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70年周总理在西花厅接见外宾,看着纸条骤然变脸:龚澎走了

2022-06-28 17:05:05

引言

1970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正在西花厅接见外宾,工作人员给他递了一个纸条。打开纸条后,他骤然变了脸色。沉默了半晌,他嘴里喃喃道:“她死了,她死了,龚澎走了!”

这个让周恩来万分悲痛的人是谁,她又有什么样不寻常的故事呢?其实,这个让周总理黯然神伤的人便是龚澎,曾经是燕京大学校花、共和国首位女性发言人,外交部首位新闻司司长。

可这样一个杰出的女性,怎么会在这样的年纪悄悄陨落,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今天,笔者便带大家走进龚澎的故事。

图|龚澎

01毛泽东夸赞:龚澎这个名字好嘛

当人们看到外交部新闻司长华春莹出现在外交舞台上时,有媒体称她是外交部首位女性新闻司司长。其实事情并非如此。我国外交部首位女性司长并非华春莹,而是龚澎。

身为一名女性外交官,她的人格魅力不仅让同事感到钦佩,更让无数对手为之折服。周恩来还曾说:“没有人能代替她。”

龚澎的身世不凡,甚至连毛泽东曾经评价:“龚澎的家庭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缩影。”

1914年10月10日,龚澎诞生于日本横滨港,原名龚维航。她的父亲龚镇洲为同盟会员,是辛亥革命的元老,曾经是蒋介石的同班同学,还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第35旅旅长;母亲徐文是国民党元老黄兴夫人的堂妹。

图|龚澎一家人

让龚镇洲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他的两个女儿今后都成了着名的女外交家。

龚澎的姐姐龚普生也曾是一代才女,曾先后担任过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司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爱尔兰大使,还是新中国成立后150多位大使中唯一一位女性。

从小,父母便教育龚澎姐妹:“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坚持努力,将来完全可以和男孩子一样,为国家做许多事情。”

1933年夏,年仅19岁的龚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历史系(今北京大学)。由于她气质高雅,天生丽质,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公认的“校花”,更是无数男子追求的对象。可当时龚澎无暇顾及儿女私情,心中装的是一腔热血。

她不满现实,追求进步,“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已经是燕京大学自治会的财务部长的龚澎担任学生示威游行大队长,和姐姐龚普生一同在未名湖畔召开了外国记者招待会,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的种种暴行。

图|龚普生

这不仅是龚澎的首次发言,也是她作为新闻发言人生涯的起步。

在“一二九运动”中,龚澎还爬西直门城洞进去,打开城门,冲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带领游行队伍进城,故而成为同学们心目中公认的“校花——花木兰”。

1936年,龚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对革命先烈澎湃心生敬仰,她便直接将名字改为“龚澎”。

一次,在燕京大学读书的龚澎来到埃德加.斯诺家中做客。在斯诺的介绍下,她第一次在影像中感受到延安的生机勃勃,还主动将一部分章节翻译成中文。

1938年春,龚澎怀揣着无限的革命热情奔赴延安,成为延安马列主义学院的第一批学员。脱掉了洋装和旗袍的她,很快适应了延安的生活节奏。在她学习的半年间,还曾担任毛主席的英文翻译,是当时延安外语水平最好的人员之一。

图|龚澎照片

在马列主义学院期间,龚澎有幸聆听了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等中共领导人的授课和报告。课间休息的时候,毛泽东还对龚澎说:“你是南洋的华侨吗?”

龚澎笑着说:“我家在上海,我是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当毛泽东听说她改名换姓的故事后,高兴地说:“改得好嘛,我们就是要像澎湃同志那样汹涌澎湃地推翻那个旧世界!”
02 杰出的外交才华

1938年9月,她随彭德怀去了太行山沁县后沟村,主持《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第二年除夕,与朱德新来的秘书刘文华一见钟情。

在彭德怀的促成下,1940年8月1日在抗日前线一个小山村里结了婚。两人没有举行任何婚礼,只是在村前一棵树上刻上各自的名字和日期,作为结婚纪念。

1940年12月,八路军总部秘书处工作人员龚澎告别新婚不久的丈夫,从太行山来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刘文华则留在太行第二军分区担任政治委员(司令员是秦基伟)。

图|龚澎和邓颖超

分别那天,两人共同约定: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天,就是他们团聚的那天!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龚澎被分派到外事组,以《新华日报》记者身份对外活动,负责对外(外国使馆、外国新闻机构、外国在华人士)联络、宣传和调查了解有关政治动向、国际形势等事宜,向延安的中共中央提供参考,并广泛开展国际统战活动。

因为才华出众,品貌双全,她是《新华日报》乃至整个重庆进步新闻工作者女性中最漂亮的一位。

周恩来常说:“我们这里是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线。没有统一战线,抗战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哨阵地,并不是大后方。”

龚澎很快就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周恩来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脱颖而出。龚澎不仅天生丽质,更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她出色的才华。

