无烟火药31吨,还有1100多门各型火炮。

东野炮兵部队

反观数量只有东野一半的国民党军队那就差得多了。单以锦州为例,林彪为攻克锦州投入了16个师共25万人的兵力,还有600余门各型火炮和15辆坦克;而锦州的范汉杰兵团虽然有15万的人马,但重型火炮只有70门。

至于国军官兵生活,和东野士兵相比简直是惨不忍睹,有人这样形容:当国民党被围在长春的10万大军还在因为争抢高粱米而大打出手的时候,东野战士们早就实现了猪肉炖粉条子的自由。

这一切都和东野强悍的后勤补给是分不开的。

从哈尔滨到通辽,从通辽到锦州的铁路线,就是东野的“战争大动脉”,源源不断地将数不清的粮食物资往南运输。

这条庞大的后勤运输线,小小的彰武便是关键节点。

当辽沈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本应火速驰援锦州的廖耀湘却盯上了这条“战争大动脉”。

廖耀湘采用了一招“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的招法,不去支援锦州,而是去占领彰武,妄图把东野的“大动脉”拦腰砍断。他认为林彪没有了后勤支持,根本撑不了几天,到时候锦州之围便可不攻自解。

这种做法既达到了蒋介石的要求,又保全了卫立煌的面子,最重要的是廖耀湘自己的人马可以最大程度得到保全,接下来就静观其变了。

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

此人的“战场神操作”真够老辣的,这个打仗鬼精的家伙只用了一招,就让林彪攻打锦州和在塔山打阻击的40多万大军陷入了困境。

廖耀湘对这番神操作沾沾自喜,他深知林彪的大军就算是天兵下凡,那也得吃饭呐!那也离不开弹药呐!

廖耀湘觉得,东野10纵就算能在黑山、大虎山阻截第九兵团西进,也绝没有足够人马从自己手中夺回彰武。于是,他以一种高枕无忧的口吻向蒋介石发报:

“我军进展神速,击溃共军主力,占领战略要地彰武,切断共军后方补给线!”

但是,廖耀湘小看了共产党的后勤力量。
立刻调整后勤路线

当林彪得知廖耀湘居然在自己背后捅刀子时,一开始还很惊讶,后来慢慢也就镇定下来了,好似早就准备。

东野南下攻锦,只带了单程15天的燃料,这已经抱了不拿下锦州誓不回头的决心。那时锦州外围战斗已经有了起色,原定的总攻之日也临近了,现在怎可半途而废?况且战役打响之前,东野很好地贯彻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老话,将7000万斤粮食、11000多吨油料、1000多万发子弹、15多万枚手榴弹、20多万发炮弹、5万斤炸药、上百万套的棉衣以及大量的医疗物资全部运上了前线。

东野后勤车队

廖耀湘攻占彰武之前,甚至还有一列编号为“3005”的紧急任务列车秘密押送32节车厢赶到了离锦州不远的清河门站,早已等候在那的2万多名解放军战士仅用了40分钟就完成了卸货。

这32节车厢里有24节车厢的炮弹、8节车厢的炸药,仿佛给锦州战役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即便廖耀湘攻占彰武切断东野粮道,东野已经到位的物资还能支撑一段时日。

除此之外,东野还启用了早已准备好的其他后勤线。

林彪一向心思缜密,他带着这么多部队南下,后勤线这条大动脉怎么可能就光秃秃地放在那里让人家抄截?他当然留有后手,除了命令部队在保证每天所需物资的前提下控制消耗之外,备用的后勤路线几天内就准备好了。

就在廖耀湘占领彰武的同一时刻,陶铸就受东北局委派星夜兼程赶到通辽,协助东野后勤部部长陈沂全力打通后勤补给。

东北局发动当地军民,仅仅不到3天就开辟出一条经过内蒙古甘旗卡、库伦旗进入辽宁的旧庙,再到阜新的全长300余公里的道路;还开辟出了一条由通辽经过内蒙古余粮堡、八仙筒、下洼进入辽宁北票的全长600公里的道路。

以上两条路线是西满古老的交通线,都可以拿来备用,从辽宁、内蒙古交界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穿行即可。廖耀湘占了彰武,铁路走不了,那就让民夫用马、骡子和骆驼走土路。除了后勤部队官兵,还有近30万支前民工也被动员了起来,他们不畏艰险地将数以万计的粮食弹药运上了前线。

东野后勤官兵在抢修铁路

廖耀湘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突袭彰武的行为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根本不大,他和他“敬爱的蒋校长”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只在乎打仗的军事原则,而忽视了老百姓的群众基础,更不会想到战争中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士兵或武器,而是人民群众。

这便是毛泽东在和蒋介石20多年的斗争中反复展现的事实,这无疑对他们的军事观念是一种本质上的颠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做的事情都是过去从没有人做过的,如果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将军们总是以常理来推断,自然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吧。

廖耀湘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也许有人会疑惑,解放军一向把人民当作源泉,为什么不向当地百姓筹粮呢?

