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默哈默德五世广场。摩、突1.

2019-11-25 04:01:30

市中心的五世广场,只是鸽子多。摩洛哥1,摩、突1.
现在去北非旅游,还是相对小众的活动。一直想走一趟“摩洛哥、突尼斯连线游”。在网上找了不少线路,最后决定在“中国国旅天津分社”报名。国旅是新中国最早的旅行社,天津分社又是新开张。行程和价格都比较满意,早早就报了名。我的条件是:不交“单房差”。旅行社的小李,非常上心,恰好收了一位天津武清的杨先生,也是一个人。她就赶紧通知我,把我俩拼在一起,哈哈,省钱了。谢谢小李!

摩洛哥、突尼斯都要单独签证,旅行社收护照的时间较长。办好了报名手续,随后去了台湾。从台湾回来就准备去摩、突两国。这个11天的旅游行程紧凑,不去沙漠和摩洛哥南部,价格在两万以内,性价比高些。我报名是第一团,后面的俩团都涨价600元。好在我有时间,就参加了价格稍低的第一个团。
2013.6.7.晚上11点在首都机场见到了“国旅”的“杨领队”。一个50多岁的男子,后来一问才知道,比我还大两岁呢。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导游。

和我拼房的杨先生63岁,武清人。长得人高马大、满面红光。说话的声音底气十足。刚见面时杨大哥表情沉闷,他也是早早报名,没想到今年90岁的老爹,前两天住院抢救了。他在去不去“摩、突”旅游的问题上,很是纠结。好在他家有兄弟四,个还有姐妹,老杨就决定走一趟北非,内心祈求老爹无恙。(上图是杨大哥买了阿拉伯服装后,和我的合影)

团队由5男10女组成,加上杨领队,一行16人走上飞机。卡塔尔航空的班机在凌晨1点55正点起飞。机上有个台湾“空少”,我和他聊起刚刚旅游过的台湾,哈哈,台湾好多地方他还没去过呢。是啊,他还年轻啊。我说:“人家阿联酋航空都有玩偶的纪念品,你们卡航有吗?”。他说:“没有,不过我可以破例给您一个”。哈哈,看来和他夸奖了台湾的人情味,引起了好感啊。过了一会,他背着手走到我座位前,把一个玩偶塞给我。哈哈,驴总小喜过望的谢谢他!

在飞机上看了个大片:《铜雀台》,度过了无聊的时光。好在飞机最后一排有3个空座,可以稍微睡一睡。我们团里有3位买了商务舱,不然的话,经济舱是满员的,那就更累啦。一共飞了九个小时,到达多哈上空。在空中往下看,大海边的多哈,建筑和街道都笼罩在黄尘之中。我天,这里的自然环境好恶劣啊。要不是发现了石油,这里的国民还是解脱不了贫困啊。
飞机安全、正点落地,没有登机的栈桥给我们下飞机。一出机舱门,猛烈的热风把人刮了个趔趄。哇塞,这风,也忒大了。紧紧的抓着旋梯的扶手,下飞机,钻进机场大巴。


大巴开动,绕着停机坪转起了大圈。机场里裸露着沙漠地,几乎没有草坪,有不少基建工地,机场还在扩建中。地上的大大小小的沙砾随风飞起,打在大巴车身上啪啪做响,好在大巴的窗户玻璃是夹钢丝、夹胶的,不容易被击破。好嘛,要是风再大点,要用装甲车接送乘客了。 和卡塔尔比,我们中国的自然条件好的太多了,应该好好的珍惜和保护啊!


我们要在此转机,停留3个小时。多哈机场有很大的商场,免税出售各国的各类名品。里面的人不少,女团友流连在商品柜台间打发着时间。商场里两辆名车吸引了不少客人围观。有的柜台上摆着“可以刷银联卡”的中文招牌。哈,中国人也牛了啊。我转了一圈,就到候机的地方休息了。

候机在一个通道式的大厅,像我们的火车站。椅子上都坐满了人。没有座位的人,干脆坐在地上。我转悠着找座位,到了快餐店,好吗,里面50%是中国人。

3小时后, 再次走上飞机,飞往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飞机上没有会中文的空乘了,玩偶是要不成了。看大片吧,李安的《少年派》,哈哈,好看。足足又飞了九个小时。怎幺会呢?我开始看到行程上写着“多哈飞卡萨:9小时。”我以为要刨除时差呢,可怎幺能就是飞行了9个小时啊?这是绕哪儿去啦?谁知道?盼指教一下。

