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

减肥 3 年,瘦到 58 斤,我在 ICU 住了 4 个月

2020-09-04 16:35:04

原标题:减肥 3 年,瘦到 58 斤,我在 ICU 住了 4 个月


文文已经有将近三年没有好好吃过饭了,食物和热量成了最大的恶魔,唯恐避之而不及。大学以来,她疯狂节食、健身, 看着体重计从将近 50 公斤跌到了不可思议的 28.8 公斤

「医生给我的诊断是厌食症,伴随双相情感障碍。」

厌食症是进食障碍中的一种,而进食障碍又是一种精神障碍,有着低就诊率、低治愈率、高死亡率的恶名,首次就诊的女男性别比悬殊到 11:1。

《柳叶刀》 2016 年的调查显示,欧盟大概有 2000 万进食障碍患者,每 6~7 个年轻女性中就有一人患有进食障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统计数据是,近五年前往就诊的人数翻了 3 倍以上。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说,「进食障碍在精神科里属于小病种,但却是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死亡率高达 5%~20%」。

患上厌食症,意味着人生变成热量、食物和体重的博弈,博弈的出口就是,尽可能地不吃、少吃。

陈珏见过太多类似的「手段」,在治疗中的厌食症女孩,发明了几十种偷偷处理掉食物的方法——塞到袖子里,偷偷吐到不透明的水杯里,「不小心」弄到了饭桌上、「不小心」弄到了地上,或者用汤和水尽可能地把油「涮」干净……

「能够少进嘴里一口,也是好的。」

图片来源:网络

当吃东西变成一种「罪恶」

陈珏在临床上的观察是,进食障碍患者最集中的发病年纪是在 13~14 岁和 17~18岁。

她提到的分别刚好是中考和高考之后,而整体的 高峰发病年龄则在 12~20 岁之间。

研究发现,在女性激素的影响下,女孩在 13~15 岁之间,平均体重会增加 40% ,体脂含量从 8% 增加至 22% ,而且大都分布于腹部、臀部、大腿等处,这也是最常为进食障碍患者所关注的部位。

文文患病时也是刚刚成年不久,她说自己从小都很瘦,是不太能吃胖的那种人。

2015 年,上大学之后,她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上网的时候,听到了很多关于「美」的声音。

「互联网总是给我们像沙漏一样(的图景),到最底下的时候,只能看到每个人最高光的部分,就会感觉世界应该都是很美好的样子,为什么我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就会喜欢跟别人比较,会比较在意别人的声音」文文说。

最先冒出的想法是瘦腿,朋友说「八十几斤的人,腿是不会粗的」,于是,八十几斤成了文文的目标。

但文文和「肥胖」毫无关系,她 162 cm,当时体重还不到一百斤。即便如此,她还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少一点赘肉,走在路上会很自信」,非常严苛的减肥计划开始了。

文文使用「健康管理」软件,那类软件设定了一个只够「活着」的热量目标,严格控制每天的饮食。

那时「满脑子都是多少热量,每夹一筷子你都在计算,每次吃饭就跟做算术题一样。」

与此同时,文文开始对食物有数字焦虑,最开始,想达到一个自己心里觉得还不错的程度,「但是到后面,就有一点走火入魔的感觉了,就算意识到自己很瘦,也不敢去吃东西,就是单纯地害怕食物。」

彼时,文文已经被厌食症的阴影笼罩,只是她自己还未意识到事情已经如此严重。

陈珏说,不是所有的人减肥都会减成厌食症,「什么人容易减成厌食症?自卑的、过度追求完美的、刻板的(患者)。」

「对自己总是不满意是吧?学习已经很好了不满意,已经很漂亮了还是不满意,觉得身材要什么蝴蝶背、锁骨窝、直角肩、筷子腿,这也是很糟糕的宣传。」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节食中的文文)

随着减肥的进行,文文吃进胃里的东西也在一点点降级。不吃晚饭,中午只吃一些绿叶菜,刚开始还会吃一些早饭,到后面,早餐也逐渐缩水,慢慢从一个香蕉,到一个苹果,从一个苹果又变成几颗番茄。

