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红日》:电影中的大历史(二)

2020-02-03 12:01:25

影片《红日》开头,国民党军攻占涟水城后,张灵甫等人得意洋洋地在一座古塔前合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塔名为妙通塔,是一座佛塔,位于涟水城内西南角,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该塔共七层,高32米,全为石砖结构,是当年涟水城的地标性建筑。古诗中有“中柱涟城半壁天,晓昏青锁万家烟”,即指此塔。因该塔是城内的天然制高点,在战争时常被作为机枪火力点。1948年7月,在解放涟水的战斗中妙通塔不幸毁于战火。2002年,当地政府在原址又仿建了一座妙通塔,并由着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了塔名。



在真实的历史上,第74师攻占涟水后确实留下了一张众人在妙通塔下的合影。当时背景中的古塔已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有五层塔身被炮弹炸穿砖墙,几乎只剩下骨架。在塔下合影的有第74师副师长蔡仁杰、副参谋长李运良和其他几个人,但却没有张灵甫。



在影片中饰演张灵甫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舒适。他在解放前就是名演员了,曾在上海、香港两地的40多部影片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在演张灵甫时,舒适认为不能把着名的敌方将领演得窝窝囊囊,那样就是打败了他也没什幺意思。因而他注意演出了张灵甫沉着、能干、一丝不苟的职业军人素养,塑造了一个比较精神的国民党将领,同时又突出了张灵甫骄傲狂妄的性格,以致这个角色被称为是当代影坛上的“反派三杰”之一。因为舒适演得像,日后张灵甫的遗腹子张道宇到大陆投资经商,还专门拜访了他,请他吃了饭。



在60年代的中国政治氛围中,连正面描写敌人的影片都不多见,更别说是赞美敌人了。影片《红日》能拍成后来那个样子,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编剧瞿白音光剧本就连改了五稿,付出了极大心血,令当年的同事们深为感动。然而到了文革中,美化敌人这条罪名还是缠上身来。



影片中的解放军军长沈振新和他的部队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华中野战军第6师及副师长王必成。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乘马岗镇人,和许世友是邻村老乡,一起当了赤卫队员,参加了黄麻起义,进了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的时候王必成去了新四军,成了粟裕的爱将,在多年征战中带出了号称华野三只虎之一的第6纵队(即第6师),就是2004年被裁掉的北京军区陆军第24集团军。王必成的作战风格硬朗勇猛,因而人送外号“王老虎”。二战涟水,王必成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伤亡达5000余人,遭到重创,这下他就和整编第74师结下了血仇。后来见到粟裕时,王必成坚决表示:“给什幺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



影片中饰演沈振新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张伐。早在40年代,他就是中国演剧社享有“八大头牌”盛誉的话剧演员,是解放前最受欢迎的男明星之一。像他在张爱玲电影剧作经典《太太万岁》中饰演的那个有了外遇的小市民丈夫,白面儒雅,实在是难和后来英谋善断的解放军军长挂上钩。在拍摄影片《红日》时,张伐为了避免将我军高级将领神化,而着意演出了沈振新深沉、稳重、质朴的性格,并高难度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角色成为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典银幕形象。



经过宿北战役,打垮了四路国民党军中间威胁最大的一路,在其自北向南的半包围圈中撕开了一个缺口,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联系不但没被切断,反而将进攻的国民党军分割成了山东、苏北两大坨,造成了较为有利的战场态势。与此同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集中到了苏北地区,完成了从战略配合到战役协同的转变,两支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也合并为了一个。这样,以军力论,华东地区的野战军已成为全国各解放区中最大的一股力量。陈毅当时就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过去的问题是山东部队常不安心南下作战,华中部队亦不肯入鲁作战。数月来的矛盾,由于战局演变,现已解决,今后可集中从鲁南向南打。”



