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外媒记者刁难邓小平,问他为何老当二把手,邓小平微笑着说了句话

2022-08-20 17:05:04

“像您这样有能力的人,为什么总是当二把手?”

1980年8月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118厅里,现场的气氛随着一名意大利记者的这样一句提问逐渐凝固起来。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在旁边捏了一把冷汗,英文翻译施燕华愣了一下,思索了片刻依然将问题如实翻译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和钱其琛对视了一眼,接着仅说了一句话就让这名“毒舌记者”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名记者叫奥莉娅娜·法拉奇,被称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她因为犀利、尖锐、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让许多政坛人物闻风丧胆。

1980年8月21日这一天,是法拉奇采访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日子,然而正是这场唇枪舌战的采访,让这名“毒舌记者”对邓小平佩服的五体投地。

奥莉娅娜·法拉奇

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邓公又为何要接受这位众所周知的“毒舌记者”法拉奇的采访?
一、法拉奇波折的采访之旅

1980年的那场采访,被法拉奇称为采访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然而,这次采访的争取却实属不易。

法拉奇其实在1980年之前就向中国的外交新闻司提交过采访邓小平的申请,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对于法拉奇的“毒舌”名号早有耳闻,为了避免中国在国际上不必要的非议,新闻司曾两次拒绝法拉奇的采访申请。

钱其琛

然而,法拉奇并没有轻易放弃,1980年,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准备在这一年9月份访华,时年邓小平也即将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退居二线,法拉奇觉得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抓住机会采访邓小平一次。

于是法拉奇再次向驻意大利的中国使馆递交了采访申请。

当时钱其琛在接到通知之后,犹豫了许久,没有立马给予回复。过了几日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亲自举荐了法拉奇,并称她是一位严谨的记者。

法拉奇

佩尔蒂尼之所以帮法拉奇,是因为法拉奇的父亲和佩尔蒂尼是好朋友,这一次,法拉奇算是“走了一次后门”。

随后,中国外交部新闻司经过商议,决定允许法拉奇对邓小平进行这次独家专访,时间为1980年8月21日上午。

法拉奇接到通知后异常的兴奋,对于中国,她有太多的好奇。

随后,法拉奇便订了8月18日飞往中国北京的航班。

法拉奇决定这次的访华之旅不让国内外各大媒体知道,她想要以个人的身份进行独家专访。

因此,到达北京之后,为了不引起注意,法拉奇选择了一个没有外国人走动的民族旅馆住下,此时距离她采访邓小平还有3天的时间。

这三天里,法拉奇沉浸在记载着邓小平生平经历的各种资料里,这是她一直以来的采访习惯。在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要有十足的了解。法拉奇也正是凭借这一点在采访现场掌握主动权的。

法拉奇在写作

除了阅览资料,法拉奇还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施燕华。

施燕华是此次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英文翻译,在接到这次的翻译任务后,施燕华还是有些紧张的,在国际政坛上让政界人士闻风丧胆的“毒舌记者”将会提出怎样刁钻的问题?施燕华又该如何翻译?她的心里直犯嘀咕。

就在施燕华为这次的翻译发愁时,法拉奇要求见一见这次的英文翻译。

施燕华

法拉奇对于翻译的要求很高,她不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被翻译曲解或者换一种意思表达,因此,每次采访她总会亲自把翻译这关。

8月20日这天,施燕华来到法拉奇居住的民族饭店,进门就看见了这个穿着深色衣服搭配着牛仔裤的法拉奇,她坐在椅子上抽着烟,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干脆利落的女性。

f法拉奇

法拉奇见到施燕华后便像职场面试一样对施燕华进行了连珠炮似的提问。

“你都给谁干过翻译?”

“你给邓先生做翻译有多少次?”

施燕华被法拉奇的气势震慑到,有些措手不及,但还是如实回答了法拉奇的问题。在交谈的过程中法拉奇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施燕华表示会如实的翻译采访问题的。

法拉奇

在后来的回忆中,施燕华提到:“法拉奇对翻译的水平要求很高,我感到很有压力。”

法拉奇身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让所有见到她的人都心生胆怯呢?
二、“毒舌记者”法拉奇

法拉奇是意大利人,从出生开始她似乎就拥有着寻常女性所没有的战斗精神,而她接下来的人生经历更是许多记者都无法企及的。

法拉奇曾经是战地记者,经历过二战、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了20世纪后半期的所有战争,她曾经身中三枪大难不死写出墨西哥政府镇压群众运动的一手的报道,也曾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侥幸逃过敌人的追杀。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她冲锋陷阵;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和政界人士唇枪舌战、不畏强权,亦被称为“世界第一女记者”。

