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我本是高山》遭网友举报,称剧情三观不正,要求广电下架处理

2023-11-21 17:20:10

文案|罗生

编辑|喵三三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誓词,用一个词形容:振聋发聩。

作为时代楷模、感动中国特别人物、七一勋章获得者,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用普通人的身躯托起了千千万万的女孩的求学梦。

而眼下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相信很多人都抱有极高的期待。

但电影才进入点映的阶段,网上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骂声,甚至有人要求下架处理,直呼剧情三观不正。

这种口碑反馈无疑是让编剧们一一破防,直接公开怒骂网友,并且用词激烈,直呼:“我XX就是高山”,再一次激起舆论的发酵。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我本是高山》主要的意图就是讲述张桂梅校长创办女校的事迹。以女性话题为外壳,展现不平凡女性的力量。

而如今为什么遭到许多女性观众的反对?或许这本身就值得导演与编剧感到愧疚。

还记得在央视采访节目上,主持人问张桂梅校长:“一直支撑着您的是什么东西?”

张桂梅校长的回答是:

“是我们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正是因为心中有着红色信仰,有着人民,张桂梅校长才能破除万难,将创办女校的事情坚持下去。

然而电影是怎么改编的?

将女主做事的出发点都归功于她想要摆脱丈夫死去的阴影。

每次当女主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胡歌饰演的董老师就会出现在回忆中,成为照亮她继续往前走的灯盏。

好家伙,将张桂梅的大爱,魔改成小情小爱,还要标榜这是对于人性的写照,创作者们也真是不嫌害臊啊。

或许他们压根就不懂什么是信仰,似乎觉得女性在实现大义的前提就是为了爱情、为了丈夫。

用最浅薄的认知去曲解张桂梅校长的思想高度,观众不骂你,骂谁?

在编剧的反驳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张老师是不是拯救了酗酒女性,是不是救了三代女性?

无关编剧性别是男是女,这番言论其实都充满了男性视角。

“农村酗酒女性”,多么小众的词汇?农村女鬼都比女酒鬼要多吧!

而且要知道这个角色的原型本该是酗酒父亲的,现在强行修改成母亲,先贬低再救赎,这就算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了?要点脸吧!

可以说,从电影将张桂梅校长创办女校的初衷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我本是高山》就被大众钉在了耻辱柱上。

想要用女性话题牟取红利,却做不到真正了解女性,尊重女性的信仰和价值,这也与张桂梅校长理念背道而驰。

尽管大众们的骂声中也不乏过激言论,但创作者们面对这些反馈时,不是反思自己,而是破口大骂,显然应了那个词:无能狂吠。

丢脸都丢到家了。

眼看着电影差评越来越多,连央视电影频道都坐不住了。

文章中明确指出编剧们的回应是“失态”的,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但整体来看,“六公主”还是站在《我本是高山》这一方。

“恶意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给这部片子泼了一盆脏水。”

“我们欢迎大家在看过电影后,对《我本是高山》发表真实的评论,也接受中肯的意见”

“但如若是丧失良心的杂音,辛勤耕耘的中国电影人承受不起,正在复苏的中国电影承受不起。”

这还上价值了!

但总结下来,央视这个意思似乎是说:好评可以,差评就是心思不纯,狼子野心。

不过,请问观众吐槽的评价,哪一点是胡说八道吗?

只能说,是这部电影先动的手!

明明是它曲解了张桂梅校长的思想价值,明明是它将酗酒父亲强行改成酗酒母亲。

虽然表面上打着女性的旗号,但是通过贬低女性来烘托男性的例子也存在。

比如那个不理解女高痛苦,骂学生蠢,还特别恋爱脑的女老师,为什么就不能是男老师的人设,谁规定吃不了苦的角色就必须得是女性而不能是男性?

不仅如此,当我看到大山的女孩们逃课去shopping、去网吧这种戏份,没有生气,只有无奈。

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当导演与编剧根本不愿意走到底层看看这些女孩的时候,他们拍出来的电影就是这么可笑荒唐。

我承认这部电影里也不乏对于张桂梅校长事迹的还原,海清将人物塑造得也是活灵活现,演技上挑不出任何毛病,值得观众的认可。

但你有没有想过?

电影里有很多感人的瞬间,那不是导演与编剧的功劳,那是因为张桂梅校长在现实中就做了这些出色的事情,她本身就是这么优秀的女性,我们看纪录片同样会被感动到泪目。

既然要以她为原型拍摄,那么百分百的还原本来就是创作者应该做到的事情。

如今电影的口碑翻车,也正是因为他们拍得乱七八糟,好多地方缺少逻辑,缺少对女性话题的尊重,说一句“活该”,不过分吧?

一部电影存在着争议,就应该虚心倾听、接受观众们的建议,而不是堵着观众嘴巴,站在群众的对立面。

如果《我本是高山》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人物都是虚构的,那么或许也不会遭到这么多讨论。

但它选择了以张桂梅校长为主要人物,就代表着想要拍出不平凡女性的精神面貌,又或者是想要以女性话题为流量密码,以此来获得票房。

总之,有高回报就意味着会面对高风险,这是主创们早就应该预料到的结果。现在他们拍不出人物的灵魂,不尊重观众的想法,最后目的落空,口碑遭到反噬,难道不是活该吗?

其实央视电影频道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如若是丧失良心,正在复苏的中国电影承受不起。

但这句话不应该送给观众,而应该送给《我本是高山》的主创们,希望他们的下场能给所有电影人敲响一个警钟吧。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