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杜聿明心底埋藏三十年的疑惑!临终之前问他:究竟是不是你?

2022-07-31 17:05:04

杜聿明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心腹爱将,抗战时期曾率远征军出国作战重创日军。内战时的三大战役中,有两次都是由杜聿明指挥的。甚至在他病重即将赴美治病之时,蒋介石还将他强行留了下来。

由此可以看出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在国军之中少有能与之媲美之人,即便是我军的林彪、陈毅、粟裕等主要将领,对杜聿明也有很高的评价。

不过,蒋介石逆天而行,最终还是逃不过彻底失败的命运,杜聿明对其忠心耿耿,以至于兵败被俘。

作为一个忠心报国的军人,杜聿明心中对蒋介石有很深的怨恨,他非常清楚,蒋介石在很多大政方针和军事策略方面都犯下了严重且幼稚的错误,这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

但是作为战役总指挥,对于战败他还是心有不甘,因为这些仗并不是按照他的主张来打的,尤其是在明知有间谍泄密,但却无能为力。

泄密导致战败,这也成为了杜聿明心中久久无法解开的一个结,而这个结就是郭汝瑰。

解放战争时期,郭汝瑰因为军事水平极高而受到蒋介石和顾祝同的信任,被提升为国防部第三厅厅长。

这个职务虽然没有实权,但是等级非常高,并且可以参与最高军事会议,三大战役中有很多作战计划都出自郭汝瑰之手。

蒋介石虽然号称在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过,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校长,但是实际上对于军事并不是非常精通,他的军事水平并不高。只不过他非常自负,自以为是军事天才,他的手下大部分又都是他的学生和逢迎拍马之人,很少有人对他提出质疑。

郭汝瑰制定的战略战术非常正规,并且考虑周密,至少在理论上说他的作战计划是非常完美的。

但是郭汝瑰对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和腐败非常了解,他非常清楚,完美的作战计划需要部队高标准、严要求的执行到位才能达到效果,国民党军队显然达不到这种水平。

而蒋介石恰恰好大喜功,喜欢表面看着光鲜的事情,喜欢听部下吹嘘自己的部队多么的厉害,军纪多么严明,战斗力多么强悍。而对于逆耳忠言却极为厌恶,所以,他喜欢采纳这些完美建议。

这也是杜聿明为什么感到处处受到掣肘的原因,蒋介石一方面对他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对实际问题视而不见。

淮海战役后,杜聿明被俘,当时他已经百病缠身,脊柱严重变形,站都站不起来。解放军知晓他的身份之后,为他安排了专门的医生进行治疗。

后来,国民党一众高级战俘被集中安排在了功德林战俘营,接受改造和再教育。

功德林关押的人都是国民党内响当当的人物,资历最老的是四川军阀王陵基,其次就是杜聿明,其他的有王耀武、黄维、廖耀湘、康泽、宋希濂、陈长捷、邱行湘、范汉杰、郑庭笈、宋瑞珂、沈醉、徐远举等。

这些人刚刚被关进功德林的时候,大多非常恐慌,担心共产党会把他们推上军事法庭,然后执行枪决。因为这些人手上大多数都沾有共产党人的鲜血。

例如沈醉、徐远举、周养浩等军统大特务,在解放前夕还在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白公馆、渣滓洞等就是沈醉的杰作,而西南解放前的大屠杀正是“书生杀手”周养浩所为。

但是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冤冤相报何时了,把这些国民党要员都杀了,不利于全国的统一,也不利于今后的国内的团结。

因此,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对这些战俘不予审判,也不予行刑,只要虚心接受改造和再教育,将来都可以重新获得自由。

当功德林管理所的干部将这些政策告诉战犯们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共产党蛊惑人心的招数,最终还是要找他们复仇的。

尽管这些国民党的精英对蒋介石还抱有一丝幻想,但是现实让他们在思想上慢慢有了变化。

最重要的就是蒋介石败退的速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想。三大战役结束的时候,蒋介石还拥有长江以南半壁江山,上百万主力部队。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千里长江防线竟然在一夜之间全线崩溃,南京解放之后,上海、武汉、重庆又接连宣布解放。

这些国民党精锐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当年和日本人也能拼个你死我活的党国主力,如今在美国人的帮助下,竟然兵败如山倒。

功德林里的战俘们被允许自由讨论,并且管理所还为他们提供了图书馆、会议室等场所,战场上的最新消息也会第一时间告知他们。

因此,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讨战场局势,王耀武对国军内部的派系纷争恨之入骨,莱芜战役的时候,他曾命令李仙洲迅速向济南靠拢。

但李仙洲是陈诚“土木系”的人,听从了陈诚的命令,结果,五万大军三天之内成了我山东解放军的俘虏。王耀武不止一次地提起他说过的那句气话:“老子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让解放军去抓,三天他们也抓不完……”

