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

崔玉福:勇做时代弄潮儿,“国际化总师”闻名三大洲 中国航天

2020-10-02 21:50:02

崔玉福:勇做时代弄潮儿,“国际化总师”闻名三大洲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0-04-03

做国际化,他是半路出身,却在国际遥感的海洋里恣意遨游,一手打造了我国全部的整星出口遥感卫星,成为闻名亚、非、南美航天市场的“国际化总师”。

他,就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崔玉福。多年来,他先后承担完成了多颗国际遥感卫星,现任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和埃及二号遥感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

叩开国际遥感的大门

执着的儿时太空梦想,造就了崔玉福的职业生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专业成为莘莘学子追逐的香饽饽。然而,对崔玉福而言,儿时听到的牛郎织女、月宫嫦娥的故事使他对浩瀚太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崔玉福果断迈进了当时并不吃香的飞行器工程系的大门。


图为崔玉福(右2)正与工作人员一起判读数据。

经历了青春洋溢的十年“象牙塔”学习生涯,崔玉福离开母校北京理工大学,投入到我国的航天事业。他以稀有的“博士”身份,顺利成为五院高端预研队伍的一员。2001年8月,他如愿进入刚刚成立的“国家小卫星工程研制中心”(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吴开林、包锦忠等老专家就坐在我隔壁办公室,你问什么他们都会为你详细解答,关键是告诉你是什么与为什么。他们几十年钻研一颗星,一砖一石地铺路,为我们夯实了科研基础,也成就了当今的中国航天。”老一辈航天人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恒久烙印在崔玉福的脑海里,成为他行动的指南针。“当年的年轻总师,也一步步把我带入了卫星研制的新舞台,成为我学习的新榜样。”崔玉福感慨道。

那时,任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的他把自己定位为“学生”,他喜欢向这些老专家请教。他说,这招儿绝对是捷径。

崔玉福真正与航天国际化产生交集,还要从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说起。通常情况下,像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这样的首发卫星,研制生产周期一般在30个月左右,但客户提出了18个月在轨交付卫星的要求。担任卫星副总设计师的崔玉福,在2011年迎来人生的第一次国际大考。

“第一次接触国际小卫星,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终于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开阔视野,紧张则是国际无小事,要求必然会更严更高。”崔玉福说。

项目进程时刻揪着崔玉福的心。2011年11月,在检查工作的崔玉福得知半个月前确认的一项计划仍然在推迟,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和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分析、定位,连轴排查技术问题两天两夜,得以圆满解决。“技术问题绝对不能拖,因为每一步都决定着卫星质量与研制进度,决定了对用户的承诺能否实现。”他说。

2012年9月29日,委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出口零的突破。如今,“7年零3个月”,委遥一号在轨运行稳定,远远超过了5年的设计寿命。“如果有机会,希望明年能去趟委内瑞拉。”作为亲手送出国门的第一个“孩子”,崔玉福对委遥一号的在轨表现甚为满意。

“因为工作而成为朋友”

自委遥一号开端,经过委遥二号、巴遥一号以及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等的锤炼,崔玉福从卫星副总设计师到总设计师,再到总指挥,国际化阅历不断丰富,也赢得了满满的跨国兄弟情谊。如今作为“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委员”,他仍保持着与各国技术人员的密切沟通。

“英语特别好。”这是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但对崔玉福来说,英语好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研制委遥一号时,他还是一位仅仅拥有“哑巴”式六级英语能力的理工男。为了尽快实现流畅英语沟通交流,崔玉福把学英语作为自己“2011年度的小目标”,兜里揣着单词卡,手机播放着英语音频,像一个学生一样练习。如今,英语就像他不断劈开国际遥感市场的一把“宝刀”,看CNN与ABC、听英文小说、上耶鲁哈佛公开课,不断擦亮“宝刀”,始终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