图|龚澎

她不仅知识渊博,能说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文字和语言表达驾驭能力还相当娴熟。

每当周恩来会见外国记者和外国人士之时,都会让她陪同并担任翻译。她的英语不仅无懈可击,还非常流利。

每当收到延安的重要社论、文章和消息,或者必须让国外人士了解相关资料,龚澎都能立刻翻译成英文,忙着打字、翻译。对于龚澎,外国人士印象深刻,都称她是“周恩来的亲密助手”。

1940年皖南事变后,英国大使卡尔举办记者招待会。这个具有正义感的爵士特地让龚澎坐在自己身边,表达自己对国民党破坏团结卑鄙行径的反对和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支持。

图|龚澎一家人

利用这个机会,龚澎列举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诸多罪行,回答了对各国记者的提问,无意间也成为招待会的中心人物。

很多曾经在重庆工作的国际友人曾经在回忆录中称赞了龚澎的品德和才干,欣然承认自己当年对这个美丽的中国女子一见倾心,甚至还回忆:

“龚澎的一举一动,体现着大家所熟悉而且十分欣赏的周恩来的工作作风。”当时,龚澎一直住在周公馆楼底一间阴暗的斗室内,除了四张竹床外,只能安放一张小桌。地下室终日不见阳光,加上重庆较为潮湿,所以加拿大国际友人文幼章又把她比作“潮湿的地下室里的一枝长茎花。”

美国着名汉学家费正清更将龚澎誉为“环球新闻界一个最出类拔萃的妇女。”

图|龚澎一家人

王炳南的德国夫人王安娜在她的《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中这样描写重庆时期的龚澎:

聪明的龚澎,她就像是画中描绘的美人,在外国记者中,龚澎很受欢迎,因此,那些怀着恶意的家伙,便到处宣扬,外国记者的报告非常亲共,是因为他们想得到这个很有魅力的女共产党员的偏爱。龚澎与记者们很友好合作。但并没有个人的感情包括在内,对那些颇为露骨的求爱的话,她总是采取听而不闻的态度,不加理会。
03 龚澎人生突遭变故

正当龚澎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她的人生却遭遇了变故和打击。一则噩耗突然传来:她的父亲龚镇洲在号召抗日的途中,因染病去世。

龚镇洲为人正直,曾于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还发动了靖江起义,后被孙中山委任为虎门总指挥,其革命思想曾深刻地影响了幼年的龚澎。

图|龚澎

父亲的去世让龚澎万分悲痛。还未等她缓过神来安葬和祭拜父亲,她又收到一封信,这封信是燕大同学吴青寄来的。吴青的丈夫何云牺牲在太行山,可她却在信中安慰龚澎说:“革命是长期的,这一点牺牲算什么呢?”

吴青的信让她突然意识到什么:丈夫刘文华承诺每10天给她写一封信,可她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收到文华的来信了。龚澎急切地跑到周恩来房里。问道:“恩来同志,请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得到了文华的……什么消息?”

在短暂的犹豫之后,周恩来注视着龚澎的眼睛,用沉重的语调说出了真相:“刘文华同志已在五六个月以前病故了。我是稍晚一些才得到他病故的电报的,你正在病中,又遭父丧,我不忍加深你心中已有的创伤,所以一直瞒着,没有告诉你。”

龚澎清楚地记得,刘文华和左权还有其他同志曾经站在山坡上挥手。送别他们这一队出发的人。当他们一行走到一处苹果园,坐下来休息时,她和左权的爱人刘志兰各买了一堆苹果,托人带回去给自己的丈夫。

谁知道这竟是她们对自己丈夫的最后的照顾,刘文华和左权几乎同时离开!

图|龚澎外出访问

原来在刘文华在1942年六七月间作战中突发盲肠炎,迅速转为腹膜炎,因为敌后偏僻的农村医药条件差,治疗无效,不幸去世了。

她很长一段时间倍感疼痛。不能动弹。12月7日,她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了《悼文华》,文章中深情的写道:

“我爱着太行山那块贫瘠的土地。因为它是被我们最亲爱的同志们的血滋养着的。它曾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生活的见证。它本身包藏着我的丈夫的尸骨。我更爱在那里坚持抗战和敌人作殊死战斗的同志们,老乡们。”

正当她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时,又遇到新的打击。龚澎神情恍惚地回到她那间昏暗的地下小屋,她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我们无法体会。黑暗和无助究竟在怎么折磨着她,只知道这一天是1942年11月28日,天阴。

第二天一早,邓颖超和周恩来同龚澎作了一番长谈,对她进行了安慰和鼓励。龚澎振作了起来,眼睛红肿着,却不再流泪,目光坚毅明亮。

图|龚澎和女儿

在悲痛之余,她给吴青回了一封长信,在信中说,

“这场打击就像几卡车的装货,上面标记着'悲痛’"失望’"惊恐''苦恼’要我一下子容纳下来,并且把它们消化,随着我的血液。流输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你说这是什么滋味!”

但她同时坚强地表示:"我会更注意自己,并不是希望多活几年,但愿能使活着的时候,多做一些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党的事!”