卡萨的机场不大,很快就走出了机场。保安人员对中国人很友好,没有检查我们的行李。这时是下午5点左右,机场外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下的我们,眼睛很不适应。一个摩洛哥男导游和一个女翻译,领着我们上了大巴车。大巴车的司机是个矮胖子,肚子像9个月的身孕。还有一个司机助理,30岁的小伙子,帮我们搬行李。

一共四个摩洛哥人伺候我们15个游客,哦,还有一个领队。应该说是,5个人服务15个人,嘻嘻,够享受的吧?原来摩洛哥会中文的导游是凤毛,这个男导游是英文导游,只能和我们杨领队勉强沟通。所以又派了个中文非常流利的女翻译。她的中文名字叫“雅新”,在山东大学学的中文。

机场到市区还有一段路程。窗外是摩洛哥的农田,种着大片的麦田。在车上雅新介绍着。摩洛哥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在被称为“非洲后花园”的同时,也有占国土面积1/3的撒哈拉大沙漠……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谁都有兴趣前来造访。摩洛哥地处北非要道,北有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西临大西洋,东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为撒哈拉沙漠。

这个4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生活着3000万人口,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摩洛哥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国家,中世纪曾经一度强盛,并跨海占据了西班牙的部分领土。喜欢足球的朋友可能听说过西班牙的一个地区“安达卢西亚”。安达卢西亚人就是阿拉伯人,当年他们占领西班牙后便定居于此)。后来随着西欧各国的强盛,摩洛哥逐渐式微,近代以来长期被西班牙和法国殖民。

二战结束以后全球进入民族独立的高潮,摩洛哥于1956年正式脱离法国,宣布独立。但仍然与法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比如摩洛哥人几乎都会说法语。独立至今摩洛哥经历三任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哈桑二世和穆罕默德六世。前两个名字几乎成为各大城市主干道命名的不二选择。

车子临近市区,雅新看到天气还早,就说:我们先把参观“哈桑2世清真寺”的行程走完了吧。有人附和着。我说,现在还能进去吗?她说,不能,现在已经关门了,只能外观了。我说,我们的行程是要入内参观的!不进去可不行。
杨领队和雅新赶紧看行程,我说,你们别看了,我是驴总,是功课做足的游客;每次旅游,我都被推选为书记,专门指导领队工作。大家嘻嘻哈哈的笑着。我说,杨领队,遇到我你就省心了,我是“紧盯行程的人”,业务上你就不要操心了,就把服务搞好了就行了。杨领队也是个爱开玩笑的人,我很喜欢他,像我们天津人,说话就像说相声。

雅新说,那我们明天上午去清真寺吧,入内参观;我们现在去“默哈默德五世广场”参观,把行程往前赶。大家同意,广场不关门,什幺时候去都可以。车子开进北非最西侧的海滨城市:卡萨布兰卡。城中鲜明色彩的建筑、狭窄起伏的街巷、富有个性的人们使我们感到很新鲜。

500多年前,这里原是安发故城,曾经是柏柏尔人的小渔村(Anfa)。中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当地,使得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15世纪中叶遭葡萄牙人破坏。1575年又被葡萄牙人占领,城市发展于葡萄牙的大航海时代。1755年葡萄牙人撤退后,改称达尔贝达。18世纪末,西班牙人得到在这个港口贸易的特权,称它为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是西班牙文“白色宫殿”的意思。

20世纪初,这里遭法国占领,曾经享有“北非巴黎”的美称。成为法国在非洲的势力中心,摩洛哥独立后恢复了达尔贝达的名称。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卡萨布兰卡。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卡萨举行会议。会议中讨论了二战晚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局和尔后对轴心国作战问题,并就加强对德国的轰炸、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以及殖民地的殖民统治命运问题进行磋商。会议结束后,罗斯福总统于24日在卡萨布兰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同盟国将把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卡萨布兰卡濒临大西洋,树木常青,气候宜人。全年气候温和,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3℃,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有时候,大西洋上海浪滔天,卡萨布兰卡港内却水波不兴。在这个“鸡尾酒”般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着阿拉伯、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的混合味道。

我一直以为卡萨是首都,其实它从未成为摩洛哥首都,起地位如同中国的上海,一直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卡萨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0%。商业也十分繁荣,是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卡萨港口设备现代化,是非洲第二大商港,有货运、石油和磷酸盐3座码头,每年接待1万多艘船只,吞吐量达2000多万吨,为摩洛哥重要的渔港、铁路、公路、航空交通枢纽。

