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种族天赋:美国用F-22魔改隐身轰炸机 歼-20能改吗?

2020-05-22 03:01:41

曾几何时,领先全球的F-22独孤求败,当时的五代机可比航母和洲际导弹还要稀缺,整个蓝星上也只有鹰酱才玩得起。



▲曾几何时,娘娘可是空中唯一的五代机

但是近几年,五代机的发展已经迈上快车道,F-35的产能不断提速,降低了五代机的使用门槛;中国歼-20逐渐成军,新机持续推进;俄罗斯苏-57冲破艰难险阻,也开始缓速量产,甚至有出口的可能。

毫无疑问,战斗机作为争夺制空权的核心兵器,从来没有一天停止过迭代升级。

相比之下,与战斗机搭档百年的轰炸机就比较惨,二十多年没有新机种诞生(咱家那个还没出来不是么),现有机型的升级幅度也比较有限,跟前者一比简直就是充话费送的。



▲首架图-160M2被拖出机库,俄罗斯可是用了吃奶的力气才把它憋出来

这也就导致,当今世界的轰炸机俱乐部,常年保持着3:3:1的格局,即美国拥有B-52、B-1B、B-2三驾马车,俄国拥有图-95、图-160、图-22M三驾马车,我兔手上只有轰-6这一根独苗。

没错,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现役轰炸机了,包括英法。

而在上述机型中,B-52和图-95已经是60多岁的老兵。

B-52于1952年定型投产、1955年列装服役、1962年停产,图-95的情况也差不多。



▲图-95于1956年服役,只比B-52晚了一年

如今美俄都决定对这两种战略轰炸机进行延寿和现代化升级,使其能够服役至2050年后。

届时,这俩老冤家的服役寿命都要奔着100年去了。

即便是最先进的B-2,也是上世纪80年代就设计定型的产物,距离最后一架B-2总装下线也已经过去了19年。



▲ 这是1989年B-2轰炸机首飞时的照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航空技术已经全面进步,为什么几十年来都没有新型轰炸机问世呢?

如果说俄罗斯是因为国力不济,那财大气粗的美国为什么也没动静?

其实呢,美国并没有停止探索新机型,而且他们的创新角度还极其诡吊,搁今天都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01、他们差点把F-22改成轰炸机……



这件事要从美国第20届空军部长,詹姆斯·杰拉德·罗氏说起。

他上学时是个标准的学霸,先后从哈佛大学、海军研究生院、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拿到2个学士、1个硕士和1个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海军服役了23年,又于2001-2005年担任美国空军部长。



▲从海军退役后,罗氏还在老牌飞机大厂格鲁曼工作过

他在任期间,正值美国的国力与军力都达到顶峰,当时美国空军的轰炸机群已经非常庞大,尽管三大主力机型已经全部停产,但手上的老本也足够吃上好几十年了,所以美国空军认为在2030年之前,都不会建造新的轰炸机。

不就犁个地吗?

拖拉机管够。



▲B-52与B2排排坐

罗氏一上任就表示不会花钱买多余的飞机,但他同时也意识到,美国轰炸机群虽然规模庞大、火力过剩,但也在战争模式的迅猛变革中,暴露出战术灵活性欠佳、维护繁重、使用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他看来,轰炸机的目标无非固定靶和移动靶两种,轰炸基础设施对于美国来说轻而易举,但在未来战争中,迅速捕捉并摧毁移动的高价值目标才是关键。



▲ 美第37战斗机联队的22架F-117A轰炸机,它们在海湾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他提出,美国空军应该发展一种使用成本可控、具备隐身能力、能够以亚音速接近目标、精确轰炸后迅速脱离战场,可在紧急状态下迅速起飞的“区域轰炸机。”

都说美帝家大业大,可机库里还真没有符合这些要求的装备,本没有打算研发新机的美国空军,还是没能逃过真香定律,启动了新型轰炸机的研发项目。



在罗氏的积极运筹下,空军火速出炉了《远程打击飞机白皮书》,对新飞机提出了高速、隐身、精准、灵活、适应性强这五点设计要求,并敲定了要在2015年拿出最终方案的时间表。

空军最终决定,使用F-22作为改装平台,因为它是所有现役飞机当中,最接近《白皮书》要求的机型,改装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比研发新机划算得多,而这个项目自然就委托给研制F-22的洛马公司。

功底深厚的洛马到底是大厂,当年就拿出了初步的改装方案FB-22。



▲FB-22电脑概念图

这个项目从罗氏上任、提出总体目标、和厂家签订协议、再到初期方案成型,竟然能在一年内完成……这就是鹰酱的统筹和工业能力吗?

小兵兵好羡慕啊!



