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上海居民区地下10米,藏着700年的神秘遗迹,密密麻麻打着10000根木桩

2020-11-01 16:40:25

2020-10-16 18:10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虽然如今上海的发展在国内数一数二,尤其在经济方面一骑绝尘,但是和西安、北京、南京这些历史古都相比,终究缺了些历史文化底蕴;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上海在19世纪迅速崛起之前是个小渔村,是文化荒漠。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真的“误会”上海啦。


其实,上海以前是个渔村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个臆测的推论上。人们认为上海地区有江河流过,有港口,有码头,因此和其他江南村镇一样,是个滨江的鱼米之乡。其实,上海早在1843年因《南京条约》开埠时就是个有城区有郊野的大县。而早在鸦片战争100年前,苏松太兵备道官衙迁移上海,上海道由此得名,官级正四品。嘉庆年间上海县志记载本地已然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写得太不谦虚,但联想现在,很有远见卓识。


元朝1291年,上海就建县了,因此以上海为名义的县城,到如今已有700多年。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上海县已属于重要地段,可以说是江南的繁华中心地区之一。其实在元代之前,宋代的上海已是当时的巨镇。在建县之前,上海镇已有市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全国只有7个)也就是说,元代上海港口的规模虽然比不上当时的广州泉州,但也能排全国前七了。

反而到上海开埠时,却成了大家口中“上海以前是渔村”的那个时间点。道台大爷住在有近300百年历史的上海城墙里头,上海县令统辖城墙内外黄浦江边的广袤土地。交代完这些“前情提要”,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处在遗址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也存在于对于上海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元代。它的出现与发掘,更加力证了“上海不是渔村发展而来”的传说。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2001年在某次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被无意发现。志丹苑遗址创造了上海考古的两个第一:上海城区第一个发掘出土的大型遗址;上海考古史上投资规模第一的发掘项目。同时它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


它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这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终于,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不负众望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上海也终于有全国级的遗迹了,并且它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数年挖掘,直到2012年博物馆才正式对外开放。


因为元代上海设县推动了上海社会经济、城镇文化的快速发展,志丹苑水闸遗址正是元代上海及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一个缩影。遗址位于明代之前的吴淞江下游故道范围,面积1500平方米,平面呈对称八字形,河水由西北流向东南。


博物馆里解释这个水闸是为了控制吴淞江支流的河道淤积问题:涨潮时关闭闸门,使泥沙沉积在闸门外;退潮时开启闸门,利用水闸内外的水流落差将沉积的泥沙冲走。可谓是非常聪慧的设计,所以上海人可以骄傲地说:小渔村哪有这样的高级玩意呢?


更令人称奇的是,志丹苑水闸工程使用木桩(地钉)有上万根,石材全部为青石,底石上镶嵌的铁锭近400只。这一万根密密麻麻的木桩阵,每根长约4米,深深打入地下,并且每一根上都写着无法解读的死文字——八思巴文和天干地支记数。就算现在看来,也是个超级大工程;不过有密集恐惧症的,还是别来参观了。


整个遗址参观下来,感觉元代的工程还是一丝不苟的,不论设计还是施工。其工程质量从这严丝合缝的石板也能窥见一二。贯通博物馆的玻璃栈道,也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历史的厚重,如同亲临考古发掘现场,很有沉浸感。


其实当时的上海共建设了10座水闸,其它9座至今仍然踪迹难寻。大上海的地面以下,究竟还沉睡着多少这样不凡的古代工程?又有多少这样的工程,因为地面建设的缘故,永远深埋于地下无法示人,或者已经在打桩机的轰鸣下灰飞烟灭?


从繁华市井到水闸遗址,不过十米的垂直距离,隔开的是七百年的沧海桑田。庆幸的是,通过一些机缘巧合,有些遗址能够重见天日,成为城市发展的二次记忆;并且重新以博物馆的形式,融汇进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去。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延长西路619号(近志丹路)

交通:地铁7号线至新村路站或岚皋路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