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女性

73 岁李兰娟奔一线,怀孕 7 个月女医生坚守,抗疫女性巾帼不输须眉

2020-04-14 15:00:12


前两天晚会现场,凤凰传奇只剩玲花,节目组为其搭配了3个男歌手唱《出征》,还有一群人在问曾毅哪里去了。





最后本尊发微博,说自己封村了,回不去北京。






据网友假装在现场的猜测,曾毅应该是刚踏出门口,村长就拿个大喇叭喊留下来!






老舅为疫情写的这首《出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长江水不可断绝,卫我同胞万万千”,每一句都能唱的人热泪盈眶。





[iframe]"[/iframe]



虽然没有曾毅,玲花在董宝石郑棋元石头三个男人的对比下,舞台站的小,气场却毫不输,激昂的声音不减一分,一字一句都是我们的不妥协。




就像所有不愿意让须眉的巾帼们一样。



疫情传播到现在,已经有超过4万的确诊病例,北野武在日本地震时说过,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的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重复了两万遍,那些冰冷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

如今,我们前方有钟南山坐镇。




医院中有张定宇院长,张文宏主任把控。






从火神山医院的工人到运送物资的司机,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但今天,所长想说那群在病情面前,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顶起半边天的女性们。

悬壶济世李兰娟

许多人在疫情中都称钟南山为“国士无双”,但另一位也在前线一直指导的前辈,同样十分引人注目,她就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今年已经73岁了。




在疫情大面积要向全国扩散的时候,力排众议作出封锁武汉的决定,在春节前夕阻止了情况恶化,否则在这场大迁徙与频繁聚会的假期中,病毒势必会以指数爆炸式席卷全国。






1月18号,李兰娟就前往武汉进行疫情调研,之后赶回北京作报告,22号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准时到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当天接受采访时,李兰娟说:“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可以带队去支援”,23号凌晨,武汉执行封城的命令,全国性的隔离也轰轰烈烈的开始。






1月24日春节,万家灯火之时,李兰娟风尘仆仆赶往北京参加疫情会议。






会议结束之后,直接在机场吃了一份水饺又前往杭州。






留下独自过年的丈夫与儿子,还在朋友圈打趣道“今年我轻松了,不烧年夜饭,郑院士手术刀改厨刀”。






2月1日,《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这一新闻被各种转发,其儿子郑杰只能在朋友圈为母亲祝福一句“妈,等你回来”。






“她做事有一股'倔'劲。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而且祖国确实需要她,所以我们只能在后面默默地支持”。






(李兰娟与儿子郑杰)



这是郑杰对自己妈妈的形容,也是李兰娟数十年工作的常态,从18号对疫情调查开始,李兰娟几乎没有一天是在凌晨2点前睡觉的,这种强度与压力,连一位年轻人都不一定能保证能扛下来,更何况是一位73岁的老人。




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攻克疫情,她能十几个小时连续工作,甚至一天只睡3小时。






快节奏的工作中,还要抽出时间给民众做各种辟谣。






就是这样,依旧不少“有心人”各种造谣,称她宣称的有效药是儿子公司的产品,就是给自己家做背书。






李兰娟院士对此的态度是,“我没有时间对付这些谣言,网上已经有很多辟”。






而实际上,李院士儿子的公司是一个信息公司,不做药物,谈何背书?






昨天有新闻报道,李兰娟救治模式初显成效,其团队主要针对的是重症及危症患者,如今已经有2名转出了ICU病房,成为疫情防治中的一大好消息。






悬壶济世的李兰娟,此刻也是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



火神山女工人

世界都知道中国用了10天建起了一座医院,知道中国工人宁愿义务劳动也要完成任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批女工人也在其中,她们很少有镜头,但数量不在少数。




她们的肩能扛。






手能干。






能查材料。






能搞装修。






能带领工人。






也能蹲地吃盒饭。






在这里戴上帽子不分性别,只要能干活,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既然是中国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去哪里”。






而对于自己的贡献,她们最后只有一句“也是在这里做了事的,我们有一份力,就发一份光”。







有人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如今所长觉得,这句话太过狭隘,谁说女本弱?



