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歼八设计师(顾诵芬)

2020-03-18 12:00:51

他是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顶尖科学家,因为对“歼8”系列做出的巨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他就是中国两院院士顾诵芬。

他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天遭遇日寇的战机轰炸,让他意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航空力量,会受尽欺负。“搞自己的飞机”成了他奋斗一生的目标。顾诵芬和飞机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一度因为保密,而隐姓埋名,成为无名英雄。

几年前,顾诵芬患了癌症,手术之后身体衰弱很多,可是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8点半到办公室工作,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发挥余热。


顾诵芬

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可是他说:“很遗憾我的身体不是太好,如果还好的话,我也可以奔腾在设计生产第一线。”

今天,我和你聊一聊中国的国防英雄,“歼8之父”顾诵芬的爱国事迹。

01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一个苏州书香门第,父亲是国学名家顾廷龙。5岁那年,父亲北上到燕京大学任教,顾诵芬也跟着家人一起到了北平。

“七七事变”后,日本飞机编队轰炸西苑29军兵营,让顾诵芬惊慌失措。他望着天空中整齐的日本飞机横行霸道,他就想一个国家没有航空力量,要受尽欺负。从那时起,顾诵芬的心中就植入航空报国的信念,要搞自己的飞机。

父亲看到他整天念叨飞机,就回上海给他买了一架进口的航模。顾诵芬爱不释手,除了学习,其他时间都盯着航模。玩坏了,就自己琢磨着修。

由于北平时局动荡,顾诵芬一家被迫回到上海。

1947年,顾诵芬分别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航空系,均被录取。因为长子早逝,母亲不愿家中独子顾诵芬远离,他最终遵从母亲的意见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总想搞自己的飞机”这是顾诵芬念叨一辈子的话。

他进入上海交大后,与航模俱乐部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造自己的飞机的愿望愈发强烈。

大学毕业,学校想让顾诵芬留校任助教,不料被一件事影响了轨迹。

新中国决定抗美援朝后,急需建立中国的航空工业,顾诵芬连同交大所有航空系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北京,进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局。

顾诵芬的心里非常纠结,一边要追求自己的航空梦想,另一边是母亲无法忍受的痛苦。最终还是以事业为重离开了上海,母亲思念过度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1956年,中国决定设计自己的飞机,顾诵芬又调往沈阳飞机设计室。繁忙的工作,让他与母亲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1967年,母亲去世,顾诵芬没有赶上最后一面。

“为了搞航空,我把母亲给牺牲了。”自古忠孝难两全,每次想到母亲,顾诵芬总是非常自责。

02

顾诵芬参与设计的第一架飞机是我国自主设计的喷气式亚声速教练机“歼教-1”。

当时苏联虽然答应帮助中国造飞机,但机型是已经淘汰的。要是中国人觉得哪里不合适需要改,苏联专家也不同意。

受制于与人的滋味很难受,所以中国决定自己设计一款相对先进的喷气式中级教练机,被命名为“歼教-1”。


歼教1

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困难重重。作为气动组组长的顾诵芬,对于喷气式飞机两眼一抹黑,他的专业是螺旋桨式飞机设计。

从哪里入手呢?幸好有人提到英国人曾经有篇文章有相关介绍,但需要到北京航空学院图书馆里查阅。顾诵芬眼前一亮,赶忙去北航阅读。白天不敢打扰学生,只有晚上抽空借阅。当时没有复印机,只能用复写纸、尺子等描下来、画下来,一个礼拜后终于啃了下来。

1958年7月26日,“歼教-1”成功试飞,国家感到很振奋,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试飞都是在秘密进行,要求设计者做无名英雄,不要公开。

1964年,沈阳飞机设计室做了一个决定,下一代超音速歼击机研制启动。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歼击机。


顾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但总设计师黄志千因空难去世,实际上顾诵芬和团队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中国为什幺要研制超音速歼击机?这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一方面美国支援海峡对岸的高空高速的U2飞机,曾经到罗布泊上空勘测我国的原子弹基地,我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耀武扬威。

我国引进的苏联米格-21,被称为“歼-7”,但性能远不如U2,升空高度低,停留时间短。所以中国要设计出一款能够干掉U2的升级版歼击机,叫它“歼-8”。

03

正当加速马力前进时,十年动乱开始了,顾诵芬只能“靠边站”,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当造反派对他说出“你以后再也不能在航空干事了”,顾诵芬的头嗡嗡作响。这是他心中崇高的梦想,就这样被人为因素浇灭了。

好在造反派没有查出他的“罪行”,他很快重新上岗,但不是担任领导岗位了,只能做一些测速等具体工作,但只要让他干航空,就很满足了。按照他的说法,当时的情况是“一边挨揍,一边往前走”。


“歼-8”首飞的前一天晚上,顾诵芬做了很多噩梦,担心第二天飞机摔下来,结局无法收拾。

1969年7月5日,“歼-8”安全上天,看来顾诵芬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别人竖起大拇指夸他们真行时,顾诵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但“歼-8”并不完美,飞行员反映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极为剧烈的颠簸现象,这让顾诵芬非常警觉,他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顾诵芬知道,这是气流分离的问题,但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如果有高清摄像设备,就可以在地面观测,但条件不允许。

他想到了一个土办法,把毛线剪成十几段,贴到飞机后机身和尾翼上,当颠簸发生时,让飞行员观察是哪些根毛线在动,但照片不清楚。


平时温文尔雅的顾诵芬急了,他要上天观察。按照规定,飞行前需要先吃一个月的“飞行灶”,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可眼下没那时间,在身体检查合格后,顾诵芬就坐到一架歼6教练机上面,实际上他从未进行过飞行训练,顾不上那幺多了,这事他也没告诉家里人。

在7000米的高空,他用望远镜来观察前面的歼8尾部流线情况,两架飞机尽量贴近,好让他看清楚。幸运的是,经过三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气流分离区,基于此改进了相关技术,加装了整流罩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震问题。方法总比困难多,这话到啥时候都没错。

当时的风险,他丝毫没有顾忌,心里想的是国家,自己的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顾诵芬三上蓝天查找问题

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庆功宴上,滴酒不沾的顾诵芬酩酊大醉。

04

1980年,顾诵芬因为主持歼-8全面大改任务,劳累过度突然摔倒,造成颅底骨折,昏迷了一个多礼拜。某个晚上,他突然醒了,因为当晚本来要去北京开会商议飞机研制的课题。他叫人安排助手去参加,其他的什幺话都没说,又昏过去了。后来他回忆说,他心里一直想着这个事。

在顾诵芬康复之后,他被任命为歼8II型飞机型号总设计师,到1988年3月18日,歼8II首飞成功,具备全天候拦射攻击能力。

1985年,“歼-8”飞机被授予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


近二十年来,顾诵芬领导航空骨干人才进行了大型飞机、轰炸机、无人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等大量研究,为我国国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意见参考。促成了大型运输机运-20的立项。他多次主持ARJ21新支线飞机设计方案的评审和关键课题论证的讨论。

已经90岁高龄的顾诵芬,身体不好,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早晨8点半到办公室研究世界前沿航空发展资料,探讨我国航空事业的具体问题,能做一点是一点。他知道中国的航空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二十年左右的差距,需要年轻人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在一次电视演讲中,他很严肃地提醒搞科技的人,“必须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我们的事情都是为了保卫国家来做的,干任何事,不能把自己的名利放在第一位。”

希望我们国家,能有更多的顾诵芬出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