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恩将仇报”的龚琳娜,给众人上了一课,让王菲沉默不再替人发声

2024-02-18 17:20:19

前言

当年,龚琳娜一无所有,却得到了王菲的大力支持,使她得以东山再起。然而,谁能想到,在王菲自身事业岌岌可危的时候,却遭到了曾经支持过她的龚琳娜的唾弃和嘲讽。外人难以揣测王菲多年来心结是否已经消解。
与生俱来的演唱天赋

龚琳娜在5岁时登台演唱了《有首歌儿就是我》,她展现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在10岁时,她积极参加了全国“民族杯”小歌手邀请赛,并荣获了一等奖。随后的12岁,她成为了“贵阳苗苗艺术团”的一员,参与了全国巡演。此后,她还被选中代表中国前往法国,在“中国儿童中心少年团”的演出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龚琳娜在音乐领域屡获成就,这让她深深地热爱音乐,对她而言,音乐就像亲人和朋友一样。1995年,龚琳娜成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邹文琴的门下学生,离她的音乐梦想更近了一步。在音乐圈里,她发现大多数同学家庭富裕。无论这些同学在学校表现如何,他们毕业后都可以凭家庭关系获得令许多人羡慕的工作。

而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实现她的梦想。在2009年,龚琳娜凭借一首没有歌词的中国新民乐《忐忑》赢得了欧洲“聆听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大奖。她在同年10月回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的音乐会上演唱了这首富有灵感的作品。这首曲调巧妙地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歌词的灵感来自她儿子小时候的咿呀学语时刻。

这首歌很快在网上传播,点击量超过了10万次。国内纷至沓来的演唱邀请和采访使得龚琳娜备受关注,老锣为儿子联系北京的学校,准备随时与妻子回中国。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龚琳娜为了与老锣共度幸福生活,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一同前往德国。尽管他们的爱情生活甜蜜,但老锣深知妻子真正能够展现才华的地方仍然是她的故乡。
雪中送炭和恩将仇报

在面对《忐忑》这首歌时,各种评价纷至沓来,有人对龚琳娜的表现赞不绝口,但也有一些人对其进行了负面评价。有人认为龚琳娜只是在“大喊大叫”,还有人觉得她毫无音乐素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王菲大力支持了龚琳娜的《忐忑》,还主动进行了这首成名曲的“翻唱”。

需要注意的是,这可是王菲,被誉为天后的音乐人。因此,随着天后的翻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龚琳娜的这首歌。一开始,龚琳娜的这首歌发布时,确实有很多批评意见。尽管这被认为是一首“神作”。但是,对于一个歌手来说,如果她孤芳自赏,她的音乐就难以被大众看到和接受。

那么,如果自己的音乐被大众忽视,又怎么能让它走向世界呢?因此,王菲的行为可以说是对龚琳娜的“雪中送炭”。最近的一场演唱会上,龚琳娜公开对王菲的音乐表现提出了批评,让人不得不好奇俩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在演唱会上,龚琳娜对王菲的音乐表现提出了批评,她认为王菲在演唱时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音乐变得平淡无味。这番言论立即引起了观众和媒体的关注,成为热门话题。龚琳娜的批评并不仅限于音乐表现。
如今现状让人可惜

在娱乐圈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龚琳娜展现了她的坚持和独立见解。她敢于直言不讳,对多种娱乐圈现象提出批评,早在王菲之前就公开表达过对不尊重艺术和专业精神的行为的不满。尽管龚琳娜的批评针对的并非王菲个人,而是对整个娱乐圈现象的反思。她在后来的节目中为自己的言论进行辩解,强调这些批评源于对王菲的深厚感情和期望,而非无端指责。

值得注意的是,提及何洁时,龚琳娜明确表示并无恶意,只是用来进行对比,指出何洁的唱功相较过去有所减退,以此突显她对王菲的期望是基于王菲曾经的辉煌。在面对这样的争议时,王菲选择了沉默,没有对龚琳娜的批评做出任何回应。或许在她看来,龚琳娜的言论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出自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同行的期望。

其实在歌坛的巅峰,王菲已站稳脚跟,她的成就无需任何人“关切”。她或许存在一些不足,但千千万万的忠实歌迷都有资格包容和原谅她的不完美。然而,当王菲最需要支持和安慰时,龚琳娜却选择了一种尖锐伤人的方式来“表达关切”,几乎是在她最脆弱的时刻刺痛她的心。这种残忍的行为让人不禁怀疑,龚琳娜口中所谓的“关切”是否真的出于善意。

其实,仔细品读龚琳娜的言论,我们不能确定她是否有意攻击王菲。毕竟,她一直都是直爽的性格,曾经公开批评过其他明星。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她内心可能隐藏着一些嫉妒和怨恨,毕竟,与自己的导师形象完全颠倒,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释怀的。
结语

总的来说在这个故事中,龚琳娜的行为被形容为“恩将仇报”,暗示她在过去受到过恩惠,却选择以背叛的方式回报。这种行为引起了众人的愤怒和疑惑,同时也让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王菲在事件中选择沉默,不再替人发声,可能是对龚琳娜行为的回应。这种选择表明了她对复杂局势的理解,并展示了在面对背叛时的一种沉稳和理智。或许,这也是对人际关系中一些不可预测变化的一种回应方式,通过沉默来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让人们思考在人际关系中如何看待和处理恩惠以及面对变化时的态度。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真实、理智,并时刻准备好应对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通过这一事件,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种种考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