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女性

《追风筝的人》:我们终其一生,无法逃脱的到底是什么

2020-10-19 16:50:02

  

空闲在家收拾书柜,偶然翻出了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那句为千万读者所熟知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最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依旧是那个勇敢、忠诚的哈桑。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几个月以前,现在故事情节仍然历历在目。我又禁不住去思索,人活一世,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充足的物质财富,亦或是崇高的社会地位吗?都不是。最重要的是你敢于直面良心的拷问,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能够在夜深人静时,安稳成眠。


01我们都称赞哈桑,却活成了阿米尔

几乎每一个读者都在称赞哈桑,称赞他的正直、善良,称赞他的无所畏惧,称赞他对阿米尔无条件的忠诚。的确,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拿到那只蓝风筝,宁愿在阴暗的小巷里被阿塞夫侮辱;在明知阿米尔诬陷自己时,还是选择忍受屈辱离开;最后,又因保卫阿米尔家的房子而死。

哈桑融合了所有人性的光辉,成为了真善美的化身。而那个胆小、懦弱、自私的阿米尔,即使完成了自我救赎,依旧被一些读者谴责和谩骂。想来,人总习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判别人,却很难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如果你是阿米尔,是否做得比他好呢?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活成了阿米尔。工薪阶层也好,百万富翁也罢,每个人心里都有不愿或不敢面对的过往。我们用一层坚硬的躯壳把内心最深处的卑微和懦弱包裹的严严实实,以为可以密不透风,到头来瞒过了所有人,唯独瞒不过自己。

就像阿米尔的父亲,他的事业非常成功,他的房屋是全喀布尔最豪华的建筑,儿子对他敬若神明,周围的人们对他充满敬仰,可谁会想到他的心里会埋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所小房子,只对自己开放,可纵使是自己也害怕踏进这房间。


02如果你的良心会痛,一切还不太迟

作品里有三类人,哈桑代表纯粹的善良,阿塞夫代表纯粹的邪恶,而阿米尔代表的是最普通的大多数,本质不坏,但夹杂着人性里的自私、虚荣和懦弱。阿米尔和阿塞夫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过所持有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阿塞夫不仅侮辱了哈桑,还在多年后以同样的方式侮辱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他从来没有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有过一分愧疚,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彻底的邪恶之人,他不配得到灵魂的救赎。

但阿米尔不同。

在离开喀布尔的26年时间里,阿米尔始终无法忘记那个冬天,那条小巷,那只蓝风筝,还有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总会有意无意地冲进他的脑海里,似乎在提醒他所铸下的错误。

有良心的人才会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过而自责,而那些没有是非道德标准的人从来不会。如果你还在为一些过往而心怀愧疚,我想一切还不太迟。


03每个人都在通往精神救赎的路上

很多年来,阿米尔一边愧疚一边逃避,最后是拉辛汗帮他找到了通往救赎的道路。

拉辛汗一直是最了解阿米尔的人,甚至超过了阿米尔的父亲,当他在巴基斯担拨通阿米尔的电话,阿米尔意识到往事终究要再次被重提,但拉辛汗没有直截了当地拆穿阿米尔的所作所为,他只是说,“来吧,这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当拉辛汗请求阿米尔回到喀布尔救出索拉博,阿米尔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不敢面对过去的岁月。他在美国生活美满,有贤惠的妻子,漂亮的房子,前途光明的事业,他似乎没有必要再去回望曾经的路。可当他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决定克服内心的懦弱和恐惧,挺身而出。因为他在洗刷的不只是自己的罪过,还有父亲的。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终于顺利将索拉博带回美国抚养,对索拉博喊出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就像哈桑曾经对阿米尔所做的那样。阿米尔胸口的石头终于被击碎,这许多年来,他的内心从来没有一刻像这般轻松自在。


哈桑的母亲莎娜芭在多年后回家找到哈桑,她想亲眼看看被自己抛弃的儿子,而哈桑选择了原谅,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几年幸福时光。连索拉博也是莎娜芭接生的,她还为他缝衣服,做玩具,孩子生病时,她担心地整夜无法入睡。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她得到了儿子的原谅,还和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就足够了。在她离开人世时,她神情安详,没有痛苦。

与其一味回避,不如勇敢面对,人生不该留有那么多的缺憾。常常,直面比想象更简单。就像译者李继宏所说的,“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