李仙洲当时也在功德林,听到这种埋怨的话,常常气得痛哭流涕,懊恼不已。

实际上对于国民政府和国军内部的纷争和腐败,这些个将领都心知肚明,只不过身在其中,也没有办法,上梁不正下梁歪,只能随波逐流。

这个时候,功德林里的战俘们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与蒋介石的无能和国民党的腐败,他们对解放军依旧不服气。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在公平的战场上来和解放军打一仗,他们未必会输。

这其中最为顽固的就要属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此人心高气傲并且极为固执,即便是在功德林,他对蒋介石依旧怀有幻想,始终不原意接受改造。

杜聿明作为级别和职务最高的国民党将领,心里自然很是不服气,不过解放军对他们的照顾和优待都被他看在眼里,他也逐渐对这一支战胜他们的队伍有了兴趣。

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功德林里的战俘们非常关注这场战争,因为美国人参战就意味着国民党有可能借助他们的力量再打回来。

部分以黄维为首的国民党军官认为,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军队实力无人能敌,如果苏联不出兵,谁也挡不住他们。

但是毛主席下达出兵朝鲜的命令确实让他们大吃一惊,在他们看来解放军和美军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军队,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黄维在分析会议上断定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将会遭到美军的屠杀,他们就是去送死。

当黄维问到杜聿明的时候,杜聿明心情很郁闷,他表示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志愿军也是中国的军队,眼看自己的同胞兄弟被美国人屠戮,心中不是滋味。

可是不久之后,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发起了五次大规模战役,将美国人赶回三八线以南,并且维持了战场上的平衡,使“联合国军”无法北进一步。

这一场面让黄维愣住了,也让杜聿明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认识到,此前的失败不仅仅是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的无能。更重要的是,解放军是一支战斗意志极其顽强,战斗力极其强悍的部队。

宋希濂、郑庭笈、邱行湘、杨伯涛等国军名将也陷入了反思之中,他们开始自问,是不是自己原先所受的军事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按照标准的军事理论,在战场上屡受挫折,为什么共产党的军队手持如此落后的武器装备,竟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杜聿明后来总结到,在国军体系内,一直秉持一种“纯军事角度”的观点。即军人就是军人,唯一的任务就是打仗,和政治无关,也无需去关心政治,只需要把仗打好就行了。

但是反观共产党的部队,和国民党恰恰相反,不仅要打仗还要搞生产,并且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张军人要懂政治,学政治。

这或许就是解放军战斗意志顽强,战斗力强悍的根本原因。共产党经常讲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他们不仅这么说了,并且还真的这样做了。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震撼了所有的国民党将领,连黄维也不得不佩服这样一支军队。

在一次讨论会上,杜聿明提出了一个着名的问题,如果是国军在朝鲜战场上,在座的哪一位敢说能带兵打出和志愿军一样的战绩?

在座的所有人都低头沉默不语,他们没有一个人敢打这个包票。杜聿明说,如果是国军遇到这样的情况,恐怕早就跑的没影了。绝对不会出现志愿军这种与阵地共存亡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德林里的战俘们也在逐渐接受我党的政治教育和改造,他们不仅要参加劳动,还能够读到最新的报纸。图书馆里还有很多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着作,杜聿明、王耀武、陈长捷等对这些社会主义着作非常有研究,几乎把所有的图书都读了一遍。

陈长捷在后来对自己的朋友说,这几年在功德林把上半辈子没读的书,全都读完了,受益良多。

当然,功德林里讨论最多的还是他们在解放战场上的那些战斗,对于最后的失败,他们认为用一辈子去总结也是不够的。

杜聿明曾经无数次的复盘淮海战役,尽管根据后来的资料证明国军内部的各种矛盾和蒋介石的捣乱,足以导致最后的战败,但是在他心中的那个疑惑一直没有解开。

他还是认为国民党最高层渗透了中共的间谍,而这个最大的间谍就是郭汝瑰。

实际上,在国民党的最高层,确实有我党特工人员,并且不止一个,就目前解密的资料来看,郭汝瑰是一个,蒋介石身边的刘斐,速记员沈琬(沈安娜)都是周恩来的直接下线。

更夸张的是,国民党总统府一个机要电讯处里竟然全部都是共产党,并且他们并不知道相互之间的身份,直到南京解放他们才惊讶的发现,竟然在两条线上都是同志。

由于当时这些仍属机密,杜聿明并不知情,他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南京总统府和国防部早就露的像筛子一样了。在他看来,只要郭汝瑰一个人在最高层,就足以导致全盘败局了。

所以杜聿明一直怀疑郭汝瑰,由于自己是战俘身份,刘斐已经担任水利部部长,所以没有机会当面询问他。于是这便成了他心中一个始终都解不开的结。

也许是出于军人的敏感,杜聿明对郭汝瑰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并不是因为郭汝瑰这个人品行不好,恰恰是因为这个人太正直、太清廉了。这样的人在国民党政府里太少了,而在共产党那里却又是普遍现象。

