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老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背后的故事(下)

2020-02-11 12:01:21

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高干家庭父子兵同上战场的事例有不少。如前述的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江燮元、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军长张序登,自己在指挥千军万马杀敌的同时,都把几个子侄送上了战场;昆明军区原司令员王必成,因战前中央军委临阵换将而痛失了指挥这次自卫还击作战的机会。他将一子一女和怀孕的儿媳送上了前线,慷慨明志曰:“我不能参战,但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此愿可遂,此志可明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父子兵,是武汉军区陆军第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和他的儿子张力烈士。坊间在多年里将张力烈士说成是《高山下的花环》中烈士小北京的主要原型,而张志信师长自然也就成了雷军长的主要原型。关于这对父子兵的故事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了,这里不再多述。



影片中饰演雷军长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童超,曾在话剧《茶馆》、《骆驼祥子》、《名优之死》中都有过出色表演。他塑造的雷军长这一经典艺术形象,已经永远定格在了中国电影史中。



影片中梁三喜的70岁母亲梁大娘,深明大义,把唯一活着的儿子交给了部队,默默承受了巨大的失子痛苦。为了偿还儿子欠下的债,她和儿媳玉秀省下了所有能省下的钱,加上梁三喜烈士的抚恤金,坚持还债,保持了人格尊严,这段情节感动了银幕前的无数国人。她们是那幺的平凡,生活是那幺的艰难,然而她们的心灵却又是那幺的崇高。这种强大的震撼力量和净化力量,正是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的巨大成功之处。而梁大娘对雷军长说的一席话,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更具有着强烈的警示意义:“你是个军长,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前线上,牺牲了!我哪怕就只看到了这一个,我总算看到了……好啊,好啊,你们好啊!中国能兴旺啊!”



影片中饰演梁大娘的是山东省话剧团演员王玉梅,以饰演了无数女性形象而为影视界所称道。因为出演了梁大娘这一角色,王玉梅获得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值得一提的是,王玉梅在《高山下的花环》的电影版、电视剧版中都饰演了梁大娘的角色,这在当时的中国影视界是独一无二的。



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中,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配角演员。像饰演玉秀的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盖克,在此之前是以饰演气质出众的年轻女性而知名,如影片《苏小三》中的赵蓉、《战地之星》中的白露等;饰演靳开来妻子杨改花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斯琴高娃,已凭借《归心似箭》、《骆驼祥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似水流年》等影片成就了大名;饰演战士段雨国的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倪大宏(后改名倪大红),当时的演技还很青涩,只是略微诠释了一下这个外号叫“雨果先生”的有浪漫诗人情怀的士兵。到了日后,倪大宏就成了着名戏骨,什幺《乔家大院》、《三枪拍案惊奇》、《北平无战事》,认识他的人忒多;饰演战士金小柱之父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老演员管宗祥,从影片《智取华山》、《小兵张嘎》一直演到《神秘的大佛》、《包氏父子》、《梨园传奇》,堪称货真价实的老戏骨。



从作者李存葆创作小说的过程来看,9连应该是属于1979年时西线云南战区某部的连队。而影片中赵蒙生在赶往连队上任途中,曾驱车经过剑门关,并与剑门关的石碑合了影。在当年,驻防剑门关所在的四川绵阳地区周围的野战部队,是成都军区陆军第13军38师和陆军第50军150师。其中参加云南方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是第13军,因此影片中的9连当属第13军部队序列。



影片中9连随部队乘坐“闷罐”(货车)车厢向前线开进,大家在车厢里吃喝嬉闹,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在真实的历史上,成都军区陆军第13军各部奉命于1978年12月下旬从四川驻地集结出发,乘火车沿川黔、成昆铁路向云南昆明开进。尔后换乘米轨火车、汽车,沿昆明至河口铁路和昆明至河口、昆明至那发公路向中越边境开进。经1000多公里铁路输送和数百公里公路输送后,于1979年1月5日全部按时到达云南河口集结地域。当年的铁路运输速度较慢,路上要走五、六天,车上的生活非常枯燥。令很多官兵记忆最深的要数如何在途中方便了。靠站停车时还好说,在开进中多是使用车厢里的尿桶小解,或是站在车门边对外放射,大解则通常要用一个盛有灰土的洗脸盆解决。还有一些人玩得更惊险,大解时让两边的战友拉着自己的双手,露出屁股撅在车门外边,随风飘散,臭气远扬。



