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介绍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的吊庄背景

2021-02-23 08:42:45

闲来无事事 https://passport.******/members/index.php?act=profile&cid=%E9%97%B2%E6%9D%A5%E6%97%A0%E4%BA%8B%E4%BA%8B

我大学同屋同学是银川人,参与过宁夏西海固移民,我来说一下我所知道的西海固为什么移民

我想质疑移民的可能一部分是不知道闽宁村一带的地质土质情况,为什么移民到闽宁村?因为哪里是河套平原,如果您不知道可以查一下,河套平原当然是因为黄河水造成的平原,也许每几十年或者百年会发生一次水灾在古时候,换句话说是历史的黄河水单冲积形成的平原,虽然表层有细沙和石子但属于沙瓤土,比较肥沃,之所以是荒原是因为当地降雨量低没有耕种,

但只要引黄河水就非常适合农业耕种。您会说那过去怎么没有人开荒?当然有,不过历史上都是靠近黄河的好引水的就被开发了,剩下的就是不好引水的,解放后国家一直在开发,哪里就有不少的国营农场,建设了三级扬水站,但是依然有大片土地荒芜没有得到开发,这也是选中那个地区做移民的一个基础点。比如东北大片的荒芜土地解放后开荒变成了北大仓,那是因为相对好开发。

西海固的吊庄移民大概是92-93年开始的。当时吊装移民是因为整体宁夏不缺水,只有宁夏南部山区缺水,这个区包括了6个县的一部分,简称西海固,实际上西海固不是县不是乡不是村,一个真正的地区名称。

这个地区的贫困是你想象不到的,不仅仅是贫困,主要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这里是黄土高坡,几乎不下雨,因为年水蒸发量是雨水量的7倍,所以地下水枯竭,水井要打800民才有水,因此一些村庄每年都会出现几个月的时间人畜饮用水严重缺乏,山脚下好修路的地方还好政府给运水解决引水,但是像涌泉村这样的山沟沟的村是没有办法的,连送水都只能送到几里甚至十几里外。88年旱情严重,一些村庄牲口都渴死了,因为政府只能先保人引用,花费巨大。而且因为过度耕种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所以吊庄移民就提出来了---减少人口密度,减少过度耕作,恢复生态平衡才能根本上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从根本上脱贫。

所以并非西海固所有的人都搬出来了,而是对交通极端不方便,过于偏远,气候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小山村整村移民,实现还耕归林归草。

搬迁的人就是河套平原,政府建立三级扬水站引黄河水开发肥沃的平原。

有人说现在西海固有自来水了,这离开西海固开始讨论移民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离开第一批移民已经将近三十年了,而且留下来的村镇都是相对地理位置和生存条件都比较好的,可以生存的,当然也就都有了自来水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搬迁才有了目前西海固的绿海,说明整个设计是正确的,在退耕还林和草之后,经过了20-30年的努力,终于西海固大部分地区水土保持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加适合人居住了。

您说这不差不了多少年,嗯,山海情整村移民那年是2004年,是不差几年,也许和山脚下的人用上自来水不差几年,可是这几年怎么熬过去?也许下一个夏天就会渴死,您知道一个山顶上村几十户如涌泉村,如果当地没有水却要有自来水该如何建设吗?您不认为那个水可以从下往上流吧?

强迫老人搬迁是不是缺德?年轻人离开留下7老八十的老人自生自灭吗?他们需要不需要人照顾?他们要不要喝水?他们有病了怎么办?山海情里村民病了去县城要30多个小时,您觉得老人住在哪里是好还是不好?

中国现在富裕了,大家可能觉得给移民盖房子算啥事,可是90年代初中国最穷的时候,比改开前还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改开后税收都到了地方政府,国家没有钱,朝省市要人家都坚决拒绝,所以省市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贫富差异。当然后来国家税收方式改了,国家收大头。西海固包括整个宁夏那个时候都是穷的很,哪里有钱?国家也没有钱给,这后来的富裕省和贫困省对口扶贫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国家有钱了,扶贫给大量的资金,但是90年代是不同的。

我的两个表弟都参与了扶贫,他们在基层挂职三年,类似福建来的金山副县长,当年其老母病重住院俩月也只请得一周假期,除了春节几乎不回家,基层扶贫的艰辛比电视更甚。

目前中国依然在继续搬迁移民的扶贫,对那些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便宜山村搬迁到适合的地区,要求是搬迁到离公路近,城市近,水源近,开发区近,旅游区近(必须符合一个条件)

向中国最伟大的工程,--扶贫工程,致以崇高的敬礼!
-----------------------------------------------------------------------------------------------------------------------------------------
西海固,是红军长征结束的地方,也曾是在联合国都挂了号的穷苦地