热量是敌人,而吃东西已经变成了「罪恶」。

节食之外,还要锻炼。她下了课就去健身房,一待就是一下午。

一年不到的时间,文文瘦到了七十多斤,但已无法运动了。

文文的变化,也引起了周围的同学的注意,有人善意提醒文文,是不是「有点太瘦了」,文文健身教练提醒文文她不能再做有氧了,再做下去就会没有月经的。

但文文尝到了减肥的甜头,「其实我觉得每个女生,多多少少都想变得很瘦」。

她已经对体重越发在意,甚至六十几斤也不错。

大三,文文一下子瘦到了五十几斤,厌食症已经到了一个特别严重的阶段,身上出现了很多老人斑,会蜕皮、会掉头发。

「我明显感到是基础代谢很差,走不了路,也不愿意社交,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讲」,教练的话也变成了现实:她的月经停了。

上台阶都成为极其困难的事。上海地铁的行人任何时候都来去匆匆,只有文文总是非常慢地移动,地铁换乘,低着头一格一格抓着旁边的扶手挪上去;她觉得上海的公交车也高得没有道理,要气喘吁吁地拽着门边的把手,才能把自己拉上去。

尽管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但文文还是很抗拒去医院。爸爸妈妈尝试带着她出门,文文抗拒着躲起来,躲在窗帘后面、躲在墙角;尝试让她好好吃饭,文文会把饭藏起来,再丢掉。

原本温馨的家,陷入绝望之中,连爸爸也会背着她哭。

父母没办法,便把心理医生请到家里来,医生告诉文文,要先去医院补补营养,连哄带骗地拉到医院之后,立刻做了很多检查。

检查结果的三个单子里,各个指标几乎都不达标。

文文进了 ICU。

医生说,再晚送来一点的话,就会因「老」而致死,厌食症之后的各脏器衰竭没有什么特征,但其实哪里都不行了。

厌食症会引起心律不齐和心肌萎缩、激素改变、电解质失衡、神经损害、血液系统并发症……最严重的健康风险是死亡。在所有心理障碍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北大六院张大荣教授称它是「与死神玩游戏」。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文文在 ICU 一直住了四个多月,她发现输的液体都是脂肪乳和葡萄糖,「我能感觉到每天都在疯狂地发胖,那些脂肪就直接打到血里,都不管吸不吸收,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很肿。」

持续了好多天之后,文文旁边床的爷爷去世了,她受到很大的冲击,「就去求(爸爸妈妈)能不能让我回家。」

她承认自己生病了,哭着保证自己一定好好吃饭。

爸妈同意了,文文「自愿」出院了。

出院后,他们会每天监督文文吃饭,每天都会让文文量体重,体重计旁边放着一张表,记录着她体重的变化。

家里的气息太沉重了,文文想让爸爸妈妈看到自己变胖,哪怕只是数字上的变化。

在上秤之前,「我就会喝很多水,吃很多黄瓜番茄」,让自己看起来变得重一点,甚至还网购了可以绑在衣服里面的沙袋。

吃东西依旧困难,爸妈坐在文文面前,把半杯脱脂奶和一块小饼干放在她手边。

文文端着牛奶,一边哭一边吃,他们一直盯着她,直到她全部吃完。

厌食症,像是一个食物恐惧的牢笼,文文被锁在了里面。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一定要吃,必须得吐掉

文文是「限制型」的厌食症,千方百计地拒绝和躲避食物,而「暴食清除型」的厌食症患者,则会无法克制地、大量地吞下食物,但又会因为恐惧肥胖,把吃掉的东西呕吐到下水道里,从身体中「一键清除」出去,往复循环。