殊不知,这种做法只适合小范围的游击作战,而不适合几十万大军的大兵团决战。东北大战所需的粮食总量过于庞大,老百姓负担不起。况且大战已经全面打响,锦州必须在短时间内攻破,这时候再去临时征粮根本来不及,所以还是要启用后备的“官方渠道”。

前线的物资供应恢复后,林彪大喜过望,对陶铸大加赞赏:“不简单,不简单!”
东野官兵最应该感谢的人——黄克诚

1948年10月14日上午11时,当锦州城外响起数百门火炮的惊天怒吼时,廖耀湘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东野25万攻城部队只用了短短31个小时就拿下了锦州,此时侯镜如的东进兵团被东野近10万阻援部队死死挡在了塔山,廖耀湘的西进兵团甚至都还没有向黑山发起进攻。

东野攻城部队登上锦州城墙(油画)

就算廖耀湘在东野总攻锦州之时就对黑山进攻,31个小时内也很难有所作为。

锦州之战时,东野的后勤补给线这么快便可恢复,林彪除了要感谢陶铸外,还要感谢一个人——时任东野第二兵团政治委员黄克诚,他也是前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

正是黄克诚一手打造了东野坚不可摧的后勤大动脉。

黄克诚一到东北,便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保住西满根据地中心通辽;

第二、肃清西满地区全部匪患;

第三、实施土改,发动群众积极性。

1946年初,东北局迫于国共和谈的压力,曾一度想向国民党让出西满根据地重要城市通辽,黄克诚多次向东北局领导甚至中央陈述,称通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放弃,将来东野若南下作战,在后勤方面就会失去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事实证明,黄克诚的眼光相当深远。

西满匪患严重,出没无常。黄克诚认为,若解放军想要让后勤补给线顺利运行,首先就必须消灭这些土匪,免得他们拦截火车、打劫物资。

解放后的黄克诚

黄克诚后来回忆说:

“我们发动指挥员出主意想办法,很快摸索出了一套打土匪的经验,打得土匪闻风而逃。我组织许多各种规模的骑兵部队,咬住不放,直到歼灭他们为止。”

黄克诚把手下百分之八十的干部全组织起来,让他们到农村去大刀阔斧地做群众工作,发动百姓和共产党一同消灭土匪豪强。黄克诚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谁对老百姓好,谁对老百姓不好,他们一比较就出来了,只要把老百姓发动起来,那些土匪顽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果然,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西满的土匪被尽数剿灭,大家过上了久违的太平日子。

在主持土改工作的时候,黄克诚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领导,他既要落实百姓的利益,又要防止干部在土改时做出过激的事情来,他宁可得罪干部也不得罪老百姓,顶着有可能犯政治错误的压力将土改工作稳步推进。

1946年10月,仅仅西满就已有70%的农村地区开展了土改运动,15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从这一刻开始,西满实际上就已经成了我军后勤补给的重要区域了,每每东北开启战事,运送后勤物资就不缺民夫了。

土改时的农会成立大会

但为了保障百姓利益,即便是在东北战事最激烈的时候,黄克诚也没有让东北脱离农业生产的百姓超过3%。

四战四平之后,我军逐渐在战场上找回优势,部队规模越来越大,后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黄克诚深知,现在的东野已经不比以往,不是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而是要投入数十万人和敌人硬碰硬。光是1947年夏季、秋季攻势的弹药消耗量,就比过去红军好几次反“围剿”时用的弹药要多得多。

于是,黄克诚以原后勤兵站和西满军区、辽东军区为基础,组成东、西两线后勤司令部,并在北满、南满的广大地区部署了兵站线,征集了大量的车辆马匹。东野各纵队也建起了直属运输营,相当于给整个后勤线来了个更新换代。

也就是说,黄克诚将整个后勤系统分成了两条,西满和辽东各一条,辽东走铁路,西满走公路,还可以把当地群众全发动起来。

万一辽东的铁路被切断,那就立刻启用西满的备用线路。

铺设铁路的东野铁道兵

黄克诚创造的这一套后勤体系,不仅经受住了1947年夏季、秋季攻势的考验,在辽沈战役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

廖耀湘切断的是辽东补给线,西满的预备路线可以立刻启用,当地百姓纷纷踊跃加入到了民夫行列,从吉林后方源源不断地给40万大军“输血”,再加上东野原有的物资,他们的后勤完全没受影响!——这就是黄克诚的“后招”。

这一招着实高明!

