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出国留学?

2021-07-06 09:32:51

原标题: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出国留学?


大家好,我是王慧。今天我来到了上海外滩一个比较小众的打卡点——秦皇岛路码头,它以前叫黄浦码头。100多年前,650多位中国有志青年从这个码头登船,一路向西,留学法兰西。后来,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像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等。

五四运动时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所谓“勤工俭学”就是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自己挣钱养活自己。1919-1920年,先后20批约1600多名留学生从黄浦江畔出发,乘船前往法国,这一路大概需要40天时间。

他们基本都是16-30岁的年轻人,来自全国18个省份,其中四川、湖南和河北去的人最多。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

那时候湖南籍学生这么多,和毛泽东以及他所在的新民学会有很大关系。他们不仅积极组织学生赴法,还四处为大家筹措经费,其中毛泽东“出力最多”。他曾经四次到上海为学生们送行,看着小伙伴们一批批去了法兰西,最后他自己却没有成行。

为什么呢?青年毛泽东是主张留学的坚决支持者,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上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最后为什么他自己没有走上留学之路,是什么让他搁置了留学计划?今天我们从黄浦江畔出发,去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青年毛泽东

让时间回到1918年。25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那年4月14日,毛泽东、何叔衡等十几个湖南进步青年聚在了蔡和森家——长沙“刘家台子”。就是在这间农舍里,一个名叫“新民学会”的进步团体正式成立。

记住这四个字“新民学会”,它从成立到停止活动仅3年时间,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新民学会被誉为“建党先声”,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78个会员当中有41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少人后来成为了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

有人说,新民学会是毛泽东的政治摇篮。依托它,毛泽东掀起湖南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组织各界力量驱逐在湖南作恶多端的军阀张敬尧,就连他建立的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也脱胎于新民学会。

就在学会成立两个月之后,1918年6月,毛泽东、蔡和森这届学生毕业了。和现在的毕业生一样,这群年轻人也面临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当时的毛泽东给自己的老师黎锦熙写信说:“对国家、对人生、对教育作何主张,均感茫然未定。”这种感觉太真实了,我毕业那会儿也经常感到“茫然未定”,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按照当时民国教育部的规定,师范生毕业后需要立即工作,不能继续升学。这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没有机会进入像北大这样的中国大学深造。

不过,他们的运气非常好。当时,他们的老师杨昌济刚刚受聘到北大任教,他刚到北京就给学生们传来消息,说北大蔡元培校长正在筹备“勤工俭学会,汝等若能抓住此良机,就可赴法深造,届时必得偿所愿。”

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后来成了毛泽东的岳父。


杨昌济

杨教授这个消息让他远在湖南的学生们高兴极了。但很快就有人泼了盆冷水说,现在连清华北大的学生想要出国深造都是凤毛麟角,怎么会落到我们这帮人头上。

这话说的也没毛病。当时的中国,想要留洋,方式无非三种:一种是官派留学,一种是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还有就是一些富家子弟,父母能拿出钱让他们自费留学。

反正不管哪一种,对毛泽东他们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大家商量之后,决定派蔡和森到北京打打前站,先了解下情况。

蔡和森在拜访了蔡元培和李石曾两位先生之后,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法国的大批青壮年男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殒命沙场,当时一战已接近尾声,作为战胜国的法兰西急需战后复兴。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他们决定到中国和东南亚一带招聘大量劳工。

蔡元培和李石曾听说了这事儿之后都觉得,机会这么难得,与其派些头脑简单没文化的工匠去,不如把机会留给那些有志向的青年。工匠们去了,无非能带回来点外汇。知识青年去了,通过勤工俭学、刻苦深造,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于是,在两人的极力斡旋之下,给中国一些年轻人拿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名额。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当时这个消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其他省份的青年为了争取名额也在纷纷入京。毛泽东和一众“杨门弟子”听到消息之后着急了,立刻动身前往北京,生怕去晚了机会被别人抢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