影片中到达边境后,9连干部秘密前出现地观察越军的防御情况。赵蒙生吃惊地说:“他妈的,修了这幺多碉堡!”梁三喜则心情沉重:“看到了吧,炮口早就对准了我们!”靳开来愤怒地骂道:“200个亿养个狼崽子,他奶奶的,我让你怎幺吃进去,叫你怎幺吐出来!”在真实的历史上,越南从1977年开始就在中越边境集结军队,大修工事,将中国作为了假想敌。后来在谅山战役中缴获了越北一军区炮兵第166团的一份射击图,标绘日期是1978年10月12日,射击的箭头都指向中国境内。有的箭头越过广西凭祥地区指向平而关以东的山上,有的箭头穿过广西友谊关东面的25号界碑指向中国境内十多公里的广西宁明县增怀村,周围的凭祥、友谊关、油隘等边境城镇都成了越军计划摧毁的目标;缴获的广西爱店对面越南支马公安屯的作战计划中,也标明了从四路侵袭爱店的箭头;广西水口关对面越方一侧的边防检查站,越军就在站内会客厅下面修筑了暗堡和地道,地道一直通到紧靠中越边境的越方进攻出发阵地;友谊关对面的越南同登镇,早已构筑成了一个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的前哨阵地。在同登周围,明碉暗堡星罗棋布,堑壕掩体纵横交错,附近的山头几乎全掏空了,甚至连当年法军修筑的早已残缺不堪的炮台、碉堡也都重新利用,建设成了坚固的军事堡垒。



很明显,越南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对中国的战争准备。不怪靳开来如此愤怒,中国穷20余年时间花费200个亿的援越努力,结果却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凶恶的敌人。



影片中上级为9连补充了15名战斗骨干,其中就有北京部队来的战士“小北京”。在真实的历史上,参加对越作战的野战军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陆军师还是乙种编制部队,需要在战前进行紧急扩编,补入大量干部、战士及各种装备。如第13军,在战前共扩编了2个营部和70个连队,增编了4个连、312个排,补充兵员15381人(其中新兵11874人),提升调动干部3041人,同时补充了各种武器、装备、弹药、器材等物资。因为扩编后的部队新兵、新干部多,实际战斗力下降,就需要同时补入一些战斗骨干。这些骨干通常是从兄弟军区部队抽调来的,技术和业务都较好,如影片中那名信奉拿破仑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的战士小北京。从他在战场上提出的建议和临机决断来看,确实是一个很有潜质的干部苗子。



影片中在临战之前,9连进行会餐,什幺饺子、罐头、五粮液、味美思等好东西全都拿出来了。马上就要面临生死未卜的战斗,不吃不喝何待!用靳开来的话说:“咱们今天最后品尝品尝这生活的甜蜜味!”不过当年五粮液产量很少,一般人是弄不到的,靳开来能一下搞来两瓶实在是够奢侈。赵蒙生拿出了味美思葡萄酒倒很正常,这种酒当年比较流行,他是高干子弟,有钱有品味也有门路能搞到。在真实的历史上,临战之前的官兵们确实是大吃大喝了一顿,尽管并没有什幺特别好的菜肴。下面根据老兵回忆列出几份当年步兵连队越境参战前最后一顿热饭的菜单:



第13军39师115团2连:蔬菜杂烩回锅肉,各种罐头食品,米饭

第13军39师116团6连:罐头红烧肉炒青菜,各种罐头食品,米饭

第50军149师447团2连:猪肉烩大锅菜,各种罐头食品,米饭



还有一份第13军38师114团9连的除夕夜菜单:红烧鱼块、土豆红烧肉、清炒包心菜、竹笋炒肉片、酸辣汤、米饭



一眼看上去,主打菜就是猪肉和罐头了。酒水也有,一般都是附近镇上搞来的散装白酒,装在水壶里,可没有五粮液那种高档货。在那个年代,市场上的副食供应本来就很少,加上几十万大军云集于边境,耗费巨大,想吃点新鲜肉可不容易。通过军队后勤部门和当地党政部门的努力,才供应了一批新鲜猪鱼肉类给参战部队。不足的部分,就要用各部队从原驻地带过来的自己饲养屠宰腌制的猪肉,以及各种罐头食品来补上了。



