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如果龙年春晚像以前那样排,我断言:观众,将重回电视机前

2024-01-27 17:20:10

龙年春晚,还没开播就招致了诸多吐槽声。

先是晚会主题公布的时候,因为“龘”字过于生僻,被网友吐槽教育意味太浓,写个会标都要普及一下汉字文化。

之后彩排阵容曝光,一众流量明星和“春晚老脸”的露面,又被网友群嘲: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全来了。

从网友们的反应来看,龙年春晚显然有“未播先扑”的趋势。

01、6个畸形现象,导致春晚陷入“年年举办,年年被吐槽”的怪圈

光是看“预告”,就做出龙年春晚不好看的推断,是因为网友们在“无脑黑”吗?答案是否定的。

早在之前,春晚就已经陷入了“年年举办,年年被吐槽”的怪圈当中。

而这种状况之所以会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春晚这场国人心目中的“年度盛宴”,已然存在太多的畸形现象。

首先来说,第一个畸形现象,也是最能招致观众反感的现象:“烂梗”太多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春晚中的语言类节目。

相声《我要变变变》中的冻成“孙子”,“椅”高人胆大,胆大望“维”,玩的都是网友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包袱和文字游戏。

在首登春晚的脱口秀节目《给我一分钟》里面,善于创梗和玩梗的徐志胜,也成了网络热梗的搬运机。

按照这种依靠网络热梗拼凑节目的创作风格,有网友已经预测出了,今年将在春晚中出现的年度“烂梗”。

比如:“我听过大米小米,哈基米是什么米?”、“尊嘟假嘟”、“什么i人,什么e人,我们是相亲相i的e家人!”

而已经登上了多家卫视跨年晚会的“科目三”,是否会现身春晚舞台,也早就被网友们当做笑谈。

第二个畸形现象:强煽情。

如果说以前的春晚,主打的是欢乐是让人笑,那么近些年的春晚,主打的则是煽情、是让人哭。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些煽情,还不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是强行加戏后的刻意烘托。

周深的《花开忘忧》已经够治愈了,但舞台上偏偏要安排一对老人在那尬演,演到最后还要哭着笑着拥抱着。

黄绮珊的《是妈妈是女儿》原本就有极强的感染力,但还没开始表演,主持人就开始强行制造泪点。

开场以后,歌手表演中的催泪成分也远大于歌唱本身。

不过,这些都不是春晚上最尬的煽情手段。

遥想12年前,观众就在《好久没回家》中,见识过更让人惊讶的催泪戏码。

陈坤在中间唱的好好的,两边的伴舞突然就给跪下了,哭着说:爸妈,今年我回家过年。

如此操作,真的被肉麻到了,也让人尴尬到了极点。

第三个畸形现象:硬搞笑。

春晚不好笑,早就成了观众的共识,特别是在去年的一些节目中,春晚不搞笑还要硬搞笑的风气,更是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率先登场的相声《我要变变变》,通篇都是生硬的自嘲和谐音梗,表演者自己都知道不好笑,还要强行追求“笑果”。

仿佛岳云鹏变个烧鸡,张若昀啃个鸡腿,就真的能让人笑出声一样。

而后登场的《初见照相馆》,也缺乏真正的幽默感和创意。

于震和孙茜这对夫妻,从莫名其妙地吵架,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和好,前因后果毫无逻辑可言,观众也是看得一脸懵。

至于节目的笑点,也精准对应了尬点,咱也不知道,有哪对正常的夫妻去拍结婚登记照,会站成这样?

但这并不影响演员们的自娱自乐,从头玩到尾的文字游戏,还有那些浮夸刻意的拍照姿势,竟然把他们自己给逗乐了。

反观台下的观众呢?

除了明星们会礼貌地笑上一笑,其他人的表情,完全可以用“笑点做了全麻”来形容。

第四个畸形现象:流量明星扎堆儿。

春晚的名额有限,流量明星一多,自然会抢占了老艺术家的资源,而部分流量明星的实力自然不能和前辈们同日而语。

如此一来,势必会造成表演效果不佳、节目质量不高的后果。

第五个畸形现象:“说教味儿”太重。

春晚创办的初衷是与民同乐,是为国民提供一种新的娱乐形式。

但近些年的春晚,早就成了一节思想教育课,不管是歌手的唱词、演员的台词,还是主持人的串词,全都弥漫着浓重的教育意味。

第六个畸形现象:缺乏“烟火气儿”。

如今的春晚,“钱味儿”十足,我们能看到满屏的广告和商业元素,甚至还能在小品中,看到开着敞篷车的网约车司机。

却鲜少能窥见,反映普通人生活现实的“烟火气儿”。

02、观众为什么对以前的春晚念念不忘?

