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和倪萍站C位,被外国人抢着拍照,她没有演技却长红30年

2022-11-22 17:20:41

1996年,苏明娟堪称第一顶流。

走出北京站,照相机、摄像机挤成黑压压的一片;路人看到接站照片,蜂拥而上,一下把出口堵上了;检票员看着她笑,刷脸通过;

数不清的中国人、外国人要跟她合影,有的外国友人还要连照几张,说“今天太幸运了,见到了中国人见人爱的‘秀兰·邓波儿’”;

连素来严谨的仪仗队,看见她迎面走来,都乱了队形,抢着跟她单独合照;上校带着她检阅队伍,在央视她和倪萍一起站C位……

这一年,苏明娟年仅13岁。

她第一次走出安徽金寨张家湾村,看到了穷乡僻壤外的纷繁世界。闪光灯、鲜花、掌声、怜悯、疼爱……如潮浪般铺面卷来,苏明娟慌了神。


1.

1991年4月18日,是苏明娟命运转折的一天。

她和往常一样,穿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小花袄,越山、坐船,赶早走3里地去上学。

她早已习惯,每天这样来回两趟走12里。不一样的是,这一天,一个架着相机的中年男人一路跟着他们。

来了个城里人,孩子们觉得稀奇,问他、笑他。只有苏明娟躲在一侧,安静得像只小花猫,时不时用那双大眼睛偷看一眼。

这个中年男人叫谢海龙,是一名摄影记者。他当时正在全国各地取材,拍摄“希望工程”主题的系列照片。

谢海龙发现了小小的苏明娟,那双“占了脸一半”的大眼睛立马吸引了他。他主动上前跟她说话。

8岁的苏明娟,很认生,脸都红了,反复搓着衣角,就是不说话。直到谢海龙伸出手,问她会不会写名字时,她才小声说“会写”,从书包掏出圆珠笔在谢海龙的掌心用力写下“苏明娟”三个字。

此时,谢海龙只觉得,这双大眼睛灵气。当他到学校,在教室转悠,寻找精彩瞬间时,苏明娟抬头的一刹那,他整个人都震颤了。

那双凝视前方的晶亮大眼睛里,是专注,是渴求,是希望。

他立马端住相机,稳住镜头,等待苏明娟再次抬头、凝视前方。伴随着“咔嚓”声,谢海龙的唯一感受是“成了!”

这张照片被命名为《大眼睛》,它果然成了!


8岁的苏明娟

青基会以《大眼睛》为宣传标志,注册专利,各种报道、杂志、公益活动都广泛使用,被引用次数累计数亿次。

它创造了20世纪最大的图片发行量,被选为50年来人们心中最震撼人心画面的第一位,也吸引了数亿元捐款。给希望工程捐款的至少一半人,是因为《大眼睛》。

短时间内,苏明娟以当今任何流量难以睥睨的速度,家喻户晓,且从老到小全年龄段、各行各业全覆盖。

大眼睛火了这件事,苏明娟本人却一无所知,甚至,还面临辍学。

2

张家湾是金寨最穷的山区,田地少,种的粮食只够苏明娟一家吃半年。为了填饱全家肚子,父亲苏良友常常没日没夜跑去水库捕鱼摸虾。

和苏明娟一样家庭的,张家湾不少。

连吃饱都成问题,别说上学了,十几块的书杂费都能让人愁白了头。村里好一点的高中辍学,差一点的可能初中、甚至小学就辍学了。上大学这件事,张家湾村人压根不敢想。

苏明娟也曾中途辍学。

一是路太远,苏明娟又身子弱,每天上学太辛苦。二是又添了个弟弟,一家四口,生活更为困难,父母也照顾不过来,只好让她辍学。

虽然再度返校,但辍学仍是悬在她头上的一把利剑,不知什么时候斩下。无法把控命运的她,完全不知道,此刻,外面因为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心捐助。

