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到底什么人喜欢《前任》系列?

2023-10-02 17:20:17

《前任4》票房破2亿了,作为一部IP的第4部作品,已经算是奇迹。

续集不如前作,一次不如一次几乎是系列电影的常态,在内娱同一个IP拍到第四部很少见,数据依然这么漂亮的就更少见。

无论以后还拍不拍,《前任4》已经是内娱电影史上最值得探讨的话题之一了。

1、《前任4》的故事内核

《前任》系列不管拍了多少部,内核只有一个,就是错过,错过的有可能是爱情,也可能是人生。

韩庚扮演的孟云和郑恺扮演的余飞,向往爱情,也有浪子心态,既想留住身边人,又舍不得花花世界。

反复在深情和薄情之间横跳,失去后虽然会痛哭流涕,但年轻人不服输,流血流泪,不能低头,《前任3》以及之前,重点演绎的是错过爱情。

年轻时想得是“分手应该体面”好好说再见,时过境迁想得是“如果我们当时能不那么倔强”就好了。

这种遗憾也是《前任3》及之前系列最动人的地方。

到了《前任4》这种遗憾和错过从感情变成了人生。

孟云创业成功发福了,林佳离异带着孩子,他们重逢,往事历历在目,两人心中还有牵挂,可回不去了。

余飞和丁点试婚生活琐碎得像个玩笑,哭了、笑了,分手了和好了,可谁也没想好以后怎么走。

前几部的恋爱只关乎感情,而《前任4》的感情就关乎人生了。

孟云渴望爱情,但也享受孤独,一个人呆久了,已经不知道如何打破舒适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了。

去相亲谈论的不再是喜不喜欢,而是适不适合结婚,能不能来得及生孩子,身体好不好,经济基础怎么样,大家社会地位是否匹配,人越来越现实,感情也从生活的重心,变成可有可无的点缀。

余飞想安定,但也在衡量,婚姻“累不累”,他也早就没有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气了。

这些事情没什么特别,但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也许当时没有意识到,但回头时,多少会有些感慨,这些曾经的沧海,被《前任》系列就这么串了起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次大型的青春回忆现场。

看完《前任3》,有不少人是哭着走出电影院的,电影中每一个看上去平淡的情节都精准地击中了“前任”们的心结。

他们在地下车库里,电影院座位上嚎啕大哭,有些甚至上了新闻。

没有人永远失恋,但永远有人失恋,看完《前任4》一样有人嚎啕大哭,回忆着错过的人和时光,走出电影院。

但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有多少人喜欢《前任》系列,就有多少人对它嗤之以鼻,不仅《前任4》,之前的《前任1》到《前任3》口碑都是呈现出了非常两极分化的态势。

2、到底什么人喜欢《前任》系列

《前任4》豆瓣6.7分,这个不高的得分已经是《前任》系列的巅峰了。

创造了20亿票房以及韩庚扮演至尊宝,于文文吃芒果等名场面的《前任3》才5.5分。

根据统计《前任3》的受众是20-24岁,三线城市观众占比接近百分之四十,加上四线及以下城市更大的份额,构成了《前任3》的主要观众群,其中女性超过百分之六十。

换句话来说,《前任》系列的受众是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

她们与豆瓣上喜欢讨论流派、技巧、寓意的城市青年不同,她们更在乎的是电影是不是直观的好看,能否打动她们。

至于其中有哪个片段致敬了某位大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并不重要,换句话来说,她们才是真正在看电影本身的人。

豆瓣用户大都来自于二线以上城市

今年情况依旧如此,截止到目前为止,二、三、四线城市依旧是《前任4》的主要票仓。

相比豆瓣很多用户将看电影变成了自己与编导较劲,用习惯性批评来显示自己的品位和格调时,这些纯粹看电影的“二三线城市青年”,对作品的评价往往最客观。

他们用票房肯定了《前任》系列的价值。

3、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关于《前任3》豆瓣有一条认同最多的评论是这么说的。

又是平庸到不行的片子,戏剧手段单一。全篇都是吃饭,喝酒,聊天,拍得好像室内情景剧,毫无生活气。

到了《前任4》这里,导演的拍摄手法,表达方式还是一模一样,一如既往地还是吃饭聊天,甚至场景还不如《前任3》多,但该片依旧2天破亿,评分还有所上涨。

这说明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丰富的内涵远比酷炫的表达重要。

因为“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从第一部《前任》讲述20多岁的感情到现在《前任4》讲述人到中年的困惑,整个片子的主题是跟着导演一起成长的。

