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首部在欧洲三大获奖的华语电影,《侠女》凭什么成了第一?

2022-11-05 17:20:30

谈及武侠片,胡金铨的《侠女》是不能跳过的大山。

当年,胡金铨的《龙门客栈》票房大卖,这让他有底气跟老东家要钱投拍他策划许久的恢弘巨制《侠女》。


胡金铨先用一年多搭景,又在拍摄中为等芦苇长高暂停不拍。

经常一个镜头从早拍到晚都不能令他满意,导致《侠女》的拍摄周期越拉越长。

公司老板对胡金铨已经花费1500多万,电影却连一半还没有拍到的情况很不满,便瞒着胡金铨把拍好的部分剪辑上映。


结果可想而知,票房自然惨败。

电影故事凌乱,剧情没头没尾,很多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即使后来胡金铨将《侠女》分为上下两集,依旧难挽颓势。

因为在那个时长大都是八九十分钟的商业片的年代,《侠女》三个多小时的长度显得格格不入,又是文艺片,带着天然的劣势。


《侠女》的失利令胡金铨很失意。

于是在1975年,自己出资带着重新剪辑的国际版《侠女》参加戛纳电影节。

片中的竹林一战让所有评委啧啧称奇,一举拿下戛纳技术大奖,顺利卖出海外版权,弥补了之前的亏损,成了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胡金铨也因此被当时的电影杂志评为当年的世界五大导演,成为第一个被国际上认可的具有作者性的华语电影导演。




为什么胡金铨能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他的《侠女》足够优秀。

在《侠女》中,胡金铨一直以古人的视角还原古代的样子,一人高的芦苇,无春芽的枯树,吱呀响的破门,掉颜色的墙皮。

以及暗淡无光泽的石狮,爬满藤蔓的梁柱,杂草丛生的街道,荒凉破败的庭院,小城的荒芜尽收眼底。


角色的服装也不尽是绫罗绸缎,华丽多样,而是粗布麻衣居多,颜色以深色系为主。

因为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穷人多,普通差役也不会有多少俸禄,这样的衣服既耐脏又禁穿,与普通人的生活相符。


这些细节都将落后小城的面貌与众生相描绘得栩栩如生。

而非现在的影视中的一尘不染,好似古代的每个地方都像现代大城市那样干净,看起来很假。

不如《侠女》中真实,电影里的场景就如置身于古代一般,“古典”二字扑面而来。


除了古朴的场景外,《侠女》中的水墨画风也叫人惊叹不已。

光影成了电影中的画笔,把画面勾勒得特别美妙绝伦,烟雾则是胡金铨的泼墨,用于营造极富气韵的意境。

镜头的不同角度,人物的不同站位,其他物体摆放位置的差异,像水墨画的点染技法一样,让电影的构图变得绝美。

角色以行走带景,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浑然天成,都将水墨画独有的清秀、淡雅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相融合,使影片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


《侠女》中的这种绘画性高于《龙门客栈》。

比《龙门客栈》高的还有动作设计,相较于《大醉侠》和《龙门客栈》,《侠女》的打戏上了好几个台阶。

有了对蹦床的合理运用,《侠女》不用再像《大醉侠》那样借助分镜头拍摄细节,再拼接其他镜头才能呈现出飞檐走壁的效果。

片中的武打场面干净利落,动作得起、落、射、击,角色的进逼、倒退、格挡、移步都不拖泥带水,就连没有武术底子的徐枫在银幕上也耍的一手好功夫。


一部武侠片光有精彩的打戏是不够的,让影片立得住还得靠主题。

胡金铨用慧圆高僧这一角色来阐述他对武侠的理解,即禅意,高僧出场的每个镜头都禅意十足。


胡金铨采用逆光拍摄,让镜头直视太阳,太阳光成了佛光普照,佛教普渡众生,导人向善的意味尽显。

尤其是片尾慧圆流金血后自带佛光的戏,胡金铨足足等了七天才等到太阳到了演员身后,这才有了圆寂成佛,周身光环的经典结尾。


当然,最让人大为震撼的当属仅有五分钟却拍了25天的竹林大战,是以上所有技巧与艺术的集大成。

如果古龙在小说中写这场对决应该就是胡金铨拍的这样,三言两语将场面刻画得细致入微又引人入胜。


首先是场面调度。

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升降,镜头的平拍、仰拍、俯拍、侧拍,景别的近、中、全、远景的变化,以及演员的走位。

再搭配绝妙的光影形成的丁达尔效应,与鳞次栉比的竹林,以及胡金铨必不可少的烟雾,都让这场戏意境非凡,每一帧画面都是大片。


其次是动作设计。

借助蹦床把写实派轻功的点地而起,一跃丈余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武打部分变快,少了套招的笨拙,对打更加流畅。

在观赏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也使得之前胡金铨在武侠片中为人诟病的地方得到了补充,武术指导这一职业由此被更加重视。



徐枫竹梢俯冲而下刺死东厂一名侍卫,鲁定庵在地面杀死另一个侍卫那段剪辑简直是行云流水、叹为观止,至今都难有其他华语导演可以超越。

杨慧贞先借鲁定庵之力一跃而起,再承接数个翻转、跳跃、抱竹、下降的短镜头,之后拉一个远景,两名侍卫被伏,随后立马切一个近景,手起刀落,对手应声倒地。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就应该是这样。

一剑一式、变化无穷、以轻御重、以快制慢、招招进攻、一招毙敌。

胡金铨真是大师,一段五分钟的竹林戏,让大家看到了金庸、古龙的所有传世元素。

后来李安的《卧虎藏龙》,徐克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都学了这场竹林戏,但胡金铨毕竟是高山,他们只能仰止。


颇为遗憾的是,胡金铨耗尽心血的《华工血泪史》未能完成。

1996年12月17日,好友李翰祥因病去世,1997年1月,李翰祥从美回台参与李翰祥的追悼会事宜。

期间,他为安心投入到新片《华工血泪史》的拍摄工作中,便在医院做了心脏导管气球扩张,但手术失败,胡金铨追随了好友的脚步。

这两位从影经历几乎一模一样的华语大导演一前一后去世,是华语电影莫大的损失,更是港台电影从此没落的开始,现在内地电影也步了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