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醉美中国年 | 刘畅:应县木塔,一眼千年

2024-04-10 16:40:05

空间是造物逆旅,光阴是时间的过客,但世间总有事物能穿越时空,成为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灯塔。由汾酒和凤凰网联合推出的文化主题节目《醉美中国年》,与您一同探寻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标识,感悟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底色。本期节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营造学社博物馆馆长刘畅教授将与您一同寻访中国古建之美。率先来到的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山西,拜访被誉为中国木结构古建典范之作,现存最古老雄浑的纯木楼阁式建筑代表——应县木塔。

天柱地轴,峻极神工

“离县二十里已见塔,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这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看到应县木塔时的最初印象。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身67.31米,相当于是一座22层高的现代建筑,耸立天下脊背的要冲之地,如天柱地轴,峻极神工,堪称天下奇观。而木塔的建筑美学更是“浮图之丽,甲于宇内”,全塔由木构建卯榫咬合,通身斗拱形制超过50种,如万朵莲花装点全塔,堪称中国“斗拱博物馆”。应县木塔的盛名源自古籍,更得益近现代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学贯中西之士开启的,以现代方法对测绘、研究中国古建的热潮。1933年梁思成前往应县实地考察测绘木塔,林徽因以通讯之名将两人成往来书信,刊登在《大公报》上。应县木塔的雄伟和神奇,也就随着这些浪漫的“木塔情书”愈加声播海内外。

过往的历史和轶事,让应县木塔如同历史余晖中的剪影,为人们所熟知。但对木塔研究越深入,人们才发现木塔之奇才更叫人惊叹。


不见此塔,不知木构建筑的可能性达到了什么程度

“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 绝对的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 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能让梁思成让惊叹不已,应县木塔的工艺之绝自然非同小可。在建筑学分类上,应县木塔的建筑结构属筒体结构,以内外两圈立柱,形成如现代超高层建筑的套筒式样。内筒方正开阔用以建筑佛堂供奉佛像,“得房率”高。外筒则设礼佛回廊和交通楼梯,进光充足“采光性”强。在内外筒之间,是“悬栌骈凑,云薄万拱”的斗栱和梁架,既有美学追求,又以众多小构件分散了大结构的刚性力。而每个明层间,还有如现代大型体育馆、机场、仓储等大空间建筑中桁架结构暗层,以木构三角形构架,对塔身进行整体加固箍牢,让木塔能够以木制材料的结构强度,扛起7400多吨的自重。

历史上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地震、兵灾仍安然无恙。塔中木梁上至今留存的许多机枪弹孔,甚至炮弹残留,这些触目惊心的痕迹,诉说着千年尘埃,也留存下了千年前匠人们的良苦匠心。如果没有他们对工艺的执着,对材料的苛刻,就注定不会有千年不倒的传奇。而所有屹立千年不倒的,终归都有这样坚持在支撑。千年的木塔,正如这片土地上千年不衰山西汾酒,一颗高粱粒从田间进场到盛酒入市,要经历繁琐的工艺,是从口到心的品质传承,这是华丽的蜕变,更是不变的根基。所以汾酒和木塔一样,骨子里透着自信。就是这些坚持,让时间成为刻度,让空间成为舞台,而扎根在千年大幕背后的无名英雄,总是这些始终如一的匠心胸怀。


痴情一生,匠心一塔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所赞叹的这些木塔的匠人们,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匠心精神的传承却始终庇护着木塔。三代木工之家的应县木匠赵玉山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说学者护塔侧重抢救,那么赵玉山眼中的“护塔”就是传承。在世代应县木工心目中,这座塔从来就是属于神仙的奇迹。赵玉山却自幼立下宏愿,要完成这座古今传奇之塔的复原工作,将传说中的神仙技,复现成为可以代代相传的工匠技艺。发宏大愿,立非常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赵玉山就专注于木塔建造工艺的研究和实践,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心,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自己的“造塔”梦。


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说过“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建筑之于中国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标识和精神的脉络。而建筑能够标识文明,脉络精神的力量源泉,正来自中国文明的底层价值。它是千年前精益求精的造塔匠人,是战火中致力古建保护留存营造社同仁,也是当代执拗的传承着宝贵传统技艺的“赵玉山们”。当今,我们能够看到积攒古人智慧的古建之美,得益于的也是这不断代的坚持和传承,守护与创新。中国酿造也同样如此,而这种坚持和美好,也正构成了今日中国文明的底色,岁月悠悠,汾酒清澈,便是最好证明。《醉美中国年》更多醉美的中国文化故事,还将伴着醉美酒香和浓浓年味,为您继续讲述,欢迎您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