食物在她们的生命中失序了,丧失了色香味的原始魅力,失却了果腹的功能,成为了自我、欲望与恐惧的唯一投射。

十五年前,网络环境还没有那么多纷扰的时候,宇欣就患了「暴食清除型」的厌食症。

2004 年,宇欣从南方的小城市,考入一所 985 大学的化学系,这几乎是一个二十岁年轻人最好的开头方式之一。像所有大一新生一样,刚去学校找不到方向,闲下来的时间特别多,她爱笑,爱吃。

放假回家,父亲对着当时 153cm、122 斤的宇欣说了一句,「你屁股怎么这么大?」

回到学校,发现周围的同学都非常努力,唯有宇欣对什么都没有成就感,她向往爱情,又觉得「爱情都是发生在年轻漂亮的人身上」,抱着想要通过变瘦来变美的想法,她决定减肥。

节食,然后迅速变瘦了,那段时间宇欣常常去献血,父母误以为她的消瘦是「献血献的」,便不让她再去。

「那种变瘦的感觉挺开心的」,但减肥这辆车子发动之后,再也没有刹住车。最瘦的时候,宇欣掉到了 60 斤,几乎掉了一半的自己。

在这前后,一些事情永远改变了。

她开始了暴食。

仿佛是一种节食过度之后,身体报复性的原始欲求,宇欣开始大量地摄入食物,之后再去平静地吐掉。

在学校时,舍友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宇欣就躲在宿舍里吃东西,舍友在,宇欣就躲在外面吃东西,这样的饮食习惯,从大学一直持续到工作。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宇欣的饮食作息非常规律: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去采购,几十个包子、几十个馒头、再加上一公斤的拌面、蛋糕、零食,然后把所有东西,在一天之内,分五六次全部吃完。

把这么多食物扛回家,一开始,宇欣还担心被同住的母亲发现,会把它们藏在衣柜里,到后来,索性就直接告诉妈妈,进食的这段时间,别来打扰她。

因为无法控制吃东西而感到的耻辱,又害怕「不正常」的判断而缺乏安全感,宇欣习惯了撒谎,每天都有因食物而生的新的谎言,随口就来的谎言,隐瞒自己吃东西的事实。

因为她想要痛快地吃。

在比较闲的时候,躲在家里一个人痛快地咀嚼,从早上一直吃到晚上,也从早上一直呕吐到晚上。每一天的进食会在接近 12 点的时候宣告结束,到了那个时间,宇欣已经吃得太累了,关灯、上床睡觉;如果是在上班的时候,就翘班出去,在路上、在角落,用同样的方式偷偷地咀嚼、咽下、又呕吐出大量的食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侵蚀性剧烈的胃酸一次次地通过呕吐倒流,倒流到牙齿的时候,身体中最坚固的部分一颗颗地脱落,宇欣把牙齿的脱落形容为「崩掉了」。

这些牙齿一个个「崩坏」然后又「崩」了出来,有时候,牙齿甚至是在咀嚼的时候突然脱落,混在正在咀嚼的食物中间。

再之后,食物已经没办法带来任何快感,只是机械化的重复:每天一定要买巨量的食物,一定要把它们吞下去,不能剩下任何食物,然后一定要吐掉,而且必须要吐干净,否则会胖。

这时的宇欣,甚至希望能在睡梦中死去,「我经常想着,如果睡着之后就不用醒来的话,那算是一种特别美好的生活。但如果让我真正地去自杀,又好像没有那种勇气。所以很多时候,我就想,如果可以自然死亡,没有死亡的恐惧的话,会是一种很好的解脱。」

面对宇欣的变化,母亲是错愕的。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一向乖巧、用功的女儿会变成这个样子,女儿从小带着小她五岁的弟弟,学习用功,都让着弟弟,什么都不用操心。父亲的反应则是,责怪宇欣「你怎么像吸毒一样。」

但是作为母亲的直觉意识到,女儿不对劲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搬出来陪在女儿身边,别让她做出什么傻事。