为了尽可能利用F-22的成熟技术、节约研发成本和时间,洛马决定保留大部分设计,包括80%的航电设备与飞控软件,但既然是改轰炸机,就必须对机体进行大幅改刀。

洛马给FB-22设定了三种载荷方案,分别是5千磅(2300千克)的弹舱载荷;1万5千磅(6800千克)的外挂载荷;3万磅(1.36万千克)的无隐形最大载荷。



▲ FB-22的各种变体型号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洛马重新设计了飞机结构,在放大尺寸的同时,改用大三角翼储存更多燃料,并考虑使用推力更强的普惠F-135,或者罗·罗F-136(这型引擎于2011年停止研发)涡扇发动机,以使FB-22拥有1.9马赫的最大速度。

最终,FB-22的机翼面积几乎达到了F-22的三倍,可挂载30至35枚250磅的GBU-39小直径炸弹。



▲FB-22概念图

这种炸弹的质量只有美国空军所用的最小炸弹(500磅Mk.82型炸弹)的一半,但每一枚都装有GPS卫星制导系统、硬化钢制外壳与延时引信,能在精准命中目标的同时,钻入目标内部爆炸。



▲F-15E挂载多枚GBU-39小直径炸弹

随着重量、气动和弹药挂载的巨大变化,FB-22也基本丧失了格斗能力,不过有F-22为其护航,倒也无关紧要。

这下好了,制霸天空的“猛禽”成了专职舔地的“肥鸡”。

不过老话说得好:对射穷三代,格斗毁一生,舔地拯救世界。

追求极致的对地攻击能力,是镌刻在鹰酱灵魂深处的传统基因。



▲ B-2说起舔地……刚才谁叫我?

正当洛马紧锣密鼓地魔改F-22时,罗氏又得到了朝中另一位大员的支持。

时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了未来轰炸机发展路线规范,计划将轰炸机群的总量缩减至157架,其中B-1B机队直接大砍了三分之一,从96架缩减至60架。



▲拉姆斯菲尔德在任期间,非常积极地推动美军进行信息化改革

拉姆斯菲尔德不仅力主缩编,而且非常支持中距离隐身打击平台和新型弹药的发展,这与罗氏的改进观点高度一致,也说明他的判断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对于罗氏和整个项目办公室来说,这个路线图不仅给FB-22的存在腾出了编制空间,而且得到了政策上的有利支持,这在美国那种由国会、军队、商家多方角力倾轧的军备采购环境中非常难得。



▲在设计构想中,FB-22也具备多种挂载能力

洛马的开发团队也不负众望,接连拿出6个改进方案,整个项目进展十分顺利。

由于机翼尺寸越改越大,FB-22的航程也在不断提升,FB-22-3的作战半径已经从F-22的970公里,猛增到了2600公里,至FB-22-5时更达到了2900公里,距离罗氏“更远的航程、更大的载荷”的目标越来越近。



▲FB-22-4,侧视图与F-22无二,但机翼已经改得面目全非

2003年,罗氏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议上,宣布希望给空军装备150架FB-22,并由它接替、整合F-15E“打击鹰”和B-1B、B-2轰炸机的部分任务。

2004年,洛马已经正式向空军展示了FB-22,还宣称最快可在2005年展示原型机,可见这个项目的推进速度有多快。



▲FB-22-5的航程达到了F-22的三倍,这得益于巨大的翼展

然而,罗氏的好运气似乎已经用光了。

2006年,每四年进行一次的《四年防务评估》重新审查了国防战略与计划,其中就包括FB-22项目。

评估认为,FB-22的设计目的是保持隐身,但想挂载足够的弹药,却要依靠外部挂点。如果只用内部弹舱,一个架次所能摧毁的目标又十分有限,任务成本过高。



▲罗氏办公桌上的FB-22模型,可见他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

这几点相互矛盾,几乎无法调和。

尽管洛马提出了使用可拆卸武器荚舱来保持隐形的方案,但整个项目最终还是被国防部否决了。

不过在今天看来,罗氏领导的项目小组和洛马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没有做错什么,这个极具创造和前瞻性的计划在存续的五年中,提供了许多不一样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小型精确弹药的运用。



▲日本网友用电脑绘制的自研五代机概念图,就是照搬FB-22

时至今日,美军越来越倾向于让隐身战机扮演纯粹的态势感知平台,而将火力打击任务交给其他专用机型,这一点小兵兵曾在《超级大黄蜂魔改,歼15被吊打?某些厂该交货了》这篇文章中提到过,大家可以戳进去参考一下。

当然,FB-22的下马并不代表美军放弃了隐身轰炸机,B-2的升级和延寿仍在继续,罗氏当初提出的概念构想也由B-21继承了下来,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个发展方向也是没错的。



▲美国空军的新宠儿B-21(右)即将问世

故事讲到这里,小兵兵盲猜大家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F-22可以魔改轰炸机,那歼-20也可以吗?

小兵兵认为,技术上是有可能的,但是没有必要。

一方面,兔子轰炸机群的客观条件、任务目标与鹰酱并不一样,我们还在追求规模与远程打击能力,而鹰酱早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这一阶段。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是要依靠轰-6

更何况,种花家下一代轰炸机已经在研,不少军界大佬都猜测它应该更接近B-21的设计思路,实现隐身的同时,强调突防、远程奔袭、先进弹药和信息化的应用,因此不太可能把机身做的很小。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们都不太可能用歼-20去魔改轰炸机,还是安心等那谁谁亮相。

参考资料:[1] 维基百科:Lockheed Martin FB-22、James G. Roche[2] 大众科学:Smarter Bomber[3] The WarZone:Can The U.S. Military Make An Airplane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4] Airforcemag:Long Arm of the Air Forc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