后来,杜聿明视察山东战区的时候,有人向他密报,郭汝瑰是共谍。这印证了杜聿明的猜想,但是那人并没有任何的证据,杜聿明不可能凭一句莫须有就把堂堂国防部三厅厅长拿下。

有一次,杜聿明专门去郭汝瑰家做客,惊讶地发现他的家里竟然非常贫寒,几乎就是家徒四壁,连沙发上的布都打了补丁。

淮海战役到危急时刻,杜聿明顾不上情面,直接向蒋介石举报郭汝瑰是共党。蒋介石闻言大惊失色,忙问他何以得知。

杜聿明告诉蒋介石,自己在国军内部就算是清廉的了,但是这个郭汝瑰竟然比他还廉洁。堂堂的党国中将厅长,家里的沙发竟然都打着补丁……

蒋介石听后,哭笑不得,难道堂堂国民政府的高官将领,都得去昧着良心捞银子,才算得上是忠君体国吗?

再后来,郭汝瑰负责制定淮海战役作战计划,蒋介石非常满意,但是深谙用兵之道的杜聿明一眼就看出来这些计划根本行不通。万一解放军方面得到情报,国军就会陷入更加不利的地位。

战役末期,国军已经丧失了在战场上的主动权,黄维兵团被围困,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尽快解救黄维。

杜聿明得知又是郭汝瑰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他就私下找到顾祝同,要求真实的作战计划不能让郭汝瑰知道,顾祝同无奈只得答应。

杜聿明于是自己制定了一份主动撤离徐州的计划,准备表面上接受国防部的作战命令,而实际上自行撤离。

他在会议上提出一个观点:要打就不要放弃徐州,集中兵力在徐州与共军决一死战;要撤就彻底放弃徐州,不要恋战,保存实力。

实际上他早就摸清了蒋介石的底,当时根本调不动军队,根本不存在打的可能性,所以只能撤退。

但是事实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因为郭汝瑰制定的作战计划也是让杜聿明率部撤离徐州,只是路线和节点有所不同,可谓大同小异。

所以既然杜聿明和郭汝瑰都建议放弃徐州,那么蒋介石便同意了放弃徐州的计划。

杜聿明立即返回徐州,部署撤退事宜,这个时候徐州剿总以及周围各部都已经岌岌可危,不可能顾全,能保多少是多少,尽快撤才是上策。

可是,当他正全力撤退的时候,蒋介石那边又生变故,急令他调头去救黄维。杜聿明知道黄维已经是完了,丢了确实可惜,但现在去救很有可能把自己这点部队也搭进去。

李弥和邱清泉看到这封命令,明白老头子又来捣乱了,他们劝杜聿明不要理睬,赶紧撤退保命要紧。

可是杜聿明不敢违抗军令,只得中途调头,硬着头皮去救黄维,结果粟裕早有准备,把他们一起留在了淮海。

既然郭汝瑰的计划也是放弃徐州,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会出尔反尔?在解救黄维的时候,粟裕为何能屡屡准确预判到杜聿明的部署?

作为一个久经战阵的老将,杜聿明知道粟裕是名将,但是他绝不相信粟裕、毛泽东能神到算无遗策的程度。凭着对战局的了解和敏锐的军事直觉,他此时已经确认国防部高层有中共的间谍,并且这个间谍神通广大,可以在第一时间把情报传递给中共。

在当时,国民党内都知道中共的情报战很厉害,但是要说老头子身边有共谍,是谁也不会相信的,即便在功德林里,也没有几个人支持杜聿明的看法。

所以,无论怎么分析、总结,这个结在杜聿明的心里始终解不开。

后来,杜聿明得到特赦,组织上还为他在文史工作室安排了工作,并把他的夫人也接到了北京。

1981年,杜聿明因为肾衰竭住院,医生根据他的身体情况下了病危通知书。在杜聿明的弥留之际,郭汝瑰来到医院看望这位老同僚。

其实,郭汝瑰早就知道杜聿明对自己有怀疑,并且这个怀疑已经在他心里已经埋藏了数十年。

那时的杜聿明已经奄奄一息,看到眼前是郭汝瑰,却强打精神坐了起来,他用尽最后的力气问郭汝瑰:“当年我知道老头子身边有中共的人,究竟是不是你?”

当时已经建国三十二年了,但是郭汝瑰的真实身份并没有被解密,所以他不能公开当年的机密。

郭汝瑰感叹一声,对杜聿明说道:“光亭兄,当年你我只是立场不同……”

望着郭汝瑰诚挚的眼神,杜聿明一切都明白了,自己当年的判断没有错,心中的那个结也终于解开了,可以安心地闭上眼了。

1981年5月7日,一代名将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杜聿明临终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祖国能够统一,他的遗愿是盼望台湾的同学、袍泽能够心系国家,力促早日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