就这样,龚澎在邓颖超的亲切关怀下,龚澎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投入到工作中。
04 龚澎:柳暗花明又一村

“天生丽质双燕飞。千里姻缘一线牵。”1943年,龚澎与《新华日报》和外事组新来的同事乔冠华相知相爱,喜结连理。

从此,两位因革命事业走到一起的有缘人并肩走过了27年的风雨和岁月,工作中相互鼓励,生活中互相依靠,演绎了一段伉俪情深的人间佳话。

图|龚澎和乔冠华

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龚澎先后前往北京新闻处、上海外事组工作,在上海与同事共同创办了中共对外发行的第一份英文期刊NEWCHINA WEEKLY(《新华周刊》)。

1946年秋,她与丈夫乔冠华奉命前往香港,夫妇二人发动一切社会力量,以极快的速度,创办了中共向海外发行的正式英文刊物CHINADIGEST(《中国文摘》)。

龚澎多次以钟威洛为笔名亲自撰写社论,抨击国民党的罪恶行径,清新的笔调,铿锵有力的论据,受到群众的广泛响应与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35岁的龚澎被任命为外交部新闻司第一任司长,是当时正司级干部中唯一的女性,她为新闻司的组建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工作。

上任之后,龚澎经常随同周恩来和陈毅出国参加大型国际会议,是领导们的得力助手。每次出席外交活动,她都会身着一袭旗袍,在外面穿上一件西装,看起来既得体又有风度。

如果说重庆期间的她锋芒毕露,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官了。

图|龚澎和周恩来等人合影

新中国建立时,许多人还不了解新中国,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外公众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龚澎争取一切机会,亲自接待了许多重要的国际记者来华访问,与美国记者斯诺和英籍华商作家韩素音结下了深厚友情,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和新闻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4年4月到7月,周恩来率领代表团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参加国际会议。

为了做好会议开始前的准备工作,龚澎在动身之前发动经贸部相关单位和外交部多个部门编辑了1700多万字的资料。

4月28日,周恩来总理首次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当天下午,中国代表团首次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到会的300多名国内外记者认真倾听了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龚澎的介绍和发言。

图|龚澎照片

她以不疾不徐的语调、从容大方的态度和精准有力的措辞,有理有节地维护了国家的形象和利益,传递了中国政府的对外立场和政策,被西方记者赞誉为“年轻优秀的发言人”。

在长达三个月的日内瓦的会议期间,龚澎的名字常常见于诸多国内报纸端。

龚澎除了为中国政府发声,其个性和个人魅力也是她的一件利器。1961年,陈毅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二次日内亚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制定让龚澎担任新闻发言人和代表团顾问。

在记者招待会上,龚澎摆事实讲道理,出色地驳斥了美国记者的刁钻提问,成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誉和认可。

1963年,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出访亚非十四国。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某国记者提出要采访周恩来的请求,却希望中方付费。

图|右一为龚澎

面对这种无理的要求,龚澎义正言辞地驳斥道:“记者先生,你想错了,我们国家不需要你们的恩赐。在许多国家电视台上纷纷出现周恩来总理的形象之后,贵国的电视才姗姗来迟出现。到那时起,记者先生你就会知道你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了!”

龚澎不仅将中国温润的一面展示给全世界,更将中国“刚”的一面展示出来,尽显大国风范。
05 龚澎为何早早香消玉殒

1964年,龚澎升任部长助理,此后的她依然主管着新闻司的工作。可正当龚澎的事业朝着顶峰迈进之际,却戛然而止。

1970年5月,平时身体本就不好的龚澎因疲劳过度,加上受到强烈刺激,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此时,她得知老友韩素音和丈夫陆文星将来中国访问,十分高兴。

就在她去卫生间时,突然跌倒在地,动弹不得,乔冠华立即送她去301医院,偏巧主治医师又不在,过了十几个小时才组织会诊,结论是:脑动脉血管破裂,脑子上半部全部破坏,已失去思维能力。

图|龚澎在日内瓦会议上

周恩来闻讯,特地来医院探望,亲自为龚澎号脉,详细向医生询问她的病情。指示成立抢救小组,为她做了脑颅手术。手术后的龚澎,蜡黄的面孔,深深的刀痕,厚厚的绷带,昔日的美丽不复存在。

周恩来说:“我不愿看到龚澎这样子,看了我就难过。”那时马叙伦先生作为“植物人”已活了12年。为了保住龚澎,周恩来特派他的保健护士郑淑云,去医院了解马叙伦为什么能活那么久?有什么特殊的护理技术?

医生尽了最大努力,终因抢救无效,56岁的龚澎于这年9月20日病逝了。两天后(2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右下角登了一条电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龚澎同志,于1970年9月20日因病逝世。龚澎同志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终年56岁。”

图|左二为龚澎

龚澎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同事热情宽厚,对待年轻同志爱护有加、循循善诱。她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儿女心中的好母亲。她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和生命献给了中国的外交事业,被周恩来称赞为“新中国外交界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