她们明明和男人一样坚强,一样有担当,甚至从某些角度来看,她们比男人更值得尊敬。

医生也是骨肉躯

所长总说,女孩子是这个世界最可爱的生物,什幺样的女生,都有她美丽的地方,一线的医生也不例外,穿上旗袍能端庄大方。




奔赴前线,穿上防护服,是勇敢与坚强。






如今全国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达19800人,其中医生5000多,护士14000多,女性占90%,一线抗疫人员60%是女性,这个时候没人再问她们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因为她们把自己都奉献给了事业



哪个女孩不爱脸,可她们任由口罩把脸磨破,压出各种痕迹。




让消毒水把手刺激的满是伤痕。






从满头秀发变成光头。







从长发变成短发。






吃喝拉撒都能忍,生理期不能控制,就用上尿不湿。






前线卫生巾、安心裤的供应都不足,她们只能请求紧急支援。






还有不少女孩,正赶上梦想的婚礼,20200202这一千载难逢的对称日,“爱你日”,开启一群人对未来的向往。



成都的医务人员刘庆却在她本应该穿上婚纱的那天,正常的查房,坐诊,开药,疏导病人。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护士小黄,婚纱也换成了防护服。






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刘丽,宁夏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段晶晶,都毫不犹豫地放下了儿女情长,成为前线的战士。






四川自贡一位护士王玥玲与消防员战士秦笃山原定2月1日婚礼,两人却都奋斗在前线,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医院姐妹为他们举办了一场隔空的婚礼,这个过程只有5分钟,新娘新郎面对的也只有屏幕,视频里的人都在笑着闹着,这边的所长眼眶却不自觉地红了。






那都是一对对相爱的人儿啊!



怀孕期间可以不参加防疫,但医生人手真的太紧缺,依旧有不少怀孕的医生奔往前线。云南广南人民医院的医生李武婵怀孕七个月,也要迎着风雪上班。对于自己身穿防护服,还有肚里的宝宝,她只说“多看一个是一个”。




内江一名孕妇医生罗红,就在连日排查的辛苦中小产。






所长并不是推崇自己受伤的“牺牲”,只是这种精神,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还在哺乳期的妈妈为了到前线,很多因此为孩子断了奶,武汉江夏区中医院有7名护士就集体为孩子断了奶,奔赴抗疫一线,她们的孩子最大10个月,最小只有4个月。




30岁的方文君孩子10个月大,因为断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她却连家都不敢回,本想让丈夫把孩子抱到阳台看一眼,然而孩子睡着,她最后还是没见到。






43岁的刘凤梅二宝才7个月,当她提出要断奶时,全家人也都理解与支持,长时间的离家,视频时孩子好像都不认识她了,她说“在这个时候断奶,自己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是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必须舍小家顾大家”






不少人说,这不值得宣传,前方没人了吗要一个孩子受这样的苦?对此所长想说,我们不在前线,就不知道前线到底医务人员有多缺,我们能做的,不是冷言冷语,而是记住这些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人。



有了孩子依旧奋斗在一线的妈妈们,疫情期间连抱孩子的权利都失去了,扶沟县人民医院的护士刘海燕只能隔空抱抱孩子。




绍兴人民医院的护士俞美芳半个月没见到自己的女儿,好不容易见到了,却只能远远看着,以解相思之情。






孩子在车窗里面情绪崩溃大哭,在车窗外的她除了语言安慰,却也什幺也做不了。






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徐辉,因疲劳过度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抗议的18天,她每天加班加点带领团队制定方案,最终自己倒在一线。






只求疫情能早日过去,相爱的人都能够早日拥抱彼此,贴着对方的耳朵,告诉ta,我爱你。






保障城市的普通人



47岁女骑手侯鲜梅如今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区域送外卖,这幺做并不是生活所迫,儿子打电话提醒她不要出门,她的回答是“妈妈就在武汉,我们身在其中,只有我们是最清楚的,不要听信谣言”。




这个春节,她与另一位女骑手一起值班,所管辖区域有六七家医院,什幺协和医院、儿童医院等等,基本每一家她都去过。






这不是平台的安排,现在医院并不是强制配送的区域,而是她自己报的名,“送到医院我是不怕的,医生护士都不怕,我们怕什幺呢?






