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清朝的辫子有多脏?英国的一位贵妇回忆:令人作呕,吃饭难以下咽

2023-06-06 17:17:45

在当今这个时尚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越发地精益求精了。无论是妆容发式,还是衣着饰品,全都透露着精致感。其中,发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那么发式一定就是男人的第二张脸。因为一个好的发式不仅可以提升个人气质,还可以修饰脸型。这对于服装种类单一,又不化妆的男士来说,尤为重要。

而说到发式,就不得不说说迄今为止,史上最令人无法直视的“沙和尚”发式。

这个发式真是令人窒息,不论是流量小鲜肉,还是型男硬汉,什么神仙颜值都无法挽救,接受度还不如光头来得高。

然而,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朝代,在其统治时期内,全国男子皆认为性谢顶这个朝代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但也有人会觉得清朝的“阴阳头”发式不难看,最起码在清宫剧里,配上演员的高颜值,还是很能打的。这只能说你中了清宫剧的毒,彻底被洗脑了。

如果你看过“阴阳头”最初的样子,绝对会被雷得外焦里嫩。
一、辫子头的发展史

顺治元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清军,以“为崇祯皇帝复仇”为名义,大败闯王进入山海关,建立了清王朝,随后便颁布了《薙发令》。

然而,深受儒家教诲的汉人为此感到愤慨,各地汉人奋起反抗,引发了京东三河起事。多尔衮见入主中原的局势还不明朗,在南明政权尚存的情况下,引起汉人不满实属不智,便下令延缓执行。

(清军入关剧照)

顺治二年,清军收复了南京,清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

然而,朝中的大臣却还穿着满汉分明的朝服,各自列班,这便给了毫无建树的孙之獬一个溜须拍马的机会。某日上朝,孙之獬不仅穿上了满族的官服,还违背古训,模仿满人剃了头扎起了小辫儿。

更令汉族朝臣不齿的是,趋炎附势的孙之獬跑去站满族的朝班队伍。

自视甚高的满族朝臣,平时就看不起这些假清高的汉族朝臣,这会儿看到犹如跳梁小丑的孙之獬,更是不假颜色地把人撵出队伍。

汉族朝臣也对他横眉冷目,不让他入队,孙之獬只能灰溜溜地跑去队尾站着

退朝后,逮不着狐狸,反惹一身骚的孙之獬为了找个心理平衡,便上书请求皇帝革故鼎新,推行满洲服发制度

多尔衮顺势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虽然这次政令依旧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抵抗,但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武力镇压。

在发生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的流血冲突后,汉人不得不接受了《剃发令》,至此,辫子出现在了中原男子的头上。

然而,此辫子头并非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阴阳头”。

清朝初期的辫子头,是在近乎光头的后脑勺留有铜钱大小的一撮头发,用其编成的辫子犹如细长的鼠尾,因此被称为“金钱鼠尾辫”。而这样的辫子头比之“沙和尚”发式,真是丑得不遑多让。

(金钱鼠尾辫示意图)

及至嘉庆年间,辫子的蓄发量才有所增长,从过去的一钱大小增长至三到五钱的大小,但仍丑得令人发指。而直到清朝末期,“阴阳头”才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么清王朝为何要在明知中原人遵循孝道的情况下,推行《剃发令》呢?
二、推行辫子头的原因

原来,辫子头并不是满族发明的,而是满族的先祖女真族发明的。以游猎为生的女真族,生活在山高林密的东北,为了防止头发遮挡视线和勾挂树枝,便发明了辫子头。

随着女真族的不断壮大,北宋时期,金太祖建立了金国。为保初心,金人拒绝汉化,并以高压手段奴化汉人,迫使辖区汉人遵行金人的剃发扎辫制度

随后金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般地先后攻占了南京、北京等地,金国政权日趋稳定。

直至金熙宗继位,金人对汉人的服发才不再做任何要求,而几代君王因中原地区的繁华迷失本心,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灭国。

(被迫剃发的汉人)

所以,清朝统治者认为少数民族政权想要长盛不衰,就得坚持本源文化,一旦染上汉人的文化,就会丧失动力,最终走向消亡。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清朝统治者便以铁血手腕推行了《剃发令》,使汉族人满化,借此来巩固政权。

此外,久居关外的满人迁入关内后,发现中原的土地广阔而肥沃,便通过“圈地令”用关外贫瘠的土地换取了百姓手中的良田,导致民不聊生。

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活命,只能沦为满清贵族的奴隶。而清政府还实施了残酷的“投充法”和“逃人法”,导致各地起义时有发生。