这样的春晚自然是不讨喜的。

因此,今年春晚的相关消息刚一曝光,就有网友笑称:还不如把以前的春晚拿出来重播,效果绝对比新排的要好。

可见,观众对于以前的春晚,还是念念不忘的。

以前的春晚,堪称“造梗机器”。

即便是在大众记忆普遍只有3秒钟的现在,大家依然牢记当年春晚中的热梗。

比如,赵本山的“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

赵丽蓉的“宫廷玉液酒,180一杯”,

《巧立名目》中,那句讽刺意味爆棚的:“领导,冒号。

还有宋丹丹穿的“马甲”,蔡明自封的“追星族”。

它们在当今的话语体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分别代表着“ID名称”和“追星人群的称呼”。

以前的春晚,好笑。

总导演黄一鹤力排众议,让陈佩斯的《吃面条》登上春晚,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观众乐呵乐呵。

杨洁导演在被告知《齐天乐》太俗的情况下,依然保留了节目中八戒讨好娘子、吐槽老丈人的设定,为的就是逗笑观众。

“卖拐三部曲”中的赵本山,也是不惜让自己背上了“大忽悠”的骂名,才连续多年让观众捧腹大笑。

以前的春晚批判性强,却很少说教。

《巧立名目》讲了一个领导用公款吃喝的故事,《电梯奇遇》讽刺了相关单位人员只会喊口号、糊弄工作的不良现象。

他们重在以搞笑的形式讽刺现实,并没有在结尾处,强行加上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

反观去年春晚中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坑》,借由职位更高的领导对“躺平式干部”的惩罚,直接把一个幽默小品,给包装成了一个教育意味浓厚的作品。

以前的春晚,演员很专业。

《评书贯口》中,刘兰芳口若悬河地说台词,观众不看字幕,也能听清楚她吐出来的每一个字。

《急诊》中,游本昌可以驾轻就熟地,演出一个南方人所具备的神情举止。

赵丽蓉能把一个失误的跌倒动作,化为舞台上的名场面;赵本山也会因为说错了一句无伤大雅的台词,而直接在后台上流泪。

而那些没有任何花样,单凭唱腔就能让歌曲传唱至今的歌手们,同样让观众难以忘怀。

反观当下不少充斥着春晚舞台的流量明星,有几个人能在专业能力上,媲美这些前辈呢?

以前的春晚,有浓浓的“烟火气儿”。

马季会穿着从工人那里借来的厂服登台,陈佩斯会跑到河南的乡村调研,春晚的后台会接听观众的来电,还会去街上买一些笔记本,作为抽奖的礼品送给观众。

那时候的创作者们,主打的一个创作原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观众看春晚,就像是在看自己的生活,满是亲切和共鸣。

只可惜,这些让人怀念的“烟火气儿”,早就在动不动就“包饺砸”的大团圆结局中,没了踪迹。

03、如果龙年“春晚”像以前那样排,我断言:春晚将重新成为“年度盛宴”,观众将在年三十重新回到电视机前

以前的春晚,舞台狭小,布置简单,演员也朴实无华,但它的节目是有感染力的。它能让观众放松,能让观众欢乐,它是有灵魂的。

现在的春晚,舞台大了也多了,布置复杂了也华丽了,演员们也浓妆艳抹、璀璨夺目了,但它的节目却是空洞乏味的。

观众们看春晚的时候,少的是放松和欢乐,多的是紧绷和尴尬。

如果造成这种局面的6个畸形现象不改,我断言,不止2024年,以后的春晚,也将持续散发“焦虑”。

希望春晚的创作人员,让春晚这个全国性的联欢晚会,重回“联欢”的本质。

就像曾经三次执导过春晚的哈文导演说的那样:多一些真亲小,少一些假大空,纯粹地让全国人民在年三十晚上,乐乐呵呵地放松一下。

唯有如此,历时41年的春晚,才能重新成为我们年夜饭中的一味“精神大餐”,观众才会在年三十重新回到电视机前。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