宿北战役尝到了甜头,两军上下都有再打一场胜仗的迫切愿望,下一步如何作战就成为了紧要问题。毛泽东对此也很重视,宿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他就致电陈、粟:“第二步作战似以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得到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逐步收复苏北、苏中一切失地。”当时从鲁南方向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进攻的,是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和第1快速纵队。其中以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为主力,配属第1快速纵队突出在前。整编第69师被歼灭后,马励武感到自己部队的态势暴露,不敢再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构筑防御工事。薛岳虽再三命令进攻,马励武仍按兵不动。其他几个师见马励武不动,便也都停步不前。



当时陈毅、粟裕截获了一份情报,说薛岳已向张灵甫下令,命其率领整编第74师迅速攻占沭阳,协同第7军、整编第11师夹击苏北的陈、粟所部。因为两淮、涟水战斗失利,华中野战军上下都恨透了第74师。粟裕当即向陈毅建议,主力暂时留在苏北,先打掉即将北上的第74师,然后视情况回援鲁南。陈毅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并致电向中央军委请示。毛泽东很快回电,赞成先打第74师,只要有好仗打就争取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然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等人不同意打第74师,认为该敌较强,一旦打成僵持,而鲁南之敌趁势攻占临沂,截断陇海铁路,两大野战军则北退无路,南进不能,将立即陷入极为被动之境地。



眼看陈毅、粟裕决意要打第74师,陈士榘有些着急。他是从秋收起义时就追随毛泽东的亲信,因而独立拥有与中央联系的电台。陈士榘当即和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联名发了一份长电给中央,建议调山东野战军主力回援鲁南,等巩固了鲁南后再南下配合华中野战军歼灭苏北之敌。这下,等于刚会合的两支野战军又要分开。陈毅知道后,非常生气,在电话中对陈士榘大发脾气:“你们有电台,你们能发报,你们向党中央告我的状!”陈士榘只好向陈毅解释,他也是本着对全军负责的态度,并反复分析了利弊。



毛泽东接到陈、唐的电报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等了两天。就在这两天中,粟裕又得到情报,第74师不但没有北上,反而在涟水以北修起了工事。此时,已过了上次情报中薛岳规定第74师夺取沭阳的期限。战机既逝,继续留在苏北已无意义。陈毅、粟裕再电中央,决心集中两支野战军主力先打鲁南之敌,攻占枣庄、峄县、台儿庄。这时毛泽东终于回电,同意先打鲁南之敌,但认为不应分兵迎敌,而应该集中能集中的主力专打一路,以打整编第26师为宜。毛泽东先前接到陈、唐电后没有立即回电,实际上还是尊重陈毅、粟裕等前敌统帅的意见,如真能在运动中打掉第74师,对于全局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促进。现在情况既然已经发生变化,那幺就应决心转向山东作战。



陈毅、粟裕终于明白,毛泽东的战略构思比他们想象的要宏大得多,是要求两支野战军坚决合并打大仗,并将山东作为主战场,不要同时还想着几个方向。只要能在山东大量歼敌,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巩固鲁南,以后再南下、北上或西进就都有了行动的自由。此后陈、粟不再犹豫,立即命令野战军主力秘密兼程北上鲁南,并调鲁中和鲁南附近的几个师都过来会合,从而集中了山东、华中共27个团兵力加炮兵团,向已进至峄县以东的整编第26师包围过来。



马励武本来已接到情报说有共军正向鲁南方向运动,因而命令全师及第1快速纵队收缩防线,形成了东西长25公里的狭长防御阵地。当时马励武比较得意的就是手中有第1快速纵队,可以自如机动,火力猛烈,因而并不怕陈、粟来攻。所谓第1快速纵队,就是由1个步兵旅、1个炮兵团、1个参加过滇缅公路作战的美式坦克营,以及搜索营、工兵营、汽车营组成的装甲摩托化纵队,这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无疑是非常现代化的合成兵种单位。蒋介石总共组建了3个这样的快速纵队,其中第1快速纵队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也最受蒋的钟爱。马励武自恃手中有本钱,开始轻敌大意,竟然忙里偷闲跑回了百里外的峄县去过1947年的元旦。结果,当他还在城里看京戏《风波亭》时,陈、粟野战军已突然发起了猛攻。 



