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异国风情哈尔滨,建筑界的“时髦精”

2022-07-16 16:40:02



哈尔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随着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的建设,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作者以哈尔滨常见的拜占庭式、折中主义、新艺术风格、俄罗斯传统风格建筑为线索,带领我们徜徉于城市街头。






1903年,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通车后,交通枢纽造就了各方来客的聚集中心。汹涌而来的俄侨也带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故都莫斯科的面貌为蓝本,中东铁路管理局对哈尔滨进行了规划,首要任务就是建造教堂。



在全市的最高点喇嘛台广场即如今的红博广场处,圣·尼古拉大教堂首先落成,是俄罗斯境外同类建筑中最重要和最古老的大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 拜占庭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是在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

教堂的主体部分酷似一座东西走向的帐篷,其上方竖起一座不等边六角形尖楼。只可惜这座教堂后来在动乱中被毁,如今被一栋玻璃穹顶的建筑替代。



以教堂为中心规划,整个城市四方铺展开,正是莫斯科的规划模式,哈尔滨的“东方莫斯科”之名,从一开始就有意为之。大量的俄罗斯移民将自身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带入了哈尔滨,所以在这座城市中有非常多值得一看的教堂。

不过要说哈尔滨最有名的教堂还是声名远扬的圣·索菲亚教堂,教堂建于1907年,其原型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原始结构为木质,后来在木质教堂外增加了砖砌的墙体。





1923年~1932年,这座教堂重修增建,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教堂。教堂正门上方的钟楼形式借鉴了俄罗斯传统建筑,两侧为后门尖塔。教堂屋顶以洋葱头为主要造型,金色的十字架、墨绿色屋瓦(铁皮刷漆而成)与红砖墙面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气氛。



外墙面的装饰由红砖砌就,既充满细节又具有整体性。如今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已经成了哈尔滨市的标志之一。

同样具有拜占庭建筑风格的还有1907年建造的圣·伊维尔教堂,位于道里区工厂胡同。钟楼上有着独具特色的花瓣形拱券,上有标志性的洋葱头穹顶,正殿上正中为一个大的洋葱头穹顶、四周分布着小的洋葱头穹顶,高低错落,丰富和谐,是拜占庭风格的完美体现。



后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教堂一度成为服装厂的车间,洋葱头被拔除,主入口加装了室外楼梯,建筑本体残破不堪,沦为仓库。在教堂西北20米处,教堂的附属孤儿院亚斯利孤儿院有幸留存,墙壁上倒心形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十分珍贵。好在2018年,教堂随着火车站前广场改造得以复建,百年之后重新与世人见面。



俄侨在哈尔滨建造了大量的东正教堂,在体量和规模上都远大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可见教会在俄国侨民生活中的地位。据老一辈人回忆,早年间教堂的钟声悠远回荡,路上的外国人驻足祈祷,构成了城市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20世纪初,西方流行着 折中主义建筑,涌入哈尔滨的俄国建筑师大多受此影响。建筑师们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地将各种建筑形式组合,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当时生活在哈尔滨的富有商人们把自己工厂或居住的庭院打造成巴洛克风格,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进行了改造。在那些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中,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这种风格后来被日本学者西泽泰彦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称,也可以看作一种折中主义的建筑:巴洛克风格和中国本土建筑方式的结合。



在曾经的哈尔滨,城市被铁路划分成了两个区域,东区是道里,西区则是道外。现在的老道外地区依然保留有我国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老鼎丰、靖宇典当行、亨得利眼镜店、玛克威商厦……曾经的这些“中华巴洛克”建筑门前车马如织,人头攒动。

1911年落成的中东铁路俱乐部,由俄罗斯建造师康·德·捷尼索夫对比着莫斯科大剧院而造,是又一座折中主义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整栋建筑精美典雅,富丽堂皇。正立面中间四根爱奥尼亚壁柱仅为装饰,有意思的是这栋建筑的主入口并不在此,而是设在左侧。





由马岩松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成为哈尔滨新的文化地标

这座建筑也让文化之风吹进了哈尔滨,如今,哈尔滨的音乐气氛依旧浓厚。2015年落成的哈尔滨大剧院,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奖项,是现代中国建筑中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作品。而为其播下音乐之种的中东铁路俱乐部则在2016年改为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以不同的身份延续着传奇。





哈尔滨老火车站体现了欧洲新艺术运动思潮,几乎与法国同步出现

同时,彼时的俄国建筑师非常痴迷法国的艺术形式,因此当时法国最为时髦的 新艺术风格经俄国建筑师之手在哈尔滨的街巷上流行,又将哈尔滨变成了“东方小巴黎”。

新艺术风格摒弃复古格式,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建筑师喜用流线形曲线,以花卉茎干、波浪、火焰或飘动的头发丝等为图案题材。



如今在中央大街漫步,还能与马迭尔宾馆二层阳台上放声的歌唱家偶遇

着名的马迭尔宾馆,具有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入口上方是出挑的阳台,而阳台和窗户的设计每层有所不同,灵动而有新意。随处可见铸铁花艺装饰,女儿墙上柔软灵活的自由曲线,即使在哈尔滨如此多样化的建筑中也能称作是独树一帜。



马迭尔宾馆的餐厅

马迭尔宾馆所处的中央大街也是哈尔滨当地的地标,这条大街采用的是俄罗斯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的设计,使用形状像俄罗斯面包的阿城山花岗岩铺就路面,改善了当初的泥泞,形成了留存今日的独特面貌。





中央大街上的松浦洋行

这条大道浓缩了近300年的建筑艺术,除了新艺术风格的马迭尔宾馆,还包含了文艺复兴风格的犹太国民银行,巴洛克风格的松浦洋行等等,仅一条街就能遍览世界的建筑风格。





太阳岛俄罗斯风情园内的木屋

在急速发展的过程中, 罗斯建筑师将独特的木结构传统建筑带入哈尔滨,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连位于太阳岛上为邻近铁路职工修建的民宅,如今都成为景区“俄罗斯风情园”的亮点所在。

俄罗斯的设计风格也不仅仅是在建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内部的设计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哈尔滨这座城市,如拼花地板、木制墙裙等形式,一直在哈尔滨的室内设计中沿用至今。



在这偏远的苦寒之地,人们捕鱼、狩猎。与天气和猎物的斗争,塑造了人们豪放的性格,也使得哈尔滨的人文环境更宽松自由。电影、马戏、舞蹈、话剧、时装,这些在中国内陆兴起较晚的休闲娱乐,早早便使哈尔滨的社会生活多姿多彩起来。城市的品格、风习、文化因此丰富而开放。

寄居此地的侨民,带着满腹才华前来,将抱负倾注在哈尔滨这。参与建造了这些优美建筑的设计师、工程师、贵族、商人,他们怀着对家乡的忧思投入在这片土地上,在此处留下一处美景、一方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