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不追求特别深刻的表现方式,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BJ单身日记》《美国派》等青春喜剧的风格,主要特征就是生活化的表达。

而看上去毫无技巧的吃饭、喝酒、聊天,恰好是该片刻意为之的“伪记录”片形式。

导演本人是很懂煽情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前任3》里,孟云和林佳分手的场面,一个芒果过敏却在屋里拼命吃着芒果,痛不欲生。

一个在分手时,不顾众人的阻拦,喊出了最大声的“我爱你。”

即使今天看,这样激烈地表达依然有其动人的地方,“爱别离”中饱含的无奈、不甘和不得不分手被这一段情节表达到了极致。

也是因此,才会有人对《前任4》里孟云与林佳的重逢抱有极大的期盼。

但到了《前任4》这里,导演风格变了。

他的镜头不使用任何技巧,也不主动去增加倾向性的音乐,背景或者冲突,就是单纯的记录恋爱中的男女,正常的交流、交往、矛盾。

就连台词都让人有些耳熟,仿佛是刚才和自己聊天的朋友和家人才说过一样。

全片不引导,只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这些情绪,在很多时候,为了减少对观众的引导,影片甚至将很多可以煽情的场面解构成轻喜剧的形式。

比如孟云和林佳重逢后的片段,从文字和情节上来说,很有力量,也足够动人,但影片只是给了林佳几个抽烟的镜头,就淡淡带过了。

中间还夹杂了余飞和丁点在餐厅里想要薅林佳孩子头发的搞笑情节。

有种硬生生要让观众把眼泪憋回去,冷静思考“该如何和爱过的人说再见”的感觉。

余飞和丁点吵架分手的片段也是如此,原本可以大幅渲染的情节,却用搬行李的情节把节奏打得稀碎。

就连最后柳柳和孟云分别都是隔空的,导演克制到连两人见一面都不肯。

《前任4》的表达一直在做减法,相比煽情,这种表达更隐晦也更高级。

这种冷静如手术刀一般把事物本质解构给观众看的方式,在剧情片中并不讨巧。

在以往,这类“伪纪录片”大都是先锋导演、文艺片的最爱。

1964年,英国导演理查德·莱斯特拍了一部表现甲壳虫乐队的伪纪录片《一夜狂欢》,形式是跟拍,内容却极尽夸张,以纪录片的镜头和故事片的叙事,讲述了导演想象中的甲壳虫乐队。

到1984年伍迪·艾伦的《西力传》时,这种形式就有了成熟的路径。

国内导演里,贾樟柯是较早涉及此类影片的,他的《二十四城记》是比较成功的作品。

《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是近年来国内这类影片的佼佼者。

文艺片、类型片使用“伪纪录片”有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可以在氛围感、历史感甚至黑色幽默上下功夫去突出主题。

但《前任4》这样的剧情片,从狭义上来说还是爱情片的作品,走生活流是需要勇气的,导演的底气在于相信自己能与观众共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爱情观,有人说《前任》是80后的导演,80后的演员,讲述的是80、90后的爱情观。

相比70后的传统与00后的洒脱,80、90是既想要天长地久,又要强调自我,始终处于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中,在爱情上也是如此,他们间歇性的敢爱敢恨,阶段性的犹豫不决。

听来的故事只能让人激动,只有唤起心底原有的情愫时,才能让人感动,这是《前任》系列火爆的原因,因为在故事里,我们看见了每一个阶段的自己。

导演用极为贴近生活的素材,有些甚至是被说“庸俗”的段子,串起了这一代人在情感中的需求和茫然,也正是因为这些故事足够接地气,拍摄手法不花哨,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一部毫无技巧的电影。”

但恰好是这种“毫无技巧”才能让人专注于电影本身的内容,脱离了那些刻意为之的反转,和看上去惊心动魄的桥段,才能真正展露出遗憾的动人,也才能真正打在观众的心坎上。

大家去看了《前任4》吗?哭了吗?想起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