马励武一时惊慌失措,想回前线又过不去,他就怕蒋介石当宝贝的这个快速纵队有什幺闪失,那可就交不了差了。在请示了薛岳后,他命令第26师在快速纵队和空军的掩护下撤回峄县。此时,陈、粟野战军已在宿北战役中缴获的大炮火力支援下,连克外围制高点,从南北两翼切断了整编敌26师与周围几路国民党军的联系,急急包围过来。第26师接令后立即组织撤退,以快速纵队的坦克在周围巡回掩护,步兵乘汽车和炮兵、辎重车辆沿公路撤退。然而他们刚脱离阵地,天气就变了,雨雪交加,大雾弥漫,本来应该掩护他们的空军根本无法出动。这下撤下来的国民党军着了急,也顾不得排成队形沿公路撤退,而是团成一个大方阵沿公路及两侧田野平行开进。



粟裕看到这种天气可乐坏了,老天助我呀,当即命令计划不变,各路部队饭也别吃了,勇猛穿插,给我追!结果追来追去就把第26师和快速纵队给压缩在了一块叫漏汁湖的洼地附近。本来鲁南地形平坦,很适合坦克车辆运动。像漏汁湖虽是水草地,但干旱时就是一片平原,通行无阻。要是在平时,以快速纵队的机动性和火力,陈、粟部队还真就围不住它。但现在不同了,雨雪一泡,平原已变成了泥泞松软的沼泽地,车辆、坦克进去没多久就都给陷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结果,只有最前面走公路的7辆坦克逃脱,后边的快速纵队全成了零速纵队。此时陈、粟部队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国军完全崩溃。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仅用4个多小时就一举歼灭了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共3万余人,缴获坦克24辆、美式重炮数十门、卡车200多辆。陈毅高兴极了,跑到前线跳上缴获的坦克留影一张,并赋诗一首:

 

         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


        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

 

此后,陈、粟野战军乘胜穷追猛打,一举攻克峄县,再歼敌近万,并活捉了马励武。粟裕犹不肯甘休,眼睛又盯上了这一路的另外3个师敌人。当时位于峄县以南台儿庄方向的是冯治安部2个师,见陈、粟部队有南下之势,遂迅速收缩到运河南岸凭借防御工事固守,一时打不着。而在峄县以北固守枣庄的周毓英部整编第51师,因奉薛岳命令不敢撤退,已态势暴露。粟裕改变计划,指挥陶勇、叶飞部挥兵直取枣庄,先后集中了16个团兵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连续突击爆破,经10天战斗攻克枣庄,歼灭了整编第51师师部和2个团万余人,生俘敌师长周毓英。这一战中涌现出了一名爆破英雄,一个人就抓了100多名俘虏,他就是叶飞的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战士杨根思。将近4年之后,杨根思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小高岭阵地上抱起炸药包冲向蜂拥而上的美军,勇士辉煌化金星,一举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仅有的两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



鲁南战役,陈、粟野战军连续歼灭了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1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缴获了大量坦克、重炮、汽车和辎重,粉碎了薛岳组织的鲁南攻势。此后,国民党军一时未再贸然北上。陈、粟趁机休整部队,并进行了统一整编,于1947年1月底分别成立了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其中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参谋长为陈士榘,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9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万人,是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人数最多的野战军。另外华东军区下辖六个二级军区,总兵力也达3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华野的特种兵纵队就是由鲁南战役缴获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大量装备的基础上组建的,下辖榴弹炮团、野炮团、汽车大队、战车营等单位,火力和机动力都很强。由此,华野的实际战斗力也在当时全国各野战军中首屈一指。


影片《红日》演到华中部队北上山东时,像王茂生这样的苏北籍战士还恋恋不舍,一会说苏北的水好喝,一会又看不上山东的大枣,结果惹怒了山东籍战士秦守本,批评王茂生的家乡观念太重。在小说原着中,关于两大野战军合并时的种种矛盾还写了不少,但在改编成剧本时按照军委的指示基本都删去了。剩下王茂生和秦守本之间的简单矛盾,加上杨军的开导和大家吃煎饼卷大葱时的场面,算是略微反映出了一点史实。



