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2012年,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坚持不化疗

2022-09-25 17:05:02

#头条群星8月榜#

2012年,一个中年男子坐在北京的一个医院里,他面上无太多神情,一旁的妻子和孩子倒是焦急不安。此次他们是来做复查,检查癌症转移的情况。

几分钟后,男子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医生的诊室,对对方拿着片子看了一会说:“恭喜你了凌先生,根据片子的显示,你的身体已无大碍。”

这个男子就是凌志军,他原本被多家医院和专家判下“死刑”,最终却依靠自己战胜了病魔。

25岁前的波澜半生

凌志军祖籍广东,1963年12月出生在上海,后来跟随父母生活在北京。

因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凌志军从小耳濡目染也沾染了学术气质,不过他不像父亲那样喜爱文学,反而对理科类的实验更加感兴趣。

做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他喜欢一切现代化的物品,会自学化学知识,捉摸着做实验,他的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只是因为时代原因,只读完小学就辍学了。

等到15岁的时候,他被安排到工厂参加工作。只是他和别的年轻工人不一样,别人在繁忙过后总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他则是大多时间安静读书。

闲暇之余还会捣鼓一些电器物品,久而久之,工厂的工人和领导都知道了他会修理东西,一年之后,凌志军就被派到农村做了一名电工。

在农村的几年里,凌志军始终兢兢业业,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遇到不会的,他也会想办法自个儿琢磨,总之,做得还是很不错。

在这期间,凌志军心中有诸多想法,他想趁着年轻多多尝试一些不一样的生活,于是在19岁那年,他应招入伍,当了一名人民子弟兵。

在新兵训练时期,凌志军和所有人一样练习刺杀和基础体能训练,白天大家都累得够呛,晚上往往都能倒头大睡,只有凌志军强忍困意,拿出柜子里的书,在被窝里打着手电悄悄看。

由于他休息时间太少,白天的精力明显不如其他人好,凌志军的班长一开始只以为他是不适应,后来偶然发现他是压缩时间学习后,特意找他谈话。

说他学习是好事,但是他首先是一名士兵,如果不能兼顾白天的训练,恐怕会影响以后在战场上的发挥,这不但不能为国家提供帮助,对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凌志军觉得班长讲得有道理,于是开始专心训练。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军队里的理论知识他总是学得很快。

而且,队里偶尔也要提交报告,凌志军的文采足够出色,在后来还承担了部队的大多数稿件编写。

在退伍之后,凌志军进入了地方的新华社做了一名记者。虽然他此时只有小学学历,但是他的能力并不比其他人低。

凌志军一直有着拼搏的劲头,他凭借着优秀的文采被调回了北京,也与多年未见的家人重新团聚。

之后他一直耕耘在新华社,工作之余还会进行创作或者自主学习,30岁那年,凌志军考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3年后还得到了硕士学位。

之后的几年里,他出版了几本畅销书,还当上了《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他的人生过得顺风顺水,似乎也在朝着他年轻时渴望的方向走去。

可惜,2007年时凌志军出现了意外,当时他正在家中伏案写稿,突然感到大脑传来刺痛,紧接着就是一阵长时间的眩晕和意识不清。

他一向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精准的把控,这次意外的不适,让他警铃大作,没有丝毫耽搁就来到了医院做检查。
人到中年患癌症

“肝癌晚期”,医生用平静的语气给凌志军阐述了他的身体状况,怎么会呢,凌志军想不通自己会在44岁这年患上癌症。

事实上,他对癌症并不是一无所知,早在1985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凌建华就因肝癌去世。

凌志军经历过与家人的死别,很早就知道健康是人最重要的条件,他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在部队里健身训练的习惯,也杜绝一切危害身体的烟酒物品。可没想到肝癌还是找上了他。

凌志军一时之间头脑有些发懵,但是医生的审判还没有结束,“颅内也有,肺部也有...这是恶性肿瘤,癌细胞转移得很快,需要尽快治疗”。

凌志军的妻子惊恐地问会不会影响生命,医生沉默了一片刻,表示凌志军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

