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万亿”故事的背后,青岛发现了一座新西安!

2021-02-01 08:34:59

原标题:“万亿”故事的背后,青岛发现了一座新西安!


青岛与西安,一东一西,一海一陆,两地相距1184公里,一条1998年开通的直达班列将两城串联在一起。东西互济,陆海联动,青岛把“出海口”搬到了沿黄内陆城市的“家门口”,这也使得青岛与西安的缘分早已注定。

西安官宣: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20.39亿,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数字,是城市变革的折射。回顾西安的万亿之路,现代经济体系中,就有千年遗留的历史文化支撑的文旅产业;也有三线建设奠定了深厚工业基础……

同为旅游城市,同因工业熠熠生辉。是什么使西安的经济总量在1980年到2020年间,走出了一条惊心动魄的“U”字型,在这背后又给青岛带来怎样的启示?


凰探第792期

撰文/?于莹

西安:请叫我万亿城市

2021年1月22日,西安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0年,西安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20.39亿元。随着一纸官宣,西安“万亿”正式定格。从数据来看,它无限接近1980年排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市GDP前20名,一直是西安的一个“坎”。

资料显示,1978年,西安GDP在全国排名第22位;1980年居全国第20位,算是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地的最高排位;20世纪90年代,西安GDP名次一路下跌,一度掉到了三四十名;1995年,西安GDP在全国排名第43位,应属历史最低位。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西安经济在全国城市排名有所上升,基本在30名左右徘徊;2013年,西安经济全国排名29位,进入30强,此后一直在20多名阶段徘徊。

2004年,西安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的台阶,2014年突破5000亿元,“十三五”时期连续跨越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10000亿元五个台阶。

可以看到,四十年来,西安经济总量变化呈“U”字型。四十年后,西安首次迈进“万亿俱乐部”。五年5个千亿,五年5大台阶。西安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城市锚定适合自己的“主战场”。

西安:解决城市三个“不匹配”

特大城市和城市群时代,经济聚集度日益增强。“万亿俱乐部”的扩容,影响的不只是排名,更是综合实力、吸引力和区域发展的机遇所在。

长久以来,西安发展有三个不匹配:城市地位与能量级的不匹配、人口总量与产业量级的不匹配、市场需求与城市发展的不匹配......

而在西安交出的“万亿”成绩单背后,则是其对经济的“破题”:西安“重返制造业”补短板,以“再工业化”一业定乾坤;政通人和,抓营商环境,实现真正“放管服”;并在创新型时代,以“硬科技”驱动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西安第二产业增加至3328亿,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6379亿,增长4.2%。二产增速大幅度超过三产。到2020年,西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达7%。可见,西安经济的快速反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发展。

而2020年新晋“万亿俱乐部”城市间是存在共性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西安之外,如合肥、泉州等,均具备这一特点。

近年来,西安抓住机遇搞“再工业化”,积极加大招商引资,注重发展工业制造业。2017年,西安收获第一个产值千亿的产业——汽车产业。随后,围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迅速的发展壮大。三星二期、比亚迪二期、吉利汽车、隆基、三一重工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扩产或落地开工;中兴、华为团队继续扩容,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纷纷入驻……以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高新产业为“核心”的西安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也为城市“招才引才”提供机遇。

人口和人才,前者代表数量,后者代表质量,都是城市的“动力之源”。人,是一切要素的根源。与武汉和成都等相似,西安也是区域“单核型”超级大都市,留人和抢人对西安的未来异常重要。

2017年西安启动抢人大战,将引进学历型人才的门槛降至中专,并放宽对高级工等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短时间不断加码优化引才政策,从2017年3月至今已八度升级;2018年1月,西安在前期人才新政基础上,正式实施“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5年行动计划”......2017年人口落户25万,2018年落户超过75万。这样的推动,的确为西安增加了活力,尤其是在城市开始新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后。

2020年1月,西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以十项重点工作率先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升,加快推进西安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此后,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实体经济等十项重点工作成为2020年的主基调。

西安在行政效能上也实现了革新,让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压缩到2.7天。政务服务网运营后,“最多跑一次”比例达87%,“网上办”比例达62%。

眼下的西安,正加快速度构建一个“大平台”,补短板、抓营商,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这片热土遍地开花。而这座曾将青岛作为“出海口”的内陆城市,一步步拉近两城之间差距的做法,值得青岛深思。

万亿故事背后,新西安留给青岛的思考

青岛与西安,一东一西,一海一陆。1998年,西安-青岛集装箱海铁联运直达快运班列正式开通;2019年,“经略海洋,港城联动”融合发展推介会在西安举行。会上,两地政府、海关、铁路、船公司等推出了诸多优惠政策,既包括“减免空箱疏港费及青岛港场站操作费、提箱操作费”等来自港口、铁路各方的大幅优惠让利,也包含了“通关效率提升25%”等郑重承诺。

就这样,在中国东部沿海,屹立于黄海之滨的百年青岛和位于中国西部核心地带的千年西安的缘分愈来愈深。

同为旅游城市,同因工业熠熠生辉,西安在不断拉近与青岛距离的同时,也给予了青岛一些经验。

制造业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对GDP增长、就业人口、城市文化等有直接影响。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抓住了第一波工业化的重大机遇。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塑造了“五朵金花”的辉煌。

不过,这几年青岛制造业陷入了发展瓶颈,一方面在增量上缺少能带来体量的先进制造业大项目,另一方面在存量上本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ICT领域的风口上一直没有强有力的品牌脱颖而出,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

曾被资深区域经济观察者评价为“过早布局第三产业,从而使大规模的第三产业建设挤兑了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和布局,导致支撑线未来发展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和滞后”的西安,通过“再工业化”弥补短板。

所谓“再工业化”并不是要把服装、玩具等传统产业重新搬回城市,而是要发展新兴、高端的现代都市工业。比如,西安提出的打造“硬科技之都”概念,很大程度上,使西安不仅释放出自身科技研发优势,还培育出一批以光电芯片、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


同为旅游城市的西安与青岛,一个凭借短视频平台爆红网络,另一个却始终不温不火。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从早前一碗“摔碗酒”在网络爆红,到2019年末不倒翁小姐姐全网刷屏,一个又一个带着古城印记的热点,让西安热度不断攀升。面对西安互联网网红营销的成功,不少城市纷纷“打包学习”,结果显然易见,并不理想。

没有内涵仅靠包装的网红城市,经不起大家的围观,“打卡”时与预期落差太大,对城市品牌带来的负作用,可能比预期的正面作用还要大。

此外,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城市的闪光点可能也能被游客无意中发现并传播,但一座想要常红的网红城市,本身就要有自觉性和自主性——你想要成为怎样的网红城市,希望城市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自己贴上怎样的标签,这都需要一整套方案来设计和规划、运作和宣传。

最后,让专业的组织做专业的事,适时地引入外部力量发展本地文旅产业,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此时再来看“网红”西安为何难以复制,困惑迎刃而解。一直以来,西安将以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看得再远些,丰富的文旅资源也将催生西安文旅产业新业态。

五年5个千亿,五年5大台阶。“万亿”故事的背后,青岛发现了一座焕然一新的西安,也从其跨越式发展的背后,读出更多可供青岛考量的城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