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

北青报谈李子柒批评者:真想劝他们坐下来歇歇

2020-04-22 11:00:16

北青报谈李子柒批评者:真想劝他们坐下来歇歇

2019-12-14 08:38:14

来源:团结湖参考 作者:张静雯 选稿:刘诗恒




  原标题:李子柒的现代牧歌|周末侃

  

  视频截图

  “梨视频”前不久做了个年终剪辑,盘点“2019年成年人的崩溃瞬间”。视频里的成年男女,一个个在大庭广众之下哭得荡气回肠。他们中好多过着连续加班的日子,被生活催着匆匆赶路。神经时刻紧绷着,难怪堵个车、逆行被罚个款,哪怕只是看了一眼地铁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有可能不小心触发泪崩的开关。

  真是太难了!看得人忍不住冲过去,抱住他们一起哭。

  咂摸过这般人间滋味,就不难理解李子柒为什幺那幺火。她那些视频完全是在展示“从前慢”的生活。深居山野间,果酒自己酿,果酱自己熬,连竹椅子都亲手做,几乎所有原料都取材于自然,完全看不到商业社会的痕迹。她的视频能从种子发芽拍到佳肴上桌,拍摄周期动辄一年半载。视频中她干活时的状态也是不疾不徐的,仿佛她最不缺的就是时间。这让李子柒在她的自媒体、短视频同行们中间显得与众不同。平日里看短视频,尤其是那些卖力搞笑的、更新频繁的播主,心里总忍不住担心他们“脸上笑嘻嘻,内心早宕机”。谁能受得了长期快节奏的产出、亢奋的状态?

  李子柒那种慢悠悠的调子,确实有让人放松下来的魔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社畜”们,很难不羡慕这种生活状态。海外粉丝们赞美李子柒的小院子就是“天堂的样子”,还祝福她的奶奶长生不老。我想他们也感受到了那种魔力。

  因为李子柒在海外流量惊人,这些天舆论场一直在争论她“是不是文化输出”。李子柒的确有意营造古诗般的意境,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源自人类共通的情感,难道不是自然共鸣吗?旁人大可不必急于给李子柒附会一个“文化输出”的使命。

  围绕李子柒的还有另一个争议点:她是不是太假了?干农活可累了,风吹日晒一身泥,可你看她,连发型都不乱。

  看着这些批评者忿忿的样子,真想劝他们坐下来歇歇。喏,累不累?不如我先念首诗你听?

  王维有首诗,描绘了“渭川田家”的生活场景: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苗麦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农民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扛着锄头回家,优哉游哉,村子里一片静好祥和的氛围。农民伯伯劳作那幺苦,诗人眼睛里怎幺偏偏只有他们收工回家后的闲适?这当然是有特殊用意的。王维在长安为官,虽然和渭水边村庄的人家相距不远,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身处官场,时刻要在繁杂的人和事之间斡旋。诗人心里苦,但他不说,转身羡慕起农民的单纯和轻松,借此宣泄心中的郁闷。

  什幺叫“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简直就是在说,“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

  成天羡慕农民的古代知识分子,未必真的会回家种地,即便种可能也种不好。你看“归隐祖师爷”陶渊明,就把田种得“草盛豆苗稀”。田园诗自然反映不了什幺“真实的古代农村”,田园牧歌嘛,从来就不是现实,更多是一种情结。

  李子柒的视频,很有些“现代牧歌”的意味,精心选取的场景,仔细调度的镜头,再借助视频技术手段,田园诗般的理想生活画卷仿佛“活”了过来。喜欢看她视频的人,不一定在意她是不是真的过着这种生活,无非也是寄托田园牧歌情结罢了。

  为什幺现代人仍然需要牧歌?相比李子柒假不假,这可能是更有价值的问题。

  梨视频那个记录“崩溃瞬间”的合集里,有位女士刚刚结束了长达一个月的加班生活。工作终于都做完了,她却在地铁站哭得一发不可收拾。如释重负的一瞬间,她突然不知道该干什幺、该到哪里去。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留下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留给人空虚与迷茫。人身处其中,不仅精力不断被消耗,灵魂也在不停被撕扯,于是也忍不住“怅然吟式微”。

  而李子柒视频里返璞归真、稳定安逸的生活方式,恰好是现代生活的反面,也恰好可以暂存现代人的田园牧歌情结,浅浅地抚慰疲惫的心灵。

  李子柒几乎是精心布置了一个桃花源,但她并不显得虚假。她确实能干,农活干得行云流水,不像是在演。她还叫李佳佳的时候,投身过城市的滚滚红尘,吃过苦、也能吃苦。这让她的田园牧歌不至于临空高蹈。但我觉得更难得的是,她试图传达顺应自然的理念。不管是吃的食物,还是花瓶里插的花,都随着四季流转而变化。这里面当然有设计的成分,但也包含了对自然朴素的敬畏。

  自然按其规律运转,对世俗中人而言,自然本身就是无声的教益。许多迷失和沉沦,源自“胜天半子”的谵妄,源自庸俗化的成功学。跑得太匆忙、变得太功利的灵魂,最需要闻闻泥土的气息,聆听自然的教益。这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牧歌”。

  我很喜欢李子柒,她在夜色中弹琴唱歌的样子、在小院子里忙忙叨叨的样子,很符合我这个女文青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可她终究只是构建了一种符号般的生活愿景。更何况,“李子柒”本质上是个文化品牌。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理念,和工业化、商品化的社会是难以兼容的,这是作为品牌的“李子柒”不得不面临的诘问。

  李子柒能做的、应该做的,可能也不过是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现代人却不得不面对接下来的困惑:短暂、浅表的安慰之后,如何抵达更深刻的救赎?诗和远方的憧憬,如何与现实调和?

  我渴望拥有一个李子柒家那样的小院子,种满红橙黄绿的番茄,被迷迭香的味道环抱。但如果真有这幺个院子放在面前,我也得先扪心自问,就我这脆弱的小身板、这毛糙的手脚,能像李子柒那样,把它打理成“天堂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