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第二十条》《热辣滚烫》口碑对比,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24-02-22 17:20:16

舆论喧嚣褪去,电影归于电影。

春节档冠军这个瞩目的名头,没保得了开工后《热辣滚烫》在院线市场的“荣华富贵”,日冠易主,预测票房也从原来的40亿缩水到现在的35亿,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昭然若揭。

口碑发酵,《第二十条》颓势消弭,胜势渐显。

弯道超车“名作之壁”《熊出没》,春节档票房稳如磐石的《飞驰人生2》也被它甩在后头。

《热辣滚烫》招架不住《第二十条》的锋芒,票房榜上退位让贤。



登顶单日票房冠军,预测票房节节攀升。

《第二十条》这把逆风局打的疲惫,亦打得漂亮,从垫底到拔尖的翻盘,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



局势变天,再看口碑,有了差距,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先来看看《第二十条》,扎堆的好评,夸到不重样,《满江红》之后,弥漫在网络上“看到张艺谋这三个字绕道走”的愁雾,终被打散。

“老谋子的又一精品。”

“真情中透露着世俗,世俗中透露着正义,诙谐和正义并存流露真性情。”

“正义是什么?法律为谁而设?这部电影给这两个问题交了一份相当完美的答卷。”

喜剧里嵌苦难,两种极致的风格,被张艺谋捏碎揉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笑完了哭、哭完了笑的观影奇观。

很多电影喜头悲尾,开始乐开怀,结尾猛煽情,笑点和泪点在故事的设置上泾渭分明。

《第二十条》混在一起,前一秒让你笑,后一秒就能让你哭,结尾还能让你在模糊的泪眼里挤出笑意,这种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掌控着观众的注意力。

多达两小时的观影,眨眼一瞬。



比如韩明和李茂娟在车潮汹涌的公路上围追堵截要上访的张贵生。

两人合声呼喊、声嘶力竭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



忽然,炸耳的碰撞声让已经涌到嗓子眼的笑声又憋了回去,张贵生的生命戛然而止,再闻不见其人,只剩被撞瘪的头盔,染着血。

这种眼球与情感上的双重冲击,压的人喘不过气。



再比如张主任与李茂娟在饭桌上的针尖对麦芒。

话赶话揭人短,喜剧效果拉满,然,幽默之余剑拔弩张的谈判氛围又让人窒息,矛盾似乎无解,此时皆为护犊子的父母,站在哪方的角度看都没错,那谁有错?

有人说,大篇幅的吵架戏是败笔,没营养没意义莫名其妙。

在小学弟看来,非败笔实为精华。



鸡毛蒜皮、拌嘴吵架让观众找不到喘息的余暇。

也在你说罢我登场间让故事接了地气,可触的生活质感,像面镜子,照见大银幕前的你我他:这不就是我家吗,有点汗流浃背了。



整部电影半馒头半洋葱。

琐碎家常,看似平淡却越嚼越香,尖锐案子,越往里剥越辛辣刺目,普通老百姓经历过的现实痛点,被张艺谋狠狠戳破,就着馒头吞洋葱,泪流满面、感同身受。

吕玲玲的「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韩明的「一次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一次司法不公污染的是整个水源」。

这些陈词的振聋发聩,并非空喊口号式的正义,而是把现实毫无保留的扒开给你看,不是说教,是纪实。

张贵生的冤是过去的悲剧,儿子见义勇为反被泼脏水是韩明现在的感同身受。

郝秀萍一家在绝望边缘摇摇欲坠是将来公平正义该何去何从?



观影时复杂的情绪憋屈了两小时,在最后结尾全然释放。

被世人世事模糊的对与错,随着韩明的呼号拉起一道明亮又坚定的红线。



有道是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张艺谋用一部电影,借一个热闹的档期,道一场酐畅淋漓的深度表达,无需八百遍,只需一遍,深刻入里,说透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有感动,有深思,有愤怒,有觉悟,意义非凡。

再来说说《热辣滚烫》,铺天盖地的营销无孔不入,一茬狠过一茬。

电影没上映前捂着不揭锅,坚决不露面,电影上映后,官媒采访、彩蛋花絮、剧情解析通通安排上,浴火重生的励志属实迷人眼,春节亲朋好友聚餐又多了个话题:贾玲减肥。

春节档接近尾声,以为宣发被掏空了,没想到贾玲的大招憋在最后。

烫成大波浪,穿上晚礼服,胖玲和瘦玲隔空对唱的镜头,看得人热泪盈眶,真是一盘精密布局的大棋。



这样看,正如网友们所说,贾玲是个顶尖的项目负责人,那是不是个好导演?

营销这股风刮过,细品电影,与井喷的票房背道而驰的口碑,给出了答案。



“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

“减肥是励志的,电影是难看的,营销是成功的,新年是难过的。”

“前半段看着容易出戏,后半段全靠bmg和运镜遮掩不足,结尾看着还行,但减肥卖点噱头过大,把好的坏的都掩盖了。”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平淡”。

前半段各种抖包袱的情节,够好笑,但稀释了生活捶打在乐莹身上的痛,宅家多年再踏入社会,社交的难,工作的难,赚钱的难,生活的难,被一笔带过。

后半段满屏张扬的“热血”,纯靠减肥100斤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及BGM的造势烘托。

故事的铺垫是虚的,是匮乏的,观众被调动起来的情绪,是瞬间的上头,而非回荡在心底长久的震撼。

若非彩蛋花絮的弥补,观众亦无法体会电影里乐莹瘦身100斤的艰难。

贾玲在电影外的过度曝光,也会影响观影体验,那种反差带来的惊喜,被严重消解。



说来也巧,《第二十条》和《热辣滚烫》里都有“高楼纵身一跃”的镜头。

放在一起看,导演功底一目了然。



张艺谋拍出的“跳楼戏”,没有慢镜头,没有特写镜头,就那一瞬,人落车瘪,坠声惊耳,真实且有压迫感,把生命的转瞬即逝拍出来的。

镜头戛然而止,但扑面而来的摇撼,让人久久回不过神。

贾玲拍出来的“跳楼戏”,是反复72遍后的最终呈现。



拍得含糊其辞,激起大范围讨论,乐莹坠楼却安然无恙,有人说是厚厚的脂肪保护了她,有人辩心死的象征罢了。



急风破窗,骤雨淋面,裹着单薄衣缕的胖女人卧在窗口。

苦痛涌来,义无反顾跳了下去,坠落的过程剪辑过,噼里啪啦一顿响,四仰八叉躺在废墟里的乐莹闯入镜头。



这里的“痛彻心扉”,同样因为贾玲的处理有所削弱。

如果像张艺谋那样直白不美化,原汁原味的保留,这种跌入谷底欲蜕变的情绪,或许会更饱满。



贾玲的演技,也是电影里的一大缺憾,有形而无魂,是无比薄弱的。

大码衣服都遮不住的肥肉,自带丑陋,和那种只有长期呆在黑暗里才滋生的腐朽味,让乐莹前期的“丧”有了形。

为塑魂,贾玲压低声音,台词都听不清,又控制表情尽量冷漠,然而这种演出来的愚笨、唯诺、无生色,不见丧感,尽显刻意。

这种演法贯穿始终,让后期的觉醒都有点站不住脚。



懂市场,赢在当下,懂艺术,赢在将来,有的电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露了怯,有的电影会酿出阵阵余香。

舆论不闹腾了,真正的好才能看得见,且瞧着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