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李小龙的经典名言: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2022-07-20 17:20:18

若论影响,用采访过李小龙的记者的一句话来描述或许最恰当不过:
He's put balls on Chinese men!

因为在他成名之前,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停留在矮小、懦弱、胆小上。

而他的成名,一举让西方人第一次知道了Chinese Kongfu,以至于至今还有些信息闭塞的老外以为是个中国人都会功夫。



倘若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你会发现HK绝对是李小龙的时代。

1971年,他以《唐山大兄》打开武打电影之路。

1972年,他以《精武门》走向传奇巅峰。

不幸的是,继而在1973年,他在拍完《死亡游戏》后,英年早逝。



精武门剧照

回到问题本身:
“李小龙的功夫片对香港电影有哪些影响?”

最大的影响应该莫过于此:

他的拳脚打破了国际市场的壁垒,让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特色,以此开启了香港动作电影的辉煌时代。

在他成名之前,香港电影业相当于今日的尼日利亚,虽有利可图,但狭隘封闭,属于关起门来做生意。

吴宇森甚至坦言:

在李小龙之后,我们才有机会被外人关注到,尤其是好莱坞。李小龙为我们打开了这扇门,让世界各地的人真正开始关注中国的功夫片以及中国电影人。



《唐山大兄》及《死亡游戏》海报

香港的电影业始于19世纪末,早期多为故事片题材,聚焦的是贫苦人民的生活。

上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有声电影出现,香港电影才开始萌芽。

初期的香港电影主要以粤语故事片以及抗日战争片为主。随着抗战结束,香港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粤语剧和低成本武术电影是当时电影市场的两种类型电影。

在这个时期,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粤语功夫片《黄飞鸿传(上集):鞭风灭浪》上映之后,引燃了香港1950、1960年代的黄飞鸿高潮。

1950、1960年代有将近80部以黄飞鸿为名的电影。

(比较有趣的事实是:黄飞鸿真人其实从未到过中国香港。)

也正是此类低成本武术电影的兴起,为李小龙后续的功夫片奠定了一定的受众基础。



猛龙过江剧照

李小龙在70年代初回港前,在美国开武馆教授武术,即便拍过一些武打片,但在美国主流电影界中,依然扮演着单一的亚洲人形象。

回港后,他发现几乎每一个港人都认识他,这给予他很多鼓励,因此在与嘉禾签约之后,他开拍了《唐山大兄》,也因此大火。



至于他为何能够大火,私以为是他所展现的形象与电影主题的结合。

以他走向巅峰的第二部电影—《精武门》的电影主题为例,其所展现的是一种「复仇性民族主义」。

《精武门》讲述的是一代宗师霍元甲病逝,霍元甲最疼爱的弟子陈真(李小龙所饰)质疑师父死因不单纯,一路锲而不舍地追查,最终发现霍元甲因日本人下毒手而死。

电影中的高潮莫过于霍门弟子于灵堂守丧之际,日本人送来「东亚病夫」的牌匾。

面对羞辱,李小龙一人独闯日本武术馆踢馆,打得日本人落花流水,并在鼻青脸肿的日本人面前把「东亚病夫」的牌匾摧毁,临走前留下一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当然,这句话也成为了许多功夫电影的基本元素。



顺带一提的是,若是对香港电影史感兴趣,倒是推荐一本书,名为《香港電影王國》,豆瓣评分9.3,作者是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