向来健康的人是不相信自己会患绝症的,凌志军在妻子的陪同下辗转去了别的几家医院做检查,然而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依旧是肝癌晚期。

这四个字像是重重打在了凌志军的心上,压得他呼吸都有些艰难,他控制不住地想到自己父亲临终前的模样,恐惧自己也即将消失在人间。

不过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打听治疗癌症的医生,寻找一线生机的希望。

他听说北京有一个医生对于癌症颇有建树,于是向所有人一样排了几天的号,终于跟医生见了面。

凌志军与妻子拿着X光片,一脸期待的看向医生,为了能找出自己患癌的原因,凌志军还主动提及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还有发现患癌的过程。

可惜老教授似乎对他所讲的话没有任何兴趣,只是随口说了一句“癌细胞扩散得挺快”,便扭头和旁边的年轻医生讨论了起来。

凌志军的妻子期期艾艾的出声:“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治疗啊,他这个脑子里的肿瘤和肺上的中肿瘤有关系吗?”

这是凌志军和妻子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已经找了很多医生,都说是需要化疗,只是他们不清楚凌志军脑子里的肿瘤是不是从肺部转移的。

可惜医生并没能给出凌志军想要的答案:“癌症当然得化疗,病症还需要进一步做检查,你是想让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这个答案让凌志军夫妻二人都愣了,他们没再说什么,失魂落魄地离开了医生的诊室。

这时候凌志军算得上是极为悲观,他看着在门口等待的患者们,大家的眼中都有一种相似的神态,但是对于未来的绝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另外还有求生的欲望。

凌志军有些麻木地想还能怎么办呢,医生和患者好像看似有着紧密的联系,可是两者期间却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或许医生是看到了太多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也见证经历了无数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冷漠示人,而千篇一律的患者,或许还没有一例奇特的病状重要。

只是失落归失落,只要还活着就得为自己想办法,凌志军联系了自己在比利时当医生的妹妹,向她了解癌症方面的问题。

妹妹为凌志军找了几位专家,经过线上会诊后,凌志军收获了一个不错的消息。

晚期肝癌仍有5%-20%左右的治愈率,而凌志军脑内的病灶有50%的可能性不是肿瘤,很可能与肺部的病变没有关系。

要是想知晓具体的病症,还是需要在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并且还给他推荐了国内的一位专家。凌志军带着这一丝希望,再次和妻子一起来到了医院寻诊。

专家在看过他的胶片之后也给出了与之前并无差别的建议:手术、化疗和特效药。

答案无疑是让他有些挫败,但是凌志军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自主了解,对于癌症也不是一头雾水了,他清楚化疗只是治疗的一个基础手段,并不能保证有效果。

况且,那么多医生都表示凌志军的生命开始了倒计时,即使他自己不相信,也会或多或少的被影响。

那么,最剩下的时间里,他想要自由地活着,他不想要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是满眼的冷白,和散不掉的消毒水味。

加上他看着病情相似的病友在化疗之后虚弱的身体,以及治疗无效崩溃绝望的日常,就更不想尝试做化疗。

都说医院是见证祷告最多的地方,凌志军在这段时间内,也确实看到了不少。

有满脸泪水的女人,哀求着医生救救她年幼的孩子;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无助地躺在病床上。

医生没办法给他们坚定的希望,唯一能说的,只是让他们配合治疗。

这样的场面,看一下就心酸一次,凌志军也担心自己在这种环境里彻底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本意,变成一个不想死却束手无力的可怜人。

于是他咬了咬牙,决定靠自己赌一把,放弃化疗,只做手术。

离开医院选择自救

其实他沟通了国内的许多医生,但是大家给他的回复都是治愈渺茫。

凌志军已经不再多做思考,坚持自己的选择,在与医生商量过手术方案后,选择只切除肺部的肿瘤。

其实也曾有医生不建议凌志军再做化疗,只是话语间委婉地表示凌志军的身体已经不再合适。

不过凌志军选择放弃倒不是因为医生的话让他绝望,只是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发现化疗表面是用药物来杀伤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是实际作用却相当小,而且,后续产生的呕吐、脱发、免疫力下降等更严重。