这么一陪,陪了十年。

宇欣知道,没有妈妈陪着,她甚至活不到现在。在这十年里,母女俩也保持着同一种默契:不谈这件事。

宇欣不知道的是,家附近,小城街边卖粽子的老人几次问过母亲同一个问题,「你女儿怎么今天又买了几十个粽子?」

崩坏不仅侵蚀了宇欣的牙齿,身体的其他机能也早就不堪其扰。舌头烂掉了,胃在剧烈地疼痛,疼痛布满了全身。夏天会好一些,冬天简直难以忍受。

「可怕的恐惧感一直伴随着我,加上身体到处的疼痛,我又忍不住不停地吃,死亡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了」,她害怕了。

而在这十年来,宇欣每天都在想的事情都是——「谁能救救我?」

求医不易:「谁能救救我?」

求医并不容易。

进食障碍本身的就诊率极低,国内仅有两家设有进食障碍专科的医院:北大六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即使想要求医,患者也大多都是在走弯路:因为总是不来月经,从妇科开始看,再去看内分泌;因为太瘦了、太胖了、肠胃特别不舒服,还会再去看是不是肠胃有问题;厌食症患者容易心血管有病变、心包积液、心动过缓又会去心内科;解决不了问题,再去看神经外科,做一个脑部的核磁共振;有些患者的肾功能、肺部,甚至眼部也会出现问题......

把各个科室都走了一遍,哪里都有问题,就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病。

但有时候患者在此期间,心里也大概有一些线索,「当时确实也没有很清楚自己有进食障碍,只知道是少吃了点,而且是按照我们的控制少吃了一点,所以在那个阶段家长很迷茫,我们也很迷茫。」文文说。

「其实心里可能是知道一点的,但我们不愿意跟大家这么说。」

不愿意和别人说是因为「不想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为了减肥,才变成这个样子的。」

宇欣则坦言自己不愿意讲出来的原因:「这是一种耻辱,一种羞耻,无法接受自己,觉得自己这种人太可怕了。也会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别人是无法理解的,特别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不正常」。

十年梦魇的结果是,宇欣的身体垮掉了。

她在暴食的时候,心脏开始狂烈地跳动,伴随着残缺不全的牙齿和无法遏制的胃痛,月经也十年没有来过,她被濒死感包围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我每次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所以就觉得最后一次就要是痛快。然后每次都并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下一次,从来不是最后一次。」

2014 年 1 月,在疼痛最剧烈的冬天,最后一点的求生意志,驱使她辗转来到了北大六院,检查之后,十年的痛苦终于得到了一个铅字打印在病历上的答案——进食障碍(ED)。

答案揭晓的那一刻,她才开始真正靠近那个「最后一次」。

去北京之后,最大的改变是她见到了其他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宇欣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再是被食物胁迫的独立个体,不是「可怕的个体」,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可以互相安慰。不需要用力去解释,就会有人听得懂。

「我才慢慢觉得好像(进食障碍)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北京接受治疗的两个月里,宇欣带着妈妈在北京到处去逛、去看医生,很多之前用在「吃」上面的时间,都被无声息地花掉了。

宇欣记得,有一次她在跟医生聊天,讲到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医生就说,如果你不想过那样的生活,就得改变环境。不如独立出来,换一个忙一些的工作。

但当时宇欣没有勇气,「我觉得没有能力可以养活自己,最后还是回到了老家」。

宇欣今年 38 岁了,还在康复中,她一直都很想谈恋爱,希望能组建家庭。但 38 岁还未结婚,被介绍过来的对象「都是我特别不喜欢,感到可怕的类型」。

唯一害怕的就是「妈妈会离开我,那么世界就剩我一个人了」。

宇欣已经有五年没有再呕吐了,但冬天仍旧特别难熬,十几年的生活习惯让身体积重难返,身上各个地方常常难以忍受地疼,腰、背、五脏六腑全都一起混着疼,站着坐着都会疼,宇欣说「很多时候,都觉得熬不过冬天」。

几年前的宇欣,在每晚暴食之后,睡前的愿望都是——希望第二天醒来,就能够失去记忆,「把这些所有不正常的想法和行为都去掉了,然后有个重新的开始。」

现在的她,也会想到更久远的事,「当时如果不要减肥就好了。」

希望能够重新开始的「幸存者」:

你的价值不应该体现在秤上

当进食障碍患者辗转来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时候,陈珏常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之前有没有减肥过?