为什么大家都将她称之为“毒舌记者”?为什么国际政坛人物在她面前甘拜下风?正是因为她犀利、尖锐、直击本质的追问。

她曾经面对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处处逼问越南战争,让基辛格尴尬的下不来台,将这次采访称之为“最愚蠢的事情”;

她曾不顾伊斯兰法的禁令,当着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面揭开蒙在头上的面罩,为呼吁妇女自由而发声;

她曾在采访沙特前石油大臣亚马尼时,愤怒的谴责阿拉伯国家用石油讹西方,诅咒他们守着石油渴死在沙漠里;

而这些不过是法拉奇采访政界名人的冰山一角。

法拉奇采访国家政要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朗国王巴列维等20多名国家元首和政要都曾经接受过她的采访,并在她咄咄逼人的逼问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钱其琛在回忆录中提到:

“对这样一位记者要求采访邓小平同志,我们是很犹豫的。”

为何钱其琛不想答应法拉奇对邓小平的专访申请,想必原因已经非常明了了。而这一次之所以同意了法拉奇的采访,不仅是意大利总统从中说情,也是因为邓小平自己原本就“有话要说”。

邓小平

在佩尔蒂尼举荐法拉奇后,钱其琛左右为难,记者的面子敢驳,总统的面子就不敢轻易驳回去了,于是决定将这一申请报给邓小平,由他作出决定。

“他们想谈些什么?”邓小平问道。

“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问题,法拉奇存在一些疑惑,她想要请教一下。”钱其琛回答道。

“他们准备怎么报道?”邓小平继续问道。

“向全世界完整的展现谈话的内容,不对谈话内容进行删减。”钱其琛回答。

邓小平发表讲话

邓小平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思索了片刻,最终同意了法拉奇的独家专访,于是才有了这次采访机会。
三、邓公与法拉奇的首次交锋

1980年8月21日早上10点,已经准备充分的法拉奇拿着自己的录音笔和资料进入人民大会堂的118厅等候邓小平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施燕华陪同着邓小平来到大厅里,在场的只有邓小平、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法拉奇和翻译施燕华,还有一个记录员,共5个人。

法拉奇和邓小平会面

一见到邓小平,法拉奇从座位上站起来笑着说道:“邓先生,久仰大名。”邓小平笑着说:“您的大名我也是早有耳闻。”

接着法拉奇熟练的将录音笔放在桌子上亲切地说道:“邓先生,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要祝贺您生日快乐!”邓小平似乎并不买账,笑呵呵的说道:“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从来不关心什么时候是我生日。”

就这样,法拉奇和邓小平的这次交谈以生日为由头拉开了序幕。

然而此后的交谈就没有刚开始那般和善了。

在摄影师拍好照片出门后,采访正式开始。

法拉奇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关于毛主席的敏感话题。

“邓先生,几年前我到北京来,到处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像,今天我从饭店到这里,只看到一幅,挂在紫禁城(故宫)入口处。以后你们还会保留毛主席像吗?”

邓小平从容且坚定的回答道:

“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毛主席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法拉奇听到这番回答依然不依不饶的追问关于赫鲁晓夫的问题:

“我有一句话,希望您听了不要生气,这不是我说的,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何看法?”

听到这番话,施燕华愣了一下,纠结片刻施燕华还是决定将原话翻译了过去。

赫鲁晓夫

一听这话,记录员和钱其琛都有些错愕,法拉奇果然不按常理出牌,说好的只谈改革开放的问题,现在揪着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放,钱其琛捏了一把汗。

但没想到邓小平听了哈哈大笑地说:“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赫鲁晓夫当年上位之后对斯大林的成果全盘否定,而邓小平却是在继承毛主席的衣钵的基础上进行的守正创新,这两者又怎能划分为一种人呢?

赫鲁晓夫

然而邓小平面对这一提问并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列举了赫鲁晓夫做的一些事情并且进行了分析,法拉奇很认真的听着并且做着笔记。

无论是毛主席像的问题还是赫鲁晓夫的问题,都显示出法拉奇对于邓小平和毛主席之间关系的好奇。

法拉奇一个接一个的抛出尖锐棘手的问题,而邓小平不但全盘接下,还回答的非常的好。

邓小平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一直到中午12点10分,邓小平才主动提出“肚子要‘闹革命’了”还跟法拉奇约定下次再聊。

法拉奇听了这话,高兴地差点从位置上跳起来。采访结束时法拉奇感慨地说道:“邓先生像您这样的人为什么总是处于二把手的地位?为什么您总是当副手?”而邓小平从容不迫的回复了13个字:“现在的岗位没有影响我的工作。”

第一次的采访给邓小平和法拉奇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尽管法拉奇的问题很是尖锐敏感,提到了许多国内至今不能说的问题,但是邓小平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
四、破例的2小时