2021-01-19 10:41 东方文化杂志

如果不是扶贫剧《山海情》的热播,估计很多国人根本不知道西海固这个地方。但其实,西海固早已名声在外,曾是在联合国都榜上有名的穷地方。

西海固,也是当年红军长征结束的地方,长征路上,红军翻越了18座高山,最后一座就是位于西海固的六盘山。这里是革命老区和回族聚居区,又被称作宁夏南部贫困山区,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中卫市海原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贫困县区。直到1970年代,仍有70%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海固,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感觉苍茫、炽烈又坚硬的地方,它不缺历史,这里曾是丝绸之路过境地,传奇西夏诞生地,更是历代兵家必争地;它不缺文化,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兰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粗犷的草原文化、苍劲的大漠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谱写传说;它也不缺信仰,不缺勤劳,不缺厚土。但是,它缺水。

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放眼望去,全是一望无垠的荒凉黄土,千山万壑,土地贫瘠,加上干旱、风沙,农作物难以生长。耐旱的马铃薯就变成了西海固人的“救命蛋”,养活着这里世世代代的贫苦人。腌菜也是西海固的一大习俗。为了节约水,西海固人就用刷子将菜上的尘土刷下来,然后直接腌制。

因为缺水,当地村民家家惜水如金,洗碗就是用抹布直接擦净。赶上天阴要下雨时,人们也不会躲在家里。他们会穿上薄点的衣服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等雨。雨后回家,脱去衣服,把身体擦干,就算洗过澡、洗过衣了。据说,因为缺水甚至提高了当地的入学率——由于在校学生可以分配到一碗水,孩子们争相入学。

缺水是一个自然问题,又有人为的因素。从1950年到1980年,西海固平均每4.8年就有一次严重干旱,1992年还发生了20世纪最严重的干旱。

人为的因素,则是由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过度放牧,大量砍伐,让本就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盲目开垦——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恶性循环,让西海固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

关于西海固的穷,着名相声演员姜昆曾讲过他1990年代末在当地见到的心酸事,他说:我们到了山里面一个村庄,进去以后非常黑,吉普车灯一灭整个就走进了一片黑暗中,我问是不是有狗呀,陪同的干部说人都没有,哪有东西养狗。我看到一个房子里有蜡烛灯光,一个孩子在桌子前用纸剪各种各样的小人儿,我说你怎么把上学用的本儿剪了呀,他说用不上。他马上就上三年级了,学校不让上,因为他欠了两年共12块钱学费。

孩子们每天上学要从山上走到学校,快的话两个小时,回来要三个半小时,因为一个是上山,一个是下山。我们看到农民房间里没有吃的,就问家里吃什么,他说我们借着吃,等国家发救济的时候,再还。我兜里正好有60块钱,我把这些钱分给他,结果陪同干部也掏钱,给了三家钱以后,陪同干部说给不起呀,都这么穷,贫困县给不起。

生态恶劣,文化闭塞,人才缺失,西海固要想彻底脱贫致富,除了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的帮扶。

事实上,国家也一直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早在1982年,国家就开始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扶贫开发计划,在西海固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1983年以来,国家投向宁夏的扶贫资金达430余亿元,促进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大发展,打通了贫困地区“内通外联”通道。目前,固原市5个县区全部由高速公路连接,823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公路,六盘山机场开通的航班越来越多。

福建省20多年来也向宁夏伸出援手,仅向固原市就提供资金及实物近9亿元,100多家闽商企业在固原市建厂兴业,大数据灾备中心、制衣、人造花、供港蔬菜、油用牡丹等一批产业项目纷纷落地。

中国铁路总公司、华润、中航油、中国商飞、中国建材等央企也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在当地带动贫困农民就业脱贫。

此外,对于居住环境最为恶劣的一些村民,生存难以为继,改变无望或代价太大,就由政府组织搬迁,当地人称“吊庄移民”,即整体跨区域搬迁,有将村庄直接“吊”过去的意思。几十年来实施的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插花移民等6次大规模移民,累计从西海固地区移民120余万人。特别是2011年以来,投入105亿元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大大减轻了西海固的人口、资源矛盾。在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移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彻底拔掉穷根。

吊装移民最为知名的一个搬迁目的地,是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镇。这个1997年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直接推动,当初还是沙丘连绵的黄河戈壁滩,如今已发展成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风格浓郁有吸引力、可持续势头良好的小镇。

与此同时,国家还推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启了这一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促进了生态与降雨量的正向演进。近几十年降雨量每年增加了10毫米,400毫米的等降雨量线向北移了24公里。

2016年7月22日拍摄的闽宁镇原隆移民村。

2016年入户通水的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完工。

水的问题解决了,就解开了制约西海固发展的一个“封印”。农业首先被盘活了,接着是与种植业相关的养殖业,而且水与生态之间互相加持,形成了更为良好的互动。

如今的西海固,已不再是漫天黄沙、遍地黄土,也摆脱了曾经世界闻名的穷和苦。有的县绿树成荫,有的县瓜果飘香,有的县遍地牛羊,有的县蜂舞山丘,在梯田树坑、在辽阔的土地上,处处生机盎然。

如果你问当地那些曾经赤贫的人:“生活从啥时候起改变最明显?”他们的答案都是:最近七八年。由此可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攻坚战,尤其在西海固这样“山穷水尽”的地方,脱贫步伐更坚实,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改变了无数人祖祖辈辈延续几代的穷苦命运。

编辑:言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