总的来说,他是认为化疗并不能对他有决定性的帮助。

不仅放弃化疗,在手术做完后,凌志军也没考虑拿特效药,甚至连其他的常规药品也没拿,就一身轻松地回到了家里。

他准备自己调养身心,想要以自然地方式恢复健康。

虽然大多数医生都不建议凌志军冒这种风险,好在他的家人都很支持。

凌志军向单位请了长假,然后带着家人在深圳一处僻静的地方租了一所房子。

没有了繁忙的工作和疲惫的交际关系后,凌志军明显地慢了下来,他每日早睡早起,健康饮食,以最放松的方式以家人相处。

因为时间充足了起来,凌志军会每天步行和妻子一起去买菜,认真地挑选从田里刚采摘的瓜果蔬菜。

在返回的路上,他让身体暴露在细密的阳光之下,尽情地享受并不强烈的紫外线落在身上的感觉。

他也会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倾听昆虫和风经过的声音。

这种缓慢到时间几乎暂停的日子,让凌志军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那时他还在乡下工作,他随着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体虽然累,但是人是轻松的。

如今,他身心都轻松,整个人显得也就更舒适了。

除了一日三餐规律的饮食,他还会特意控制自己的饮水量,每日2500毫升的饮用水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拒绝一切的饮品酒水。

这使他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不再感觉自己浑身酸软浮肿,反而每日都精神奕奕。

关于身体的调养有了固定的规划后,凌志军在日常休闲娱乐上也有着把控,他选的这处地方虽然偏远安静,但是胜在空间大。

他试着和妻子一起养殖了许多花草绿植,耐心地查阅资料,学习不同种类的养殖方式,也会在午后的时间找一本书安静的阅读。

有时候他还会跟着下班的儿子一起玩一会儿电竞,也在儿子的陪同下,喜欢上了相声。

那时候手机还不够智能,凌志军会专门买上许多光盘,挨个全部听上一遍。

日子一日一日地过去,凌志军似乎和一个普通的人并没有差别,猛然回过神来,他才想起自己还身患癌症。

在经过一算时间的自然调养后,凌志军到了复查身体的时候,他老神在在地坐在医院里的凳子上,没有半点忧色。等到医生喊他时,他才有了几分忐忑。

医生指着片子笑着恭喜他,表示凌志军的病情已经有了很大好转,脑中的肿瘤有了回缩,在当今的医学界中,算得上是个康复奇迹。

凌志军心中一片复杂,他有些不敢置信,反复确认了两遍才重重松了一口气。

此后的时间里,凌志军还是保持了一贯的生活习惯,而每次去医院复查,都能提到病情好转的消息。

直到5年后,也就是2012年,凌志军才彻底恢复健康。

他在恢复健康后,还写了一本《重生手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从确诊癌症到恢复健康的全部历程。

虽然他是靠着自救的方式击败了癌症,但是凌志军却不建议别人尝试他的方法,他说自己只是根据身体状况做出的选择。

而且他比较幸运,颅内的肿瘤是良性的,因此治愈的几率才比较大。

他的这种方法不适合尝试,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就像是其他成功的人,方法也不能复制一样。

寻常人总会“谈癌色变”,凌志军的例子无疑是给了许多癌症病人希望,尽管他的成功不能盲目尝试,但是这种面对癌症时乐观的心态却有可鉴之处。

因为有些患癌的人很多不是病死的,是在一日一日的恐惧中加重了病情,有时候心理上的压力,比身体上的病还要难以克服,所以,面对疾病时,保持积极地心态准不会错。

恢复健康的凌志军后来没再回到工作岗位上,他已经喜欢上了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偶尔写写书,大多时间还是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
参考资料

[1]《39健康网》,《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人民日报记者抗癌成功:坚持不放疗、化疗》

[2]《读者》,《“中国抗癌成功第一人”: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他做了什么?》

[3]《南方Plus客户端》,《死神面前,他已带癌生存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