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真实游记,看70岁退休老人玩转广西北海!一座来了就爱上的城市!

2024-04-08 16:40:48

11月27日下午我们乘船从涠洲岛回到北海市,导游带我们去游览了金海湾红树林景区。这个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是我国极富滨海湿地风情和渔家文化内涵的黄金景点。

金海湾红树林景区位于北海市区东南方约15公里处,与素有“天下第一滩”之称的国家4A级景区北海银滩一脉相连。


在这里我要多说一句:明明景区里的道路宽敞、平坦,为了赚游客的钱,同样需要乘景区观光车前往,旅游大巴车不能进入。现在全国旅游景点的这个赚钱风气应该刹车了!


乘车沿途就看到了海边一望无际的红树林,这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之称,幽秘神奇、倚海而生,随潮涨而隐、潮退而现,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红树林整个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红树林观光带、金滩和主园区三部份构成。区内拥有一片2000多亩的海上“森林卫士”红树林,有百种鸟类、昆虫、贝类、鱼、虾、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栖息,是我国罕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红树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红树种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树上发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将胎根暴长成茎,上端生出两片叶子,变成一棵幼树。


幼树一旦长成,便自行从母树上脱落。由于茎和根较重,幼树便垂直下坠,幼根很好地插入海滩泥中,继续独立地生长,一至二年后便可长成一株小灌木。


我们沿着景区栈道欣赏两边的红树林,听导游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与特点。红树林本身并不是红色植物,只是红树林中的树皮富含单宁酸,可以提取红色染料,所以叫红树林。如果将树皮割开,与空气接触氧化后会呈现红色。所以被称为红树植物。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此外,红树林还有个奇特的功能,它的根、叶可以滤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长于热带地区沿海滩泥和海水中的绿色灌木。


从种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红树的这一系列创造生命的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比。适应海水,胎生幼树,红树的这两种特性是植物中少有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科学家和民众的高度重视。


景区内的红树林属于沙地红树林,约2000多亩。金海湾沙地平坦、阳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适宜红树林的生长。红树林也是陆地与海洋间特有的景观。

在这里可欣赏群鹜飞天,渔民赶海,红日金滩的诗情画意,诗人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名句在这里得到验证。


我们亲切称之为“海上森林”的红树林还是鸟类的天堂,景区的红树林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海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白鹭鸟,群群白鹭在林间觅食玩耍,怡然自得,偶尔被渔人惊起,百鸟飞翔的景象,蔚为壮观。


大海每天潮涨潮落,红树林也周期性的浸泡在海水之中,潮汐的涨落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红树林也据此来调整自己的生命节律。


因为红树林具有一种很奇特的功能:逆浓度梯度吸收。这种独特的功能,使红树林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赤潮的发生,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同时,成熟的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还能够形成一道防风消浪、保护海堤的天然屏障。此外,红树林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的转换,为鱼、虾、贝类和螃蟹等浅海湿地生物提供养分丰富的食材。


退潮时宽广的沙滩上留下无数的贝类、螃蟹、沙虫、泥丁,当地的渔民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门拿着工具去赶海。他们的工具分为两种锄头和铲子,男的力气大用锄头,女的力气小用铲子。


看到沙滩上有小洞,洞口里有水并有小气泡,那就说明洞里有东西,这时要求动作非常快把小洞挖开,迅速掏出里边的东西,有时是沙虫,有时是贝类,总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是在傍晚时分到红树林景区的,正好看到渔民赶海归来,这就是海边的疍家人。他们喜欢戴"疍家帽"。"疍家帽"用竹篾竹叶做成,直径约40厘米,帽沿下垂约5厘米,帽顶呈六角形。"疍家帽"做工精细,编织讲究,外涂光油漆,坚实亮丽。


看她们挑着的担子,一头是赶海工具,一头就是今天的收获,应该是满载而归了。


这些赶海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外村人是不能随便过来赶海的。因为海产品的资源有限,需要保护。在这里赶海是当地人谋生的手段,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这片海域。


在红树林观光区东北部有一个疍家民俗园,这里是疍家民俗文化园景区。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疍家人的居家、生活、劳作工具、捕鱼器具、展馆、表演等项目。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渔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疍家人属于汉族,有着汉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也有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疍家人由于没有田地,以水为生,形成了一些有别于陆上社会的习俗。


这个《赶海》沙虫妹的雕塑就是形象地表现了当地人去赶海的情景。


这是在红树林海滩里的一组雕塑,表现了疍家人赶海时的情景。


《渔箔》作品表现的是疍家人下渔箔捉鱼的场景,他们多数情况下都是夜幕下去劳作。为了便于寻找鱼类,除了带渔具还要带渔灯。


《欢乐童年》作品表现的是疍家母女的生产、生活的情景。母亲背着渔笼下海捕鱼,女儿背着小鱼篓跟在母亲后面。我也过去凑个热闹,看看疍家妈妈捕捉到多少鱼啦!


在疍家缘这里拍个照,我们了解到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是与疍家人有缘呢!


作品表现的是在休渔期渔家女织补渔网的劳动场景,老伴过去和她们友好地拉拉手。


游览完疍家风俗园后,我们在这里等候景区的观光车,准备回酒店。


这是我们广西游的地导阿慧,在机场我邀请她拍照,她欣然同意了。在广西这几天阿慧很辛苦,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广西的风土人情,让我受益匪浅。我写在广西游文章里的有些知识,就是听阿慧介绍得知的。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到广西南宁的第二天,乘大巴车去北海的高速公路上,我家老伴突然发现手机落在南宁酒店房间里了。当时老伴心情有点焦急,阿慧见状马上与南宁酒店联系。对方找到手机,拍照过来确认后,阿慧安慰我家老伴别着急,并且垫付了邮资,马上联系南宁酒店将手机快递到北海的住宿酒店。到北海酒店我家老伴高兴地拿到手机,在这里我们非常感谢阿慧对游客的热心服务,她能处处为游客着想,是我们的贴心人。



小知识介绍:

从元朝到清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疍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规定"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官府也不把流动渔民入册,是没户籍的。

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疍家,这一称谓过去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南海一带,靠捕鱼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疍民才陆续上岸定居。他们不是独立民族(多为汉人),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由他们创造的"水上婚嫁"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介绍一个广西小吃:籺

照片是我在涠洲岛上吃的早餐,其中那个用树叶包裹的点心就是“籺”,打开以后就是一个糯米做的小甜饼。导游给我们介绍这是当地特有的小吃,我品尝的是桂花馅的,老伴品尝的是椰蓉馅的,都挺好吃的。

籺,普通话读音为“hé”,是一种传统特色食品,也是古时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做籺要用新鲜籺叶,籺的馅料有用肉类、蔬菜等制成的咸味,有用芝麻、花生等制成的甜味,还有用陈皮、酱油等制成的调料味。以上的配料,每家每户根据自身的口味,而进行不同的配搭。

做籺、吃籺是粤人过节最古老、最传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而且不同的节气会做不同的籺,冬至、春节、二月二、端阳、婚嫁等等多种场合都会做籺。至今人们仍保持吃籺贺岁的习俗。



至此,我的广西游记就全部结束了,最后感谢大家随我的文章一起游广西,分享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