而入关的满人数量仅是中原人的百分之一,随着“圈地令”的执行,又分散到了各地。分散开的满人,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起义军泄愤的对象。

(剃发易服的汉人剧照)

为了保护这些分散开的满人,清朝统治者必须推行剃发易服制度,使汉人遵循满人的生活习惯,以此来迷惑起义军。

本以为这辣眼睛的发式,已到了汉人的忍耐极限,却不承想,更难忍受的还在后头。
三、剪不得,理不净的辫子

在满人的认知里,辫子是人类灵魂的居所,只有在人死后才允许断发,平时是不允许剪的,所以才有了我们的俗语“翘辫子”之说。

而清朝初期的辫子头,就算留得再长,也不会因缺乏打理而让人难以忍受。但对于清朝晚期的“阴阳头”来说,可就另当别论了。

首先来说说满清的王公贵族,是如何打理辫子的吧。

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清贵族来说,打理个辫子是so easy的事情,反正都是仆从动手,自己只需要享受就好。每次洗头时,他们都会涂上蛋液、黑芝麻等养发之物来保养辫子。

(清朝男子编头发.影视)

当然有些人天生发质差,或因年龄大了开始脱发,导致辫子看起来干瘪得可怜。为了不让本就雷人的辫子头更加难看,假发辫应运而生。

假发辫又名练子,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真人头发制成的,一种是用熟丝制成的。前者长度有2-3尺长,越粗越长的练子,售价越高。

至于后者可不仅仅是为了遮丑,而是给辫子做装饰用的。这种熟丝制成的练子长度为3尺,下边绑有黑色流苏,与自己的辫子编在一起,看起来要美观得多。

但不论是哪种假发辫,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只有王公贵族和达官富商才有机会使用。而王公贵族为了能更加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还会在辫子下面绑上东珠、宝石或金银制成的坠饰,不仅美观,还可以防止辫子来回摆动。

(剃头师傅在为客人打理辫子头)

而对于达官富人这个阶层来说,打理辫子也不是什么费劲的事情,贴身的仆从自会为他们打理妥帖。只是不像王公贵族那般闲暇,随时想洗就洗。他们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平均每个月洗一次也算不易了。

至于普通老百姓如何打理辫子,也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小商小贩、衙役小厮这类人,他们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会定期找街边的剃头师傅进行打理,周期一般是3-6个月一次。

另一种是农民、力工这类人,他们温饱都成问题,根本没有闲钱和闲工夫打理辫子。他们可能一年到头都不见得洗一次,那味道别提有多酸爽了,大概不次于老坛酸菜的味道。

曾经有英国女子到访清朝后,对清朝男人的辫子头甚感好奇,直到有次目睹街边剃头师傅为客人打理辫子的过程后,她表示恶心至极,不堪回想,一旦想起那画面,便毫无食欲。

(剃发师傅为客人打理辫子)

原来,英国女子看到有人打理辫子,就好奇凑过去,刚一靠近,那股酸爽的气味便扑面而来。随即便见剃头师傅用篦子梳理头发,刹那间,泥垢、虱子、皮屑纷纷落地。英国女子顿感不适,恶心作呕。

由此可见,剃这个雷人的辫子头还不是汉人最无法忍受的事情,最难以忍受的是要顶着这个酸爽至极的发式生活一辈子,剪不得,还无力打理,真是每天都在刷新忍耐度的下限。

然而,陪伴了清朝男子两百多年的辫子头,随着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开始逐渐消亡。
四、辫子头的消亡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清朝统治者为保一时的荣华,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随之而来的割地赔款对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人们认识到了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也明白了要想生活下去,就要求强求变。

(八国联军入京老照片)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随后革命军陆续占领了汉阳、汉口等地,最终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总统后,便颁布了《剪辫令》。

有志青年、学生和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剪掉了这条屈辱万分的辫子。

当然,除了满清的王公贵族不愿剪去身份象征的辫子,还有很多老百姓也不愿剪辫子。但他们不是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而是害怕剪了辫子以后,被清政府的人推出去杀头。可见这条屈辱的辫子,将老百姓的思想封固到何种程度。

所幸,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这条糟粕的辫子也一同沉入了历史的长河中。

(执行剪辫令的老照片)

而在当今这个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不仅在衣着发式方面,我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选择,在思想上,我们也拥有了很高的自由度。

这恰好说明,人们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旦达到这个目标,何愁老百姓不愿与政府一条心。以暴力的手段强加给人民的,最终只能换来人民屈辱的服从,不会有任何的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