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人生中的最后一杯酒:那一晚牛振华驾驶着自己的奔驰离开人间

2022-06-08 17:20:15


2004年的5月11日,北京的深夜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显得异常安谧,当整座城市都将即将沉睡之际,一辆疾驰而过的墨绿色奔驰车划破沉静,它带着轰鸣的引擎声呼啸而过。

随着白石桥下的一声巨响,惨剧就此发生了。

接到报警后,海淀交通大队迅速到达了现场,眼前的一幕让人扼腕叹息,人们看到的是一脸惊恐的货车司机,以及一堆撞碎的废铁。小车内的驾驶员已无生命迹象,经过车内的身份证件证明,他就是人们熟悉的演员牛振华,根据血液检测,牛振华每100毫升的血液酒精含量是205,很显然,这是一场醉酒驾车所酿成的事故。

故事还得从1974年的那个秋天说起,北京城里的人们又到了去香山欣赏红叶的时节。而打扮土气且衣衫褴褛的牛振华显得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尽管那时的北京也远远不像十几年后那样时髦,但它总有种特殊的气质会让那些外乡人无比向往。

牛振华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是为了谋一份机关食堂炊事员的职业,这在当时算是份好差事,要知道进食堂之前铁牛振华还是个瘦小伙。

这是多少人都羡慕的职业,许多人来北京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分套宿舍,在这里讨个老婆,端上个铁饭碗,最终把北京城市户口也一并解决了,将来孩子就是北京人了,得,这算实现了自己的“北京梦”。

牛振华可能自己也纳闷,我怎么就从一个每天喜欢跟人打架的知青,摇身一变成为了机关单位的正式工了呢,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他还在这里把自己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两人领了证,她成为了牛振华一生的伴侣。

一个喜欢跟老乡干架、喜欢跟同僚喝大酒的庄稼汉,按道理讲能混到这个份儿上也算人生圆满了吧,牛振华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还有更好的运气。

这一年北京开始“文艺复兴”,整个社会开始对文艺工作者有大量需求,各大艺术团求贤若渴,而西城区业余艺术团则开始在各个单位踅摸艺术人才。一个自称“老郭”的管事的人来到牛振华的所在单位。

这时候牛振华已经开始有了发福的迹象,这让本来看起来就有些憨厚的他多了几分喜感,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说话时候总是歇后语不断,且跟谁都是没完没了的客气。

老郭走到牛振华跟前:“你这张嘴呀,不说相声可惜了”。

牛振华也真不谦虚:“那我就试试呗?”

您还别说,西城区业余艺术团找的就是这种人,贫不好吗?说相声就得要贫的,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的能说相声吗?就他了,行不行咱试试看呗。

手里攥着报名表,牛振华进了西城区文化馆,这里跟他每天工作的场所那完全是两个样,墙上挂着名画,地上摆着钢琴。牛振华明白,在这地方工作可比在厨房里高雅多了。说不定咱就给家里改了门风了,真要是运气好,咱老牛家也出个艺术家,那可就光宗耀祖了,说什么这事咱们也得给他搞定,我还就不信了!



随着考试时间临近,人是越来越多,全是捏着报名表来的,个个都显得比他有文化,一副书卷气。但牛振华是个聪明人,他非常清楚自己是怎么来的,如果我跟他们一样,那传达室的大爷可能就给我拦外面了。

考试的场面比起后来“北电”的艺考还刺激,一个个上台表演节目,牛振华大概见多识广,在食堂跟人家南来北往的天天胡侃出经验了,一上台他就封不住嘴了,这通聊呀,评委老师一看,这小子行,回家等通知吧。

牛振华对自己的表演也很满意,他对自己的考试结果非常有信心,而事实也证明牛振华不是盲目的自信,他确实天生就是这块料,这就是所谓的老天爷赏饭,该着他就得吃文艺这碗饭。

第一次登台是在1978年开春,牛振华和几个同事一起说了一段《边疆之春》,台下反响强烈,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得,这就又离成腕儿不远了。和牛振华一同说相声的同事连竖大拇指:“别看你小子接触这行晚,但你比我可强多了,你小子将来了不得”。

这可不是同事瞎说,台下持有同样看法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点头认可就直接改变了牛振华未来的命运,他叫刘兵,来自北京青年曲艺团。

“得了,爷们,走吧,跟我干去吧,您这归根结底也是业余的,我这个团体,它是专业得呀!”

牛振华几乎想都没想,它朝刘兵“借”了20分钟时间,回宿舍把东西一收拾,扭头就跟着刘兵走了,这一步让他从一个业余相声演员跨入到了职业演员得行列,如此重要得一步却在他脚下显得如此轻描淡写。


对于表演,牛振华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感,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镜头前,他都能将表演二字诠释到恰到好处。牛振华第一次影视触电是在电视剧《那五》当中,在这部众星云集的电视剧当中牛振华的戏份不多,《那五》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牛振华表演的大门。导演谢添给了牛振华相当不错的评价,但而他的本领还远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他会挑灯夜战,自己改编剧本,有人统计过,光是他创作的相声可能就有80多段。



从一开始他只能在一些作品当中出演一些打酱油的小角色,到后来频繁和蔡明、冯巩、黄建新、冯小刚等大腕儿合作,他的事业几乎算是一帆风顺。甚至某些角色原本都不是他的,是剧组找演员的时候把他和人艺的梁冠华搞混了,他才阴差阳错拿到了角色,那时候牛振华的时运就是这样好,挡都挡不住。

进入到90年代,牛振华迎来他事业的巅峰期,像《站直啰,别趴下》、《红灯停,绿灯行》、《谁说我不在乎》、《脸对脸,背靠背》、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他与蔡明合演的小品《牛记包子铺》、以及和冯巩合演的《面的与皇冠》更成为一代经典,而小朋友们对他最深的印象来自于《七色光》。

那时的牛振华几乎是呼风唤雨的存在,国内的表演奖项他拿到手软,甚至染指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当牛振华走到街上,会有影迷认出他来,找他要签名。但凡有他出现的场合,现场都会引起一阵骚动,甚至导致路口的交通瘫痪。

然而这个时期的牛振华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酒桌了,除了在片场马不停蹄之外,他常常要应付一些应酬,这时候大概没人注意到牛振华的裤腰带已经越来越长了。

在北京打拼多年的牛振华早已能够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腔”了,但他还是保留着东北人骨子里的豪爽,只要端起杯子来,他肯定一口气把二两白酒直接灌进嗓子眼。他喜欢结交朋友,不管对方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只要邀请到他本人,他基本不会驳人家面子,求他办事情的只要是能力范围之内,他也是有求必应。


那一天夜里,牛振华和往常一样,试图端起酒杯喝醉心中的魔鬼,几番轮回他开始败下阵来,他显得比平时更加疲惫,下了酒桌他有些头重脚轻,走出酒店大门的路变得漫长,他像是一路腾云驾雾一般。

当天夜里11点半,他就这样踩着云彩迈入了天国的大门。

在追悼会的当天,八宝山去了许多圈内的大腕儿,包括巩汉林、英达、冯巩、倪萍、张路、孙海英、吕丽萍、刘金山等等,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老朋友,在每一部戏结束之后他们都会相聚,但这一次成为了他整个人生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