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我本是高山》票房井喷,打了多少资方的脸,海清又赌对了

2023-11-25 17:20:15

电影还未上映,却被网友们追着骂,网络上闹得天翻地覆,抵制的声音愈发强烈,许多早早预定好票的观众,纷纷以“退票”为荣……

这样的事,听着很荒谬,但,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自张桂梅真实事迹的电影《我本是高山》。



大部分关于电影的争议,就像一阵风,刮过之后便无人再提,比如《封神第一部》九尾狐变“九奶狐”,再比如陈凯歌的《志愿军》,“小丑”海报一出,民愤四起。

闹得再凶,电影一上,归于平静。

然而,关于《我本是高山》这场吵得人仰马翻的舆论风暴,从9月份开始“酝酿”,点映期间已然“成形”,相关讨论度居高不下,颇有“大厦将倾”的势头。

舆论场上“杀疯”的网友们,群起而攻之。

央视“六公主”的仗义执言,没起到“灭火”的作用,反而“火上浇油”。



理性呼吁“坐等网络实名制”的吴越,也被“挑事”的网友各种泼脏水。

最不应该被质疑的视后光环,同样因为网友的一句“白玉兰挺水的”而变得黯淡无光。



面对蜂拥而至的恶评,吴越百口莫辩。

这样熟悉的景象,与六年前《我的前半生》热播的那个夏天如出一辙,她领教过,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免于其害。

水缸里不加水,自然会被太阳晒干,火堆里不添柴,自然火烬灰冷,于是就有人说了,吵任她们吵,闹任她们闹,不理便是,自有风平浪静之时。

但,这股浪潮,想必会随着《我本是高山》的正式上映而再掀波澜。

没钱的山里女孩们逃课去网吧,被丈夫抛弃的女人酗酒打孩子,频频穿插的爱情线“模糊”张校长的信仰。

类似情节不是网友们的道听途说,而是电影里本来就有的。



如果带着“挑刺”的有色眼镜去看这部电影,容易被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片段,比比皆是。

毕竟新闻里的张桂梅校长就摆在那,观众自然会拿着放大镜去看,容不得半点掺假。

本以为因舆论引发的“退票风波”,会让《我本是高山》开局遇冷,没成想首日票房呈现井喷的态势,6个小时狂揽1205万票房,累计票房达到了2790万。



上映首日,“全国票房排名第一”的宝座,《我本是高山》仅差一步之遥,仅次于张译的《刀尖》,但,它的累计票房,是新片里当之无愧的第一。

它的翻盘,打了多少资方的脸,海清又赌对了。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看?

小学弟认为,完全值得,前提是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

看完会因为张校长的大爱而感动,会因为女孩们走出大山而激动,会跟着海清回顾张校长走过的路,会更加了解张校长忍受过的一切苦难与坚守。

当初电影里张校长的形象一出来,网友们就被海清狠狠惊艳到了。

发型、肤色,乃至眉眼,几乎做到了100%的复制黏贴,就连脸部肌肉的走向,都惊人的相似。



或许有人问了,形似不应该都是化妆师的功劳吗?

事实上,化妆很少,全靠在毒辣的太阳底下暴晒。



不怕晒黑,不怕晒得长皱纹,放得下身段,吃得了苦,这还是观众们认识的那个打扮精致、花枝招展的海清吗?

此刻,眉眼间、头发梢,艺术家的气质扑面而来。



与海清对戏的演员杨皓宇,片场见了她直呼不敢认。

学生演员实事求是的说:第一次见时,我以为她真的是张校长。



看电影前,只是形似,看电影后,形似神更似。

海清用自然没有痕迹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撕掉了媳妇的标签,撕掉了鸡娃虎妈的标签,用“脱胎换骨式”的演技,把“燃灯校长”演活了。

电影一开场,没正脸,没台词,张校长孱弱单薄的背影映入眼帘,但步履坚定,往窗口那一站,目之所及,皆为大山女孩们希望的光点。

这几步路,几个动作,全是戏。



学习上,海清饰演的张校长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原则,催促不停的大喇叭,不容质疑的铁律,话糙理不糙的“金玉良言”振聋发聩。

同样是咄咄逼人的姿态,《我本是高山》里的海清,不让人讨厌,反而让观众共情于张校长的“良苦用心”。

生活上,海清饰演的张校长温柔到了骨子里。

学生爱喝生水,鼻子钻了蚂蟥,逃不过她的眼睛,学生没钱吃饭,只能米饭配咸菜,她以“欠钱要还”的借口,让学生安心的收下饭票。

女孩们的学习被家庭百般阻挠,张校长腿脚不便,仍跋山涉水坚持家访,用尽一切办法解决学生们的后顾之忧,心无旁骛的考大学。

女老师边上课边带娃,实在忙不过来,“刀子嘴豆腐心”的张校长不顾伤痛抱孩子、哄孩子,身为一校之长,不能苦小孩子,亦不能苦“大孩子们”。

海清饰演的张校长,如山一般沉稳,刚中带柔、恩威并济。

再苦再难,眼里的信念感、悲悯感“长燃不熄”,形易仿,魂难塑,但,海清做到了。



让小学弟惊喜的还有一群原生态的大山女娃们。

眼睛里盛满了真诚,浑身散发着专业演员都演不出来的质朴,就连海清也发自内心的说:跟她们在一起演戏,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

观众们太久没在银幕上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少女感”了,许多影后试图用演技去填补年龄的沟壑,“老扮嫩”成了娱乐圈新风潮。

自诩“天生就嫩”的刘晓庆,演戏半生归来仍是丫头的蒋雯丽,老了老了都被少女感捆住了手脚,好戏没演成,倒成了影视圈的“笑话”。

《我本是高山》里的女娃们,打了多少影后的脸?给你们看看什么是少女。

比如美朵达瓦饰演的山英,个子矮,性子倔,脑子不灵光,学习很吃力,地狱开局,可硬是靠着那股子拼劲,逆风翻盘。

坐在电影院的我,数次为山英流泪。

张校长要求女孩们剪发,山英始终不愿意剪掉留了十几年的辫子,那股不妥协于规则的傲气,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自甘平庸的山英,总想着逃学打工供姐姐上学,出生于泥潭,却始终向阳而生。

然而,姐姐的悲剧,打碎了山英所有的傲气和倔强。



张校长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堕落于黑暗的山英“迷途知返”。

当自己的亲人都觉得她笨,不是学习这块料时,山英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燃起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斗志,终是站在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电影的最后,得知高考成绩过了一本线的山英,扯着嗓子、奋力呐喊,响彻山谷、震撼人心。

一辈子本该被“困”在炉灶之间,田野之间,孩子的啼哭声之间,更困在哥哥的那句“连养大一头猪都可以卖2000块钱”之间,但,这一晚全变了,山英走出大山,逆天改命。

山月的悲剧,山英的圆梦,玖朵云和唐小萍的争执到和好。

这些素人小演员,用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表演,把困在大山里的女孩们“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看腻了模式化的情感表露,才知道这种未经雕琢的演绎有多珍贵。

那种任何专业科班的表演技巧都无法比拟的真实和感动,看得人眼泪不听使唤的直往外涌。

片名“我本是高山”,是山月用粉笔写在门框上未尽的遗憾,更是山英冲破传统观念桎梏的宣言。

看完电影,惊喜是真的,感动是真的,热血是真的,对张校长打心底里的敬佩也是真的。

最后,希望观众们的戾气少一点,包容多一点,偏听偏信少一点,自我表达多一点,让电影归于电影,电影也只是电影。

电影是好是坏,把说真话的权利交给“清醒”的观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