那一时期的军用罐头,种类主要就是午餐肉、红烧猪肉、酸辣菜等,远不如今日的品种丰富。其中午餐肉罐头在当年是稀罕的美食,平时很多官兵也难得品尝到,因而最受大家喜爱。红烧猪肉罐头足有1公斤重,铁皮包装,营养最足。用它来炒各种青菜和烩菜,或是搞一大锅汤,味道是相当不错的。部队在战区内能做热食的时候,红烧猪肉罐头总是主力菜品,一肉配百菜。不过,开战后部队常连续行军作战,基本上不能生火做饭,只好吃压缩干粮加罐头冷食。这时候再看那一开盖就白花花半下冷油的红烧猪肉罐头,八成参战官兵的第一反应就是没了胃口。想当年苏联红军在战场上常用大块猪油抹在掺了半下锯末的黑面包上吃,还越吃越香,咱们中国人可没有战斗民族的铁皮胃,不好消受啊!而且,就算是闭着眼睛把冷油肥肉吃下去,战区内又难寻热水,只好喝点冷水,那就等着跑肚拉稀吧!打穿插的部队则更悲催了,身上四五十斤的装备太重跑不动,轻装时首先扔掉的就是沉甸甸的红烧猪肉罐头。等到深入敌后给养中断又要执行群众纪律之际,便只好用压缩干粮就凉水打牙祭,再不济的什幺木瓜、野菜、红薯甚至树叶、芭蕉头都招呼上了,那是苦不堪言!从这个角度上说,战斗前的最后一餐热食确实是美好的回味,也难怪很多参战老兵多少年后还记得清楚。



影片中靳开来和梁三喜争带尖刀排,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靳开来还一语成谶:“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在真实的历史上,1979年时一个连队有四名主要干部: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通常分工是比较固定的,即连长负责军事指挥,指导员负责宣传鼓动工作并协助连长指挥,副连长带尖刀排,副指导员组织前运后送。严格来说,影片中副连长靳开来到尖刀排加强指挥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才自嘲战前赏了一个送死的官;梁三喜要负责全连指挥,及时调整部署,应该待在他的指挥位置上。不过,到了实战打响后,连长、指导员带队冲锋的也不少。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干部靠前指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影片中9连在丛林中向前穿插,劈荆斩棘,行进非常艰难。营长催促他们加快速度。靳开来又发了牢骚:“他奶奶的,他们也就知道用尺子量地图。让他们来看看,这山,这路,哪是人走的,哪他妈是人爬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第13军于作战计划中设置了两路穿插部队:以38师114团向10号公路南北两侧的威龙松、奔西爱地区穿插,全程38公里,目的是切断公路,阻击越军316A师东援老街和柑塘,保障军主力围歼345师;以39师116团向柑塘南侧的朗贯、朗格姆地区穿插,长途75公里,要直接截断柑塘越军沿红河的南退之路,同时阻击向柑塘增援的任何越军。



实战中,38师114团规定完成穿插任务的时间是7个半小时。实际上该部渡河时间就已推迟,前卫部队又走错了路,加上还有越军阻击,到规定时限后,全团只前进了约3公里。经一天一夜穿插,114团在孟珊地区受阻,被越军猛烈的炮火封锁。随后114团接上级命令转为配合友邻部队攻歼附近地区之敌,遗憾地没有完成这次穿插任务;39师116团规定完成穿插任务的时间是16个半小时。第二天在进至周登以南和岳山以西地区时,遭到周围诸高地的越军阻击,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穿插任务已不可能。后116团的穿插任务被上级取消,转为配合友邻部队夺取岳山地区诸高地,也没能完成原定穿插任务。



正如影片中所演得那样,在越南北部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区打穿插,靠尺子量地图的作战计划是绝对靠不住的。因为地形太复杂、太难走,图上距离1公里,实际距离二、三倍都不止。走丛林需要砍刀开路,硬从荆棘竹草中强行挤出一条路;爬高山就更艰难,路窄坡陡,甚至悬崖阻隔,按平地时间来计算行军速度岂不是开玩笑!这还没有算进去因地图误差和参谋业务不熟,导致出现了大量迷路、走错路的事例。解放军以往没有在这种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中进行过大规模作战,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也产生了很多经验教训。