而且,医生也要吃饭,总不能他们在前面拼命,你让他们连热饭都吃不上。






这就是侯鲜梅一定要在这段时期坚持送餐的理由。



这个过程中,她收到了很多温暖,有人在外卖单上为武汉加油,为医生点单。




有人提醒她作为骑手也要注意安全,给了她一包口罩做防范。



武汉会好起来的,我觉得快了”。

这是一个女骑手的担当,也是一个武汉人的信仰。




张艳雯,武汉邮政的一名女快递员,她负责的是武汉医疗救援物资的集散点,也是武汉战役的大后方,她与战友们的工作,如今就是保证“前线”的物资补给。






最重要的莫过于口罩与消毒液,还有感冒药、消炎药等药物,方便面、干冻汤等生活物品。



早上,她要与同事从一辆辆物资车上往下搬运货物,然后对到达的货物分类码货,整个过程,她一口水只求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手中的货物发出,能早些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中午时间紧,她大多数时候都是吃泡面,等待下一趟车的到来。



整个过程,她都没有和家里仔细交代,春节一直奔忙在一线,连13岁的儿子都知道妈妈在“哄人”,可她作为邮政人,在这个节骨眼,绝不能退缩。




这些,都只是一角,酒店老板娘每天只睡4个小时,为医院义务送餐,她太心疼前线额医生。






口罩厂的女工人放弃春季假期在赶工。






枢纽站的女站员在站岗。






小姑娘怕家人知道自己上前线,连名字都不敢说。






?



没有一个岗位女性缺席,她们就是当代花木兰,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热爱的土地上。




带头人张继先



前几日,最先在群里提醒大家要注意新一轮SARS的李文亮医生离世,让人心痛又惋惜。

但心痛归心痛,疫情上报的第一人也不应该被忘记,她叫张继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54岁。




因为疫情上报,被记大功。






12月26日,一老两口因发烧咳嗽前往医院看病,拍出来的CT片与普通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当下,张继先就凭借多年的专业能力,让两人的儿子也来拍个片,不曾想没有任何症状的儿子,肺部也已经出现了一样的症状。



同一天,华南海鲜市场的一位商户也来到医院就诊,感染症状与肺部情况完全一样。




27号,她就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院长,医院上报给了疾控中心。收治一家三口时,就为其隔出一块独立的区域,并要求所有呼吸科医务人员戴口罩,医院为其特批N95专业防护口罩。






此时其他区域的医生,带的还是普通口罩。



随后两天,门诊又陆续接了3个一样症状的病人,她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便再一次向医院报告。




也就是说,在只有4个病人被发现的时候,张继先就以其敏锐性报给上级加强重视,7人被确诊时,又一次推进事件进展,她说,这是非典锻炼出来的思维






如今,张继先科室无一医务人员感染,病人之间也没有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






张继先也依旧奋战在一线,有记者前去采访,因为她崩溃大哭而延迟行程。



后来她解释,病人太多,医务人员太苦,她一个月的时间,睡眠不足,体力透支,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光了。

但哭完,她转身又回到了病房里,继续与病毒做斗争,一如她17年前一样。




巾帼的确不让须眉,但此时此刻,所长却希望无论男女,都能卸甲,能与家人团圆,与爱人牵手,与孩子同乐,与陌生人同欢。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病毒可以摧毁花朵,却不能阻挡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