我们在“五世广场”边上停了车。下了车,觉得夕阳还是很刺眼。2、3个穿着土着服装的老人,在街边兜售纪念品,和他们合影要“一叨乐儿”。导游告诉我们不要拍照他们,免得纠缠。广场边上有条有轨电车道,开过了的电车油漆刷得崭新。我们先看了马路这边的一个高大建筑,是卡萨的法院。法院的高台阶下是个花园广场。面对法院,大家留影拍照,右边是市政厅,四方的钟楼高高耸立。

走过马路,来到又名“鸽子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大喷泉水池。池周围围满了人,鸽子漫天飞舞。

广场两侧是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两层的白楼,下有很长的回廊。百年前的建筑,一点也不奢华,广场上做小生意的摊位不少,是当地人凑热闹的地方。我不敢乱拍照人群和小贩,害怕“一叨乐儿”和小偷。

拍了照,我和杨大哥顺着电车道走,前面有个清真寺,蓝色瓷砖镶贴的墙壁,铁栅栏门已经关了。只能扒头往里面瞅瞅。回头拍了街道转角的银行大楼,楼顶飘扬着红色的国旗。过马路,走到法院前的花园,里面有个日冕似的石雕。

花园里野猫很多,摩洛哥到处都有猫猫。转回停车的地方,往远处看,有个双塔的白色建筑。导游说,那是由教堂改的清真寺。噢,那应该是个有故事的建筑啊,一会有可能就去看看。人到齐了,上车,到我们的宾馆去下榻。哈哈。

宾馆就在“鸽子广场”的后面,其实刚才走过来就好了。街道转角处的6层楼宾馆,门口上插着7--8面国旗,其中有一面是中国的。中国的旅客逐渐的增多,中国国旗会悬挂在更多的宾馆门前。走进不大的门厅,柜台旁有个壁龛,里面是摩洛哥的木雕。等待分房的时候,和那个摩洛哥导游合影。门厅侧面的休息室布置的古色古香,凸显着摩洛哥的特色。

我和老杨分在6楼的一个房间。他进门就洗澡,我放下行李,就去看街景。

出了旅馆大门往左面走,不远是个小广场。广场边上是个公交总站,四周的楼房都很新,是现代的建筑。广场的棕榈树下歇息着很多的闲人。小孩子们在这里嬉闹。

走到广场的那一端,有个半球形的铁网子,扣在地下通道的出口上。铁网子刷着红和绿的油漆,按天津话来说,叫做:“侉”。往地下通道一探头,妈呀,臭气熏鼻,不由的吐了口吐沫。

从地面上过马路吧。中国式过马路在这里好使。随着人流在车流中穿行,到了黄色城墙下。在墙的缺口处,有几个小商店,贩卖银器和油画及其一些日用货品。

商店的后面有铁丝网围着,里面是一处工地,正在盖楼房。沿着城墙走,有几个黑皮肤的女人,聚集在一起做头发。是啊,这里是非洲,黑人还是不少的。

走到高高的圆塔下的城门洞。里面还是一些小贩。哈哈,就是一段短短的城墙啊,没啥看的。往回走吧,还是去看那个白色的双塔清真寺吧。

原路返回到旅馆。从出旅馆门口,往右面拐。走30多米就是鸽子广场的后端,继续往前走,右拐。有一处政府建筑,继续前行有漂亮的私人院落。

这一代的绿化非常好,建筑多为办公大楼,街道很漂亮。不一会就走到了掩映在花园里的“双塔白色清真寺”。拍了寺的全貌,走过马路,来到院子里。不少小孩在两旁的花园里踢球。在中国踢球的孩子太少啦!中国足球还要臭下去。

仰头看这个白建筑,确实是教堂的外形。中间是圆拱门,原有的装饰都被去掉,刷上了白漆。可是两侧高耸的钟楼不会说谎。也没见清真寺特有的宣礼塔。

走上高台阶,进入寺门。里面空空荡荡,白墙、白柱、白顶,无任何装饰,只有隔得密密麻麻,细细小小花窗的彩色玻璃,打破老教堂里面单调的白色。难怪导游说,这里只是偶尔举行会议使用。一处墙角下摆放着两个木雕,抽象的,不知道啥意思。

本想叫门卫给我拍个照,他咕咕噜噜的说了一堆,算了,不照了,回去。沿着马路这边,走在公园的外围。

在一个街口有个破旧的喷水池。池子对着另一条大街的大花园。那里棕榈树成排,绿地茵茵的很美。花园连着花园,环境真好啊。草坪上有倒卧者,不知道是睡觉休息的的还是露宿者。

走回旅馆,先吃饭。饭后会房洗澡休息,准备好好的休息。好嘛,有30多个小时没躺会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