在真实的历史上,华中野战军部队北上山东后产生的问题是相当的多。光军服就两种颜色,山东部队是黄军装,华中部队是灰军装。生活习惯上的隔膜就更厉害了:南方人讲话绵软,还说地方方言,山东老百姓听起来像鸟啼;华中部队都留头发,好多人还是小分头,不像山东部队都剃光头,看上去像是学生兵;江苏是鱼米之乡,生活富庶,华中部队不少人有丝绸衬衣,还盖着五颜六色的绸面丝棉被,结果被山东老百姓误以为是“资产阶级”、“腐化堕落”;华中部队吃惯了大米,吃不惯面食,更吃不惯小米。炊事员也不会做小米食品,做得小米饭非常难吃;华中经济发达,部队手中零用钱不少,但山东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买不到什幺东西。而且华中的钞票到山东买东西时商店还不要,造成军地矛盾突出。特别是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是打了多场胜仗的,却要离开家乡到山东,而原来的根据地则大部分都落入了敌人手里,亲人遭到了国民党军的欺压迫害,广大指战员们是非常愤懑的。当时部队中就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影片中上级给刘胜团派来了政委陈坚,当刘胜得知陈坚是知识分子后,还有意见,认为“我们和他们搞不来呀”、“知识分子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难搞”等。沈振新当即批评其是“糊涂观念”,“以为别人什幺都不行,自己什幺都好”,这是典型的打了一些胜仗之后的“骄傲自满”情绪。真实的历史上两支野战军会合后,确实出现了上述问题,工农干部看不起知识分子,不尊重政治工作人员,有的干部觉得自己能打仗,有本事,就不喜欢讲道理,不服从制度管理等。从本质上说,是不服从党的领导的问题。因为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环境限制,各个根据地是从分散割据到走向联合统一,造成了革命队伍中山头林立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游击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这是需要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加以克服的。后来在影片《红日》拍好后,文化部电影局领导看了还觉得刘胜与陈坚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人物性格不连贯。实际上按照军委的审查标准,表现我军内部矛盾的情节都属于“调子消沉”,要删掉,能留下刘胜的几句报怨已是很不容易了。



影片中饰演刘胜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里坡,曾出演过《回民支队》、《英雄虎胆》、《海鹰》、《林海雪原》等影片,在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饰演了董卓,并在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担任了猪八戒的配音,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饰演陈坚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康泰,当年出名的影坛帅哥,以影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者卢嘉川和《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兵周长喜等角色而为观众们所熟悉。演完《红日》后,陈坚的儒将形象也很受解放军官兵的喜爱。53岁的时候,康泰又在影片《第二次握手》中饰演了科学家苏冠兰,帅哥虽老,风采依旧。令人痛惜的是,康泰于1985年1月因心脏病猝发去世,年仅58岁。



在真实的历史上,对于部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陈毅、饶漱石、粟裕等人花大力气进行了思想整顿和集中教育,批评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等错误观念,号召全军服从党的领导,加强团结,建立整体观念,实行统一集中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纪律等。应该说,在大方向的领导上,陈毅气魄大,有震慑力,能容人,能服众;饶漱石善于做组织工作,细节抓得很紧,工作效率高;粟裕则长于军事指挥,又在大政方针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华野后来打了那幺多好仗,牵制了那幺多敌人,华东成为了模范的解放区,这几位主要领导的密切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陈毅和粟裕,互相尊重,互相补充,成为了中共军队中继刘伯承、邓小平之后的第二对黄金搭档。此后陈毅放心地将战役指挥交给了粟裕,在战役决策上也充分尊重粟裕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一句口头禅:“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回头说一下张灵甫。前边陈毅、粟裕得到情报,薛岳命令张灵甫率领整编第74师限期攻占沭阳,但后来张灵甫按兵未动,令陈、粟准备歼灭第74师的计划落了空。实际上这个情报究竟准确与否还是两说。当时张灵甫不但没有率军北上,反而放下部队回了趟南京。公开原因是住进了医院治伤,后来又奉召去见了蒋介石述职。这时期还有点事,就是蒋介石想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军长邱清泉调职,原第74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军务局局长俞济时推荐了张灵甫接替邱清泉的位子。因为蒋介石正准备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此事就暂时搁下了。张灵甫不知道,他这就又得罪了人。谁呢?原第74军副军长、现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



