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外媒:中共党媒另类胡锡进是超级网红八面玲珑?

2020-10-13 18:10:09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8HYXxehlPVk"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中共党媒《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最近异常活跃,逢事必评,而且语出惊人,与党媒主编历来幕后操作,谨言慎行,四平八稳的作风迥异。

有人说,胡锡进特立独行,他与他的《环球时报》已成为党媒中的特殊存在。也有人认为,胡锡进负有专项使命,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不便直说的话《环球时报》可以说,用更接地气的语气上传下达,成为中共的特殊喉舌和管道。

海外舆论及自媒体则纷纷议论其收入、儿女、及财产的传闻。

为什么胡锡进及其《环球时报》热衷于煽动民族主义? 胡锡进现象如何在党媒中独树一帜?为何他总是产生许多是非争议?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认为,胡锡进替政府传播出了声音,同时政府又不必为这种声音承担责任,是“非官方的官方发言人”。他说:“胡锡进确实是中共党媒官员中的一个异类,一个特殊的存在。我叫他是‘非官方的官方发言人’。因为他有官方背景,所以同样的话他说出来,就和一般人,包括和体制内的学者、专家都不一样。他更让外界认为,这代表了政府的声音。但是环球时报毕竟不是人民日报,不算党的正式的喉舌,不算正式的发言人,所以你又不能把他等同于政府的立场。所以他是在两者之间,既官方又不官方。这么一来,他就能把政府想说但是不好说出来的话就说出来。一方面替政府传播出了政府的声音;另一方面,政府又不必为这种声音承担责任。”

但胡平也表示,胡锡进式的人物存在也并不稀奇,因为中共历来存在宣传和统战两套系统。他说:“严格说来,胡锡进这种异类这个特殊存在,也不是那么异类那么特殊。因为我觉得中共历来就有两套话语。一套我叫做宣传性的话语,另一套可以叫做统战性的话语。前一套 宣传性的话语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是居高临下的。统战性的话语就比较少意识形态的色彩,比较接地气。比如说谈到民主,按照宣传性的话语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最大的民主、最高的民主。统战性话语就说这个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要结合中国国情,也不能一步登天,怎么怎么样。一般有脑子的人就很难接受什么中国式的民主是最大的民主这种神话。但是他可能觉得你说要结合中国国情,不能一步登天这个说法可能还是有点道理。这么一来,他在某种程度上就接受了中国那种本来是荒唐、很站不住脚的说法。它就起到了中共宣传性话语起不到的作用。”

政治学博士、独立时评人吴强表示,胡锡进的异类存在是中国宣传体制向民粹主义进化的结果。他说:“中国宣传体制它从《环球时报》创刊93年开始就代表着一个市场化的开始,然后就市场化当中存在一些自我演变的东西,也存在一些主动创新的东西,也存在胡锡进自己个人角色、个人天赋、个人想法,他的个人的色彩很重,在引导一种宣传媒体的市场化和民族主义化这种结果。结果就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胡锡进现象。他这种现象,某种意义上讲是不期然、无心插柳,但是得到这种成果是党国所容忍的一种异类。这种异类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党国期望的。得到一些宣传体制上的一些变化,一些新鲜的东西。就像胡老先生刚才谈的,统战话语和正统话语的结合。在胡个人以及《环球时报》整个代表现象当中其实是中国宣传体制的一个进化。这个进化就是更民粹主义化,更迎合底层。同时他扮演着越来越多的功能,从市场化的小报变成一个内外宣传的结合体。”

胡锡进最大的特点是其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狂热。他曾经发表过的言论,如“坚决迎战打出一条贸易三八线”、“中国需短时间内把核弹头增至千枚”、“美军胆敢攻击我岛礁必遭猛烈反击”,这些耸人听闻的标题都是他的著名观点。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表示,胡锡进的这些话虽然“狂热”,但不可当真,他完全是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如果有不同的需要,他就会说出完全不一样的调子。

他说:“比如谈到海参崴。7月2号俄国驻华大使馆发微博,庆祝海参崴建成160周年,还特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后边加上中文注解,说是统治东方的意思。照理说这是国耻,是当面打中国人的脸,那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很多小粉红就义愤填膺了。可是这时候你看胡锡进出来说话了,说海参崴确实是当年俄罗斯帝国侵略不平等条约给夺取的。但是他马上又说,这是个事实,我们中国人需要接受。因为要维护世界和平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不可以改变领土。这么看起来他特别冷静特别理性。所以胡锡进的本事就在于他知道在什么问题上他要做出很狂热样子,在什么问题上他要做出很冷静的样子。因为现在中共当局他要利用所谓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因此胡锡进唱爱国主义、唱民族主义的时候就比较多。但是海参崴这个例子就表示他很清楚在不需要唱这种高调的时候,在需要冷静的时候,他又完全可以做出另外一个样子。所以他原则很简单,就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特点。”

独立时评人吴强表示,胡锡进身上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他说:“他89年毕业以后进《人民日报》的国际版,然后就知道93年到96年期间,他以记者的身份到了波黑,目睹了波黑地区的民族冲突。我相信波黑地区的民族主义冲突是他最重要的一段职业经历,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米洛舍维奇从86年开始创立的一个民族主义小报 - 《战斗报》,对《环球时报》的创刊包括运营模式是有直接的启发作用。换句话说,当时米洛舍维奇从86年、87年开始用这种民族主义的半官方半独立的这种小报开始推销民族主义,煽动民族主义。《环球时报》从93年创刊到现在一直在做着当年米洛舍维奇《战斗报》所担当的角色,也就是推销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