影片中9连在高地上遇到了缺水焦渴的困境,靳开来宁可犯错误也要带人去砍甘蔗给大家解渴,结果回来时踩中地雷牺牲。在真实的历史上,越北地区即使在2月份的白天温度也有20多度到30度,非常炎热。穿插部队随身携带的饮水常常很快就喝光了,越南人还在井里和河里投毒,不能喝。能补充上的水,只有河沟稻田里的水。通常接一水壶,再放两颗净水药片,喝起来是一股药味,难以下咽。可如果不放净水药片,说不定水壶里就会有一层牛屎和许多红红的小虫,那就更让人睹之闹心了。有的部队还经常补充不上饮水,焦渴异常,就如影片中的9连那样。已经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军队的后勤供应方式仍很原始,前线部队经常遇到缺粮断水的困境,这是非常需要反思的。



另外,战前上级就下了规定,异国作战也要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明确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的单位在执行时,连“集体”的东西也不准动。在这样的纪律规定下,部队作战初期遇到断粮情况后,全靠寻找山上和野地里的木瓜、野菜、红薯、树叶、芭蕉芯等充饥,搞得非常困苦。有的干部战士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到越南群众家附近的地里砍甘蔗止渴,后来还被追究了责任。影片中靳开来砍甘蔗犯错误的情节主要便取自于此。直到军委首长了解了前线实际情况后,指示部队可以有组织地就地筹措给养,这才缓解了燃眉之急。



实际上,战后部队在评功授奖时,一是有名额限制,不能全都照顾到;二是也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在内。靳开来这样的“牢骚”干部,战前在团里的升职就受压,战后因为有过违纪就不能评功,而不是全面地考量他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并客观分析违纪的原因,那幺上面是出于何种目的就可想而知了。雷军长对此就愤慨地说:“我们有些干部总是爱听阿谀奉承,对爱提意见的同志,到死他们也不肯放过!” 

  

影片中9连攻打主峰阵地受阻,战士小北京连续两次肩扛82无坐力炮向越军火力点发射,却都是哑弹未打响,自己因暴露位置被敌人击中而光荣牺牲。梁三喜倒出炮弹检查,发现都是1974年4月生产的,不禁愤怒地骂道:“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在1979年的战争中,也确实多次出现过武器发生故障和弹药打不响的情况。如第13军39师115团2连在攻击谷珊西山215高地时,两挺正在发射的重机枪同时出现故障哑火,导致机枪阵地遭到了越军40毫米榴弹的袭击而受到损失;第13军37师111团2营攻打红河西岸230高地时,82无坐力炮连6班射击越军地堡时发生了哑弹未炸的战场险情等。李存葆是在了解了上述战例后,又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而创造出了影片中的故事。作者的初衷在于批判文革中武器弹药生产质量低劣的问题,尽管实战中出现的故障并不一定就是这个原因。



影片中梁三喜在指挥连队搜索主峰残敌时,发现有隐藏越军,他大喊一声“隐蔽”,一脚踢倒了身旁的赵蒙生,自己却被打中而牺牲。赵蒙生疯了一样抱起集束手榴弹冲上去,炸毁了越军的暗火力点。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过攻占敌山头后有干部遭到隐藏之敌袭击而牺牲的事情。1979年2月17日,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42师124团2营攻占了拔坡地区诸高地。其中6连在攻占30号高地后,忙着下山送交缴获的战利物资,并未对高地进行认真搜剿。不久营长王文斌和通信班长去团指挥所开会,路过30号高地第二道堑壕时,遭到隐藏在高地东侧暗掩蔽部内的4名残敌射击,王文斌营长和通信班长当场牺牲。6连战士们闻迅赶到,将掩蔽部内逃出的2名越军击毙,又用爆破筒将掩蔽部炸毁,歼灭了里面的2名残敌。攻占敌高地后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搜剿,将残敌清理干净,这是此次自卫还击作战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



如上所述,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基本忠实于原着,反映出了小说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征服了无数观众。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电影史上,同一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没有一部能超越该片的。1985年,在美国十大城市举办了“谢晋电影回顾展”。因为当时《高山下的花环》一片还有一定的敏感性,对于能不能带出国放映的意见有分歧。后经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特批,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终于随谢晋出访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