“不仅要技术过硬、语言过关,做国际化业务还要拥有处理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的沟通能力,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崔玉福说,他们也曾遭遇到来自客户的不信任。

在巴遥一号卫星项目中,巴方不仅派出了本国监造团队,还聘请了国际知名的法国专业顾问团队。在每季度评审会后,崔玉福要带着团队对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和待办事项进行沟通交流和书面回复,从项目开始到结束,累计回复事项达到了3900多项。

“面对史上最为严苛的国际客户,任何双方有争议的问题提交到我这里,只要我拍板的结果,巴方监造和法方顾问都会确认同意,这也是对我们航天实力的最有效认可。”他笑着说。

身为总师的崔玉福对评审会印象深刻,“一开就是一两周,他们对文档资料的重视和细致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面对这样的挑战,“崔总情绪控制做得特别好,非常冷静,非常有耐心。”共事多年的总体主任设计师贾晓冬评价说。最终,中方团队依靠超高的技术水准深深折服了对方。法方顾问、巴方监造曾高度评价,“设计精巧,验证有效,效果良好”。

2018年,正全身心投入巴遥一号卫星研制的崔玉福,受邀参加了巴基斯坦科研人员举办的开斋节,还意外收到了巴方项目办负责人亲手赠送的民族服装“莎莉”。这套服饰,崔玉福至今还珍藏在办公室的柜子里。“因为工作,我们变成了朋友,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的顺利进展。”

“任何工作都要将兴趣融入其中”,这大概就是崔玉福多年来在国际卫星项目中乐此不疲的“法宝”。而这“兴趣”也让他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较真的教授总师

在与不同国家及民族“打交道”过程中,崔玉福也带出了一支“硬核”国际化小卫星团队。

“‘这个参数是怎么设的,为什么要这么设’……崔总较真的例子太多了,对待问题他一定会‘追问到底、不留死角’。”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副总师谭田介绍说,向崔玉福汇报工作,首先在逻辑上一定要清楚,其次数据上一定要准确,可以经得起他的推敲。“否则你会被问得很难堪,而这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谭田说。

在大家眼里,崔玉福是一个对技术上要求“极致”的人。尽管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是一颗微小卫星,但考虑到国际化卫星的重要意义,崔玉福还是坚持以航天最高标准严要求,对卫星平台进行了全新升级,打造了一个高可靠高性能的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太阳翼测试出现问题时,发着高烧的他仍马不停蹄地奔赴现场,连续昼夜作战6天,直至问题顺利解决。

不仅是“技术大牛”,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崔玉福还是“全能教授”,承担着国内博士研究生、国际留学硕士研究生的航天人才培养任务。崔玉福作为全英文授课教师之一,独创了《小卫星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等全新英文教材。

对于为学生授课这件事,他始终乐此不疲。“有时候自己也觉得很奇怪,给国际留学生讲课,我可以连续讲课8小时不休息却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有趣。这也让我跟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一个人永远不能成气候,国际领域人员的培养是决定队伍能否长远走下去最根本的要素。”崔玉福似乎对当老师上了瘾。

他将梯队建设作为培育队伍的首选,根据团队每名成员的技术优势进行搭配“组队”。“对接国际标准、吃透自身技术、设定个人目标”是他对大家的要求。他带领大家阅读英文原版航天资料,有时还会用英文与大家交流学习心得。

如今,崔玉福还担任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兼职老师,负责给国际留学硕士研究生班授课。“第一节课我都会问一个问题:‘你们国家的航天需求是什么’,我觉得讲课也是了解国际市场的一种行为。”崔玉福笑着说。

崔玉福表示,开展国际卫星项目合作、国际留学生培养、国际培训活动,也是在国际上推行我国航天研制标准、培养我国航天的国际编外人员、扩大我国“航天朋友圈”的最好方法。“未来的国际市场是广阔的,亟待我们共同努力,挺进国际、把握未来、创造辉煌。”(贺喜梅 张晓帆 赵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