「基本上,我到目前为止的大多数病人都告诉我,一般都是开始减肥不超过一年,就开始出现暴食,因为怕胖,很多人就会催吐,从此就是反复的暴食催吐。」

厌食症的治愈率颇低,青少年厌食症的治愈率为 50%~70%,而成年人厌食症的治愈率则为 45%~50%。

陈珏医生提供的厌食症预后数据

文文也没逃过厌食之后暴食的魔咒。

出院之后的一段时间,文文的食欲回来了。彼时,她用 @少女神婆婆的名字,活跃在微博上,在一部《春风吹过的凛冬》的纪录片里,记录下自己面对厌食症,渐渐康复的过程。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她在微博上用自己科普,吸引来不少同是患者的关注者,大家互相鼓励,抱团取暖。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另一方面,「身体好像太需要营养了,暴食的倾向突然冒了头,就像是一种身体的代偿」,三年排斥热量的文文,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需求和摄入热量。

文文去英国念书的时候,暴食症全线爆发了。

从早吃到晚,躺在地上吃,什么热量高吃什么,以前不吃什么现在就尝试什么,「控制不住自己,吃不到真的会浑身发痒」,但吃到了也从来不会满足,反而会极度的后悔和痛苦。

脑子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在任何地方吃东西,下一秒能看见什么,就一定要吃掉它,「我那个时候是直接喝花生酱吃番茄酱」。

她知道自己又生病了,但忍住不去催吐,「我戒一件事情已经很难了,不能再去戒第二件事情。」

身上的肉瘪下去、又迅速蓬松起来,文文对自己的身体常常有一种陌生感。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食欲汹涌而至的时候常常是半夜,不敢打扰室友去热东西,文文就去冰箱底下翻披萨,「冰冻的披萨跟石头一样,我就直接啃」。妈妈在的时候会把它抢过去,告诉文文那东西不能吃,文文祈求妈妈给她吃一口,妈妈就把冰箱里冷冻的东西举起来,「然后我就跟她抢,我妈就哭我也在哭」。

回想起来,「感觉那段时间跟沙尘暴一样,后面不敢再去回想那时的状态,当时写过的日记,现在回过头看都不敢看,太黑暗了。」

文文的微博有三万位高度活跃的关注者,其中绝大多都是进食障碍的患者。在状态不好停止更新的时候,不少人私信鼓励她。

意识到自己又生病了,在战胜厌食症之后,文文又开始和暴食症撕扯——要开始认真治疗了。

她飞回国,去医院做心理治疗调适自己,并且慢慢走出家门,去一个美术馆里面去教小孩子画画,让自己稍微有点事情做,意外地有机会在那里创作,也能研发一些好玩的手做的课程,成为了一名独立策展人。

暴食症的情况好了一些,但依然每天都在和食欲作斗争,文文知道自己仍没有康复,只是在尽量地把暴食的频率降低。

「我希望大家觉得吃饭只是维持生理的事情,你还有其他很多闪光的地方,不要把吃东西放到这么高的一个位置,不能让它占据着你每一天的思想。你的价值不应该体现在秤上。」

现在,文文微博的签名是 「Survivor(幸存者)」

文文和宇欣,在不幸患病后,都成了与食物搏斗后的幸存者,并且,仍在为此而努力着。

责编罗布君

作者 天线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Uptodate

[2]陈珏. 进食障碍诊疗新进展及其对全科医生的启示[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8): 873-881.

[3]周朝昀, 陈珏. 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0 (2): 100-103.

[4]陈珏, 陈志宇, 李雪霓, 等. 进食障碍: 在吃与不吃之间徘徊[J]. 心理与健康, 2011 (3): 2.

[5]张卫华, 张大荣, 钱英. 进食障碍患者的异常心理特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9): 59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