不只是苏明娟本人,整个张家湾都不知道这块山疙瘩里出了个大名人。哪怕是乡里、县里,也没人把“大眼睛”和本地联系起来。

一方面,张家村处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几乎与世隔绝。

另一方面,写在谢海龙掌心的“苏明娟”三个字,被汗水浸了,模糊辨认成了“苏玉仙”。外面的人,只知苏玉仙,不知苏明娟。

直到1994年,金寨募集教育基金,热卖2元的爱心彩票,彩票上印着的,便是8岁的大眼睛苏明娟。

村里有人买了彩票回来,觉得像苏良友家的小梅子(苏明娟小名),上门打听。但苏明娟已经不记得被照相的事了。

不久,苏良友带苏明娟去乡里看病。大夫盯着她水汪汪的大眼睛,翻出了画册、杂志上的大眼睛,认定苏明娟就是她。

慢慢地,事情传开了,老师找到苏明娟,让她回家找找照片上的小花袄。

翻出袖子上还有两块补丁的小花袄,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大家惊喜地确定:苏明娟就是大眼睛!

同样在这一年,谢海龙拖一个去安徽出差的朋友看望大眼睛。两人一见面,名字的误会终于解开。苏玉仙更名苏明娟。

至此,苏明娟真正一夜成名。

3

成名最直观的好处,就是钱。

第一笔钱是180,第二笔是300。苏良友拿着钱,很高兴去学校,说有学杂费了。

但第二天,他们就头痛了。

又来了个50,200。第三天,邮递员又来了……全村人都跟着跑,看今天收了多少钱。那一段时间,每天几百几千的收。

穷惯了,白花花的银子飘来,苏良友没有天降横财的喜悦,满心的不踏实。

他想了想,决定除了那480元以外,其他所有钱都捐给金寨县团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他希望大家不要寄钱了,把钱捐给更困难的人。但爱心还是纷至沓来。

打那之后,苏良友签了个约,凡是汇款单上写着“苏明娟”的,都直接转到希望工程的账上。把钱拿去给县团委时,他都会让女儿自己送进办公室。

没有钱发愁,来了钱,苏良友一家也很拎得清。

1996年,谢海龙第二次来到张家湾。苏明娟已经成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他来签署一份肖像授权。

作为监护人,苏良友二话没说,拍板签字。谢海龙拿出2000元,作为肖像使用费。


2000元对于苏明娟照片的庞大使用量,其实并不算多。这笔钱,俗了说,是一场交易所得,收下理所应当。

但苏良友拒绝了。

在谢海龙问“有什么能帮忙”时,苏良友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明娟他们校舍很破了,能不能给修一修?”

这些年,苏明娟接受的捐款,不过一万多,包括她和弟弟的上学费用。

他们一家从没想过把捐款用来改善家庭生活。为了省钱,初中读住校时,每个星期,苏明娟都会从家里装好米和菜,计划好一周的伙食;每周回家,坐船走水路要近一些,但为了省1元船费,苏明娟一向走山路。

以往,苏家的穷,是和大家一样,肉眼可见的穷。成名后,苏家的穷,成了不少人眼里的“假把式”。

一些亲戚、老乡找上门,是来借钱的。这些认为苏家有“利”可图的人,常弄得他们哭笑不得。

1998年,苏明娟当选团中央候补委员,从北京回来,刚踏进家门,就有村民跑来问:“明娟,你现在在北京当大官了,苦日子到头了,现在一个月能领多少工资?”

苏明娟老老实实说:“没有工资。”

对方一听,不高兴了,嘟囔着:“说了也没事嘛,我又不会找你家借钱。”


甚至,为了证实苏家家财万贯,村民们还找来了一个算命的。

算命的一见着苏良友,便故作大惊失色,说苏良友有财运,是个百万富翁的相。顺着便试探:“家中100万是有的吧?”

见苏良友摇头,又问:“十几万不成问题吧?”苏良友还是摇头。

算命的不高兴了,说:“你女儿是大名人,外面又有人捐款,还能不富?”