想当年,正是毛主席“钦点”黄克诚去东北的,黄克诚成了东野的“大管家”,毛主席当然知道他有备选补给线路。所以听闻廖耀湘占领彰武之后,他一点也不担心。

但他很担心林彪会动摇攻锦决心,便发去一电:

“只要不怕切断补给线,让敌进占彰武并非不利,目前数日你们可以不受沈阳援敌威胁,待锦州打得激烈时,彰武方面之敌回头援锦,它已失去时间。”

毛主席胸有成竹,廖耀湘那点花花肠子,他早就看穿了。

廖耀湘(左)

正是后勤线路的恢复加上毛泽东这封直击心灵的电报,让林彪下定了打赢战争的决心。
廖耀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辽沈战役前,林彪还狠狠吐槽了蒋介石的“东西对进”计划:“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这饭可怎么吃?”

这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

吃流水席就行了!先吃范汉杰和侯镜如,最后吃廖耀湘!

当然,侯镜如不用全部吃光,范汉杰和廖耀湘则是一定要吃光的。

而且,这个“吃流水席”的机会是廖耀湘主动给我们的,因为他的人马在彰武逗留了整整一个星期。

廖耀湘自以为是地攻克了彰武,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东北大部分土地都已被解放军控制 ,再加上国军欠缺农村的群众工作,长时间占据着没有粮食产量的大城市,长时间的补给只能靠葫芦岛那点囤积的粮食救命,完全是杯水车薪。

国民党军内部靠着囤积居奇公开投机倒把、以权谋私的行为蔚然成风,很多底层士兵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

这也难怪第九兵团10万官兵一看见彰武囤积的高粱米就不想再往前走了,国军士兵们除了自己要“打牙祭”,说不定还要把高粱米运一部分到沈阳高价售卖,狠狠捞一笔。这种奇葩行为要是被苦苦在锦州支撑的范汉杰知道了,绝对会狠狠抽打廖耀湘这个小学弟。

东野战士们爬上锦州城墙

廖耀湘自以为占据了彰武,截获了林彪不少粮食就能让他黔驴技穷,但殊不知林彪压根就看不上彰武那点高粱米,这点儿粮食无意中弄成了个完美的“迷魂阵”,为东野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

作为堂堂兵团司令的廖耀湘,在东北大战中竟然会表现得如此小家子气。

东野是10月15日攻克的锦州,但直到10月16日上午11点杜聿明到第九兵团司令部视察之后,廖耀湘才有了下一步的行动,而17日长春也和平解放了。东野在锦州的25万攻城部队和围困长春的10万大军都腾出了手,塔山阻击战也已临近尾声。

然后林彪大手一挥,将攻锦部队连同监视沈阳的5纵、6纵全拉了出去,在广袤的辽西平原上对廖耀湘来了个包饺子般的追击围堵。围困长春的大军也分批南下,向沈阳逼近。

廖耀湘本来想打通黑山,打不通就全兵团退居营口,背靠大海,无论怎样也不吃亏。

只是他没有想到,东野被切断补给后居然能这么快就打下锦州,而且连口气都没喘就杀过来了。

第九兵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林彪几十万大军硬生生给吞了下去。

被俘后的廖耀湘

这趟“流水席”林彪吃得很风光,虽然肚子有点撑,但东北全境的解放让很多战俘对国军的未来充满悲观,于是他们纷纷选择了弃暗投明。

这事儿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林彪早就料到廖耀湘不敢冒险去支援锦州,而是会断了我军粮道,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彰武是林彪故意放在那里让廖耀湘去占的,就是为了给他尝点甜头麻痹他的判断,为我军攻克锦州赢得时间。

如若真是这样,那就更高明了。

只能说廖耀湘此人太自信,无意中让自己的如意算盘成为东野攻占锦州的催化剂,也亲手为第九兵团掘好了坟墓。

但也不能说廖耀湘无能,因为当东野扩编到100万兵力时,国军所有将领就都开始想着自我保全了。廖耀湘不想对不起栽培他的蒋介石,又想给第九兵团10多万将士谋条生路,这种上下掣肘、进退两难之下,反而被解放军抓住了机会,最终才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

辽沈一战,廖耀湘虽然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也可以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

因为,粟裕大将曾说过一句名言:“在战争中对自己最好的尊重,就是不能贬低敌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