两天后,邓小平再次接见了法拉奇,这一次法拉奇问出的问题更加的宽泛,第一次采访法拉奇的主要提问对象是关于毛主席的,而这一次,法拉奇主要针对邓小平本人以及改革开放问题。

在面对法拉奇所说的:

“毛主席并不喜欢您。他说您耳朵不好,开会时总挑远位置坐。也不问他的意见,自行其是。”

而邓小平回答道:

“他是说过这些话。不过也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说的。”

邓小平还打趣的讲了自己曾经“三起三落”的经历,面对法拉奇的误解,邓小平耐心的阐述了自己曾经的三落并非毛主席的错,而是当时的时局让自己这个“爱说实话”的老头吃了些苦头。“当时毛主席是想保护我的,没成功。”邓小平感慨地说道。

邓小平和家人们

见在私人问题上已经找不出任何破绽,法拉奇转而指向改革开放的问题。法拉奇问道:“您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都是坏的?”

邓小平明确地回答了法拉奇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

紧接着邓小平列举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管理等,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应学习,是没有阶级性的。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

针对改革开放和国际局势,邓小平毫不避讳的给予了最诚恳的回答,也赢得了法拉奇的尊重。

要知道法拉奇是世界名记者中出了名的胆大包天,对于各国的领导人她会直言嘲讽挖苦,甚至破口大骂,但是在这次与邓小平的交谈中,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的感觉,同时也对邓小平表示了自己最大的尊重。

第二次谈话结束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的破例采访可以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邓小平高兴地站起来,与法拉奇握手告别。他幽默地说:“怎么样,我考试及格了吧?”法拉奇连忙说:“精彩极了!”

这次唇枪舌战的正面交锋也让法拉奇对中国的这个“小个子领导”刮目相看。

8月23日下午,施燕华来到民族饭店同法拉奇一起整理采访资料,法拉奇不止一次的表达对于邓小平的喜欢,法拉奇说道:

“邓先生一点都不回避问题,他对于每个问题都很耐心,给我充分的回答。他像我的父亲,还如此幽默,使人感到亲切。”

8月31日,经过一周的整理,法拉奇和邓小平的这次谈话被发表在《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并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世界对于这个中国的“矮个子”领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不仅是邓小平历史性的、出色的答记者问,也是法拉奇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次采访。

然而,成功的背后,是邓公深谋远虑的结果。
五、邓公的深谋远虑

法拉奇与邓小平的这次交谈,看似是一次普通的记者访谈,实则背后蕴含的深意才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邓小平为什么要接受此次专访?他想要借法拉奇之口表达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内环境都异常的严峻,特殊时期遗留下的诸多问题,改革开放面临的诸多质疑,都需要一个传声筒向世界去解释和阐明,而法拉奇的采访申请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契机。

尽管法拉奇在国际政界不受待见,但是由于法拉奇个人风格显着,她的文章在国际社会还是非常有信服力的,她自身所能制造的舆论力量不仅足以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而面对法拉奇的提问,邓小平不仅是在回答一位记者的问题,更是在回答世界对中国的种种疑问和质疑。

在国内问题上,法拉奇提出了许多在国内极具敏感性的政治话题,这些话题是国内的记者不敢问、不能问的。

但是以法拉奇的性格却毫不避讳。而这将有利于帮助国内的百姓正确的认识毛主席等人的贡献问题,纠正国内思想问题。

在国际问题上,一方面,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能否持续、稳定,国际上一开始就出现怀疑和担心,且伴随改革的进程不绝于耳。

另一方面,国外和海外有些人出于自己的政治用意总是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就是搞资本主义,终将“全盘西化”。

而这些对于中国的误解都是有待更正的问题,如何能够让世界各国信服,就要借他人之口扬我国之利,这里的他人之口便是法拉奇手中的笔。

然而,除了上述因素的考量显示出了邓公的深谋远虑外,此次采访的成功更源于邓公本人的人格魅力。

在国际政界,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掺杂着许多政治问题,因此面对国际记者的采访,领导人们多半是官话、套话,也正是因为难以挖掘领导人的真实想法,让许多记者在面临国际问题时望而却步。

法拉奇在采访诸多国家政要时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但是,在于邓公的这次采访中,法拉奇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对话态度。

正如她对施燕华所说的那样,邓公与她的交谈真诚而有耐心,对于每个问题他都不回避,而是充分的回答,正是这样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的人格魅力,换来了“毒舌记者”法拉奇的尊重,也间接的换来了世界对于中国的尊重。



参考文献:

北方网新闻中心《邓小平为何能折服“刁钻”的法拉奇》 2007-02-11

广州日报《接受法拉奇采访》 2016年08月11日

广安在线 《邓小平从容应对关于改革开放的国际舆论》 2019年03月01日

央视国际 《钱其琛:一次极不寻常的谈话》 2004年02月15日

论文《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始末》 万锦宜 党史纵横 201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