敢情是摸家底的,苏良友立马把人赶走了。

4

造成苏明娟苦恼的,岂止是钱。

从1996年第一次去了北京后,各种活动、采访接踵而至。这对于一贯内向、文静、不喜欢出风头的苏明娟来说,实在有些应接不暇。


更有些记者,令她十分不适。

一次,苏明娟去动物园,背后突然传来一声大吼:“快跑,老虎来了!”她惊吓地转头,身后的记者立马拍下了那双比“大眼睛”还大的眼睛。

类似的事屡次发生,对她伤害很大。

所以,苏明娟将记者分为两类,大记者和小记者,前者她尊重,后者讨厌。

也有人千里迢迢跑来,想要利用苏明娟的名气,为自己炒作一把。

小小年纪,她看过了人性的贪婪、欲望、薄凉,但更看见了人性的善。因而,即便讨厌平静被破坏,苏明娟还是毅然决然,继续站在了闪光灯下。

她一次又一次为希望工程站台。光是金寨,就因她吸引了上千万的捐款。

随着学业越来越繁重,苏明娟拒绝了很多出场费高的活动,有些找谢海龙从中斡旋,也没能成功。即便备战高考,她还是会尽量参加希望工程的活动。


苏明娟时刻谨记,她的幸运,是社会的馈赠,她应当反哺他人。

对几个捐助人,苏明娟一家每年都会纳个鞋底,或是准备点土特产寄过去。

对陌生人,她和父母也充满了善意。

苏明娟时常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有个15岁叫婷婷的女孩写信说,很羡慕苏明娟。婷婷说她喜欢上学,成绩也好,但初二就因为家里困难辍学了,去了饭店打工。

苏良友夫妇知道后,花了18元,和婷婷通了次长途电话,又寄去100元,鼓励她战胜困境。

苏明娟考上大学后,安徽一个老板捐了1万元。学费不用愁了,苏明娟很高兴,这时,她听说金寨另一个乡镇有个叫陈健的三好学生很困难,便拿出2000元捐给了陈健。老板知道后,很感动,又给陈健捐了1000元。

进入大学,苏明娟就开始勤工俭学,主动申请将自己从希望工程捐助计划里删去,把名额给更需要的人。

5

上大学时,有一次,苏明娟和室友一起逛街。

她看上了一条新款牛仔裤,反复抚摸。室友买了一条,她也想买,但犹豫再三,还是放下了。

回到宿舍,她忍不住求室友脱下来,让她试试。等她一穿上,大家都说好看。室友说:“既然你喜欢,为什么不买一条呢?要不我明天陪你去买?”

苏明娟把她拉到一边,悄悄说:“20块钱一条的裤子,穿在身上还会像个穷孩子吗?我和你不一样,我是希望工程形象大使,穿得太花哨,是有损希望工程形象的。”

一个20岁的女孩,想要漂亮点有什么错呢!可苏明娟不行。从13岁被“长枪短炮”追着开始,她就不得不学会克制。


苏明娟的青春,献祭给了希望工程。她失去了买一条时髦牛仔裤的权利。

她曾说“我很想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干扰,平平静静”。

如果她想,是由得她的。

但她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持续发挥“大眼睛”效应。

她上大学时,父亲为了挣钱养家,和朋友做起了豆浆生意。朋友为了利用苏明娟的名人效应,给豆浆取名“希望”牌。苏明娟知道后,觉得有损希望工程形象,让爸爸取消。苏良友不仅取消了这个名字,也不再做豆浆生意。

毕业后,她在银行工作,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至少捐款1000元。

工作、家庭需要兼顾时,她仍旧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2017年成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兼职副书记,不拿任何报酬,2018年设立“苏明娟助学基金”,2022年成为二十大代表。

今天,苏明娟自己赚钱自己花,依然无法任性地做自己。但她一定能更从容面对自己的双重身份。

31年前,苏明娟看到了光,命运由此改变。

她获得了“希望”,她珍视“希望”,她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她从普通人里走来,真正懂得,流量加身,该如何自持,流量涌来,该为何而用。

参考资料:

《大眼睛苏明娟的“非常人生”》

《苏明娟的愿望》

书籍《我要上学:谢海龙希望工程摄影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