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

血脂升高,怎么“吃回去”?国医大师:饮食记住五个字,血管干净

2020-12-14 16:35:02

原标题:血脂升高,怎么“吃回去”?国医大师:饮食记住五个字,血管干净


高血脂——心血管“三高”疾病之首,是许多重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被称为“隐形杀手”。

在医学上,依据血脂中的物质含量,把高血脂病分为了四种:

高胆固醇血症(>5.17mmol/L)

高甘油三酯血症(>1.7mmol/L)

混合型高脂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高尽管是一种“温和慢性病”,但却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疾病的主要诱因。

同时,血脂异常还会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给心脏造成了健康威胁。

为什么高血脂会导致血管硬化?

主要原因就是血液中的“坏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这是一种会加速动脉硬化的物质,也是引起动脉内壁硬化斑块形成的“罪魁祸首”。

当血脂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也会发生波动,开始升高,“坏蛋白”就会钻入血管下方,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巨噬细胞坏死,形成粥样物质,这种物质会不断“成长”,最后形成凸起,引起血管堵塞和硬化斑块形成。

当动脉开始出现硬化,身体会出现一些提醒:

脑动脉硬化:头晕头痛,视物不清

冠状动脉硬化:胸闷胸痛,心律不齐

下肢动脉硬化:间歇性跛行,腿脚冰凉

除了一些来自身体的提醒之外,身体的血液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严重高血脂患者的血液是乳白色的,明显不同于正常人。

图源网络

这种“乳白色”的血液在医学上被称为“乳糜血”,也被很多患者称为“牛奶血”,是高血脂的重要表现之一。

主要是因为脂肪被小肠分解之后,转换成了细小的乳糜颗粒,这种物质在血液中不断堆积,使血浆从通透的颜色变成浑浊,像“米粥”一样,质地粘稠,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血脂状态。

当乳糜血出现,表明你的血脂指数已经亮了“红灯”,往往身体会伴随出现腿抽筋、耳鸣、眩晕的症状,并且血液中的乳糜颗粒会在血管中来回流动,形成沉积。一旦出现在动脉血管附近,就会加速血管的老化,增加心血管急症的风险。

为了尽量避免乳糜血的出现,饮食需要做到两个原则:不吃高脂高糖食物和严格控制食量。

生活中常见的高脂高糖食物有:动物内脏、奶茶、薯片、快餐、蛋糕、腊肉饭等,这些食物中的脂肪都需要身体的代谢和分解,增加血液中的乳糜颗粒含量,无形之中升高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吃饭只吃七分饱也是十分重要的饮食习惯,钟南山院士也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倡三高人群“留三分饥寒”,这样既能在满足身体所需的同时,达到降低脂肪摄入量的目的。

食疗是我国中医里的文化瑰宝,不健康的饮食会造成“百病丛生”,而合理的饮食则会帮助调理血气,强健身体。

记住饮食做到“三招”,让你的血脂“乖乖听话”。

第一招:釜底抽薪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证实,每天食用一小碗杂粮粥,能够有效降低至少10%的心脏疾病风险。

大部分的血脂高都受饮食的影响,食物中的脂肪就像“木材”,源源不断的为血液输送胆固醇,所以想要平稳血脂,首先应当降低食物中的脂肪含量。

建议做到每天一碗杂粮粥,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十分丰富,淀粉的含量也没有精粮中那么多,很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

这一招“釜底抽薪”如果用的好,坚持一个月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第二招:水到渠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血管科室的晏医生说:一天喝2.2L左右的水,能够有效稀释血液,缓解血脂高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管就像是一条条“水渠”,血液每天在其中奔腾流动,为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输送能量。

“水”不够,营养物质就无法被运输,血液中过剩的胆固醇和乳糜颗粒可能机会造成沉积,堵塞血管,所以高血脂患者一定要及时补水。

建议在平时喝水时,加入一朵青驰菊,它产自菊花之乡古城开封,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氨基酸、胆碱、菊甙等物质,对稳定血脂,软化血管有非常好的效果。

《本草纲目》中也曾夸赞了菊花“利血气”的功效,适合血脂高的患者经常饮用,实验显示:

硒元素:能够提升身体代谢脂质的能力,融化血管壁硬化斑块,提升血管弹性。

氨基酸:帮助调控血液中的血脂含量,加快脂质的转化和运输,抑制血栓形成。

水苏碱:抑制脂肪和乳糜颗粒在血管壁沉积,具有抗氧化性,延缓血管的硬化。

每次喝水时冲泡一朵青驰菊,保证晨起、饭后和睡前各一杯,帮助稀释血液,稳定血脂。

第三招:天罗地网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一次讲座中说道:高血脂患者的饮食需谨记五大原则,素、粗、淡、杂、少,其中“素”位居首位。

绿色蔬菜中含有很多的纤维素,这些纤维素就是一张张“捕脂网”,能够有效带走体内的脂肪,促进肠胃蠕动,减少体内的脂肪含量,建议可以多吃:小白菜、冬瓜、西蓝花、通心菜、苦瓜等,帮助稳定体内血脂。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国循环杂志.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