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塞北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驼城

2020-08-29 16:40:02

驼城这座城

在河套平原的东南部,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接壤处,因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流经此处,从而衍生出了居民,有了人自然就有了文化。

因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故成为汉民抵御少数民族南侵的重要防御地。明朝时该城兴起,属于延绥镇,又称榆林镇。因战而聚、因聚而城,明朝起将该地作为“九边重镇”之一,派遣戍边将领、构筑工事、开拓边陲之城,“三拓榆阳”后,这座城愈发坚固雄伟,军事地位不可小觑。

明朝九边重镇图

从河套平原的榆树发源,直到西临渝河水、东依驼峰山建城,城起、人落。

明朝蒙汉互市后,城中的驼铃声不绝于耳,商业得以发展。明清时期,城中字号林立,七十二行俱全,发达的经济也带动了建筑的兴盛。南北一塔一台,街道上楼阁相望,皇帝行宫别致,千余座四合院在大小胡同中星棋盘布,明武宗驻跸榆林时说道:“榆林真乃小北京也!”六百年后的今天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

榆林老街

放下对黄土高原的固有印象、放下对陕北文化的刻板认知,走进这座城,来感受这座城的独特文化。

1986年榆林古城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标志就是“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明清建筑古迹。城北为镇北台,城南为凌霄塔。六楼从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连城一线,这条街便称为大街。

六楼骑街

文昌阁建于清代乾隆19年(1754年)。因其楼基为四座石台,因此又称为四方台。为仿新明楼造形,这是一座纯木结构的建筑,楼内共有28根柱子支撑楼体,象征着天上的28星宿,其中四根柱子通天,贯穿全楼。二层楼为文昌殿,内祀文昌帝君像;三层楼为魁星楼,内祀魁星神像。民间流传文昌、魁星为掌管人间文运之事的神祗,故备受文人学士的尊崇。每当开科考试来这里许愿的学子络绎不绝。

四方台

文昌阁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底层为砖砌筑四通街道的四孔拱洞式结构,呈长方形,在四通式楼基上,建有二层木结构楼阁。一层分南北两院,北院为观音殿,南院为孔雀明王佛殿。二层通殿内供有佛像万尊,寓“万佛生万福,福德聚汇,无穷无尽”之意。1916年民国五年被毁,1919年寺僧陶官府化缘修复。

当地人说这里是榆林城龙脉的龙心所在,是榆林城的护身符。每逢庙会日农历五月二十五和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举行佛事盛会,楼上作佛事、讽诵经文,楼下搭台唱戏。农历六月十九还会给百姓送由19种食材和6种调料烩制的素菜(又称罗汉菜)。

万佛楼

新明楼也称新楼、星明楼,位于榆林城内南大街,建于明嘉靖年间,通高19.5米。古为打更之所,故又名南鼓楼。《榆林县志》记载:“榆城之楼着名者五,惟新明楼独秀”,“新”是指此楼通体木质结构的不同之处,“明” 就是指立于楼上能看到日、月、星。文革时期更名为“红旗楼”,结束后恢复原名。

楼基分四墩,分别用大青石砌筑,成十字通道,通道接南北街道,每基墩竖7根巨柱,共28根支撑全楼,各基墩四角由4根巨柱直通第三层楼。据说建楼时取古代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和四大金刚之意设计。该楼和文昌阁互为姊妹楼。现三楼内存有明代泥金魏忠贤铜像一尊,为国内仅有,像背后下方残缺一大块。

新明楼

钟楼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城北有钟楼山,原有建于明成华八年的钟楼,后毁。民国时期为榆林军阀、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生祠,后改为长春楼,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楼顶悬挂大铜钟,改名钟楼。

1939年的钟楼

钟楼

凯歌楼创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原名怀德门,是二拓榆阳时的南门,以华美着称。旧时边塞战争结束后,往往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故有凯歌楼之名。

凯歌楼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沿长城一线巡视军事防务,抵达延绥镇后,在怀德门城楼上驻跸过一段时间,因其信奉道教,又名为太乙神功。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拆除旧凯歌楼扩大重修。

凯歌楼主殿

鼓楼约建于明成华八年(1472年)1975年文革中拆毁,2006年复建。楼基为砖砌崇台,拱洞四通。上有两层,一层分南、北两院,各有配殿。南院有四柱三楼,且原有木牌楼一座。文革时期更名为“人民楼”。

鼓楼

鼓楼

城外是边塞的茫茫大漠,城内却是恢宏大气的明清古楼。岁月的荒凉只有从历史的碎片中才能洞见微言大义,驼城的故事还在继续,如何去传承和维护好历史的谱系,才是我们今人需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