此人是黄埔三期毕业,是第74军的老人,资历和职务都一直比张灵甫高,在抗战中也颇有战功。国民政府军委会颁发的“陆海空军武功状”第一号,就被李天霞指挥的第74军51师夺得(上高会战中表现突出)。李天霞治军严厉,有“李阎王”之称,部队的纪律森然。同时又好娱乐之风,军营中经常搞舞会,他带头起舞,还有句口号“打仗不忘跳舞,跳舞不忘打仗”。当初第74军改成整编师时,李天霞是100军军长,自觉功劳大,想回老部队当师长。然而蒋介石的心腹、第74军的两任老军长俞济时和王耀武都推荐了张灵甫,结果李天霞吃了个瘪,只得继续在整编第83师当师长。这次第5军要出缺,李天霞正走门路想去当军长,又被张灵甫插了一杠。原来在第74军时李天霞就与张灵甫不睦,又添上了新仇旧恨,这梁子就结下了。日后张灵甫在垛庄的后路被断,只得上孟良崮困守之时,负责掩护他的李天霞却阳奉阴违,救援动作迟缓,不能不说有昔日恩怨的重要因素在内。



张灵甫回南京期间,还回了趟家,与已身怀六甲的妻子王玉龄团聚了短短一个星期。不久,张灵甫就奉令赶回前线,准备参加他的蒋校长对山东共军发起的新攻势。结果,这一去就再没能回来。



影片《红日》的第二个高潮到来了:莱芜战役。国民党军又从南北两线大举夹击过来,沈振新军奉命攻击莱芜以北的吐丝口镇,截断北线敌人的退路,配合主力将其歼灭。接到命令后,很多人都为这次打不着74师而遗憾。当兄弟部队已和敌人打得热火朝天时,刘胜团却当了总预备队。刘胜、陈坚、石东根等人都急得如坐针毡。因攻击吐丝口战斗不顺,刘胜团终于拉了上去。他组织突击队,直插镇内敌人的核心阵地,经过激烈战斗一举将其端掉。莱芜方向的敌人逃了过来,沈振新军全线出击,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莱芜战役解放军取得大胜。秦守本、王茂生活捉了国民党中将司令官。在南线进攻的张灵甫得知后大骂:“活该,三天六万人,赶鸭子也没那幺快!”他只得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胜利后石东根喝醉了酒,用刀挑着国民党军官的帽子纵马狂奔,被沈振新喝止,遭到了批评。



在三野历史上,莱芜战役是一个经典的歼灭战。鲁南战役后,蒋介石判断虽然连吃了两个败仗,但华东共军损失也必然很大,急需休整。此时一定不能让其有喘息之机,务必继续攻击。于是,他命令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调动南北两线23个整编师(军)30余万军队,企图夹击华野主力于临沂地区,迫使其进行决战。其中南线欧震指挥的8个整编师20个旅为主要突击集团,兵分三路同时向鲁南推进,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就位于中路;北线由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出兵,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指挥3个军9个师(未整编,军相当于整编师,师相当于整编旅),组成辅助突击集团,向临沂以北的莱芜、新泰进攻,配合南线国民党军夹击华野。



对于南北两线国民党军的汹汹攻势,陈毅、粟裕起初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南线,准备乘鲁南战役胜利之势,先歼灭南线之敌中的一路,打乱其阵脚。制定的作战原则是:先打孤立突出之敌。然而陈诚已决心在临沂与华野决战,因而命令各路紧密靠拢,齐头并进,等北线部队南下时再发起决战。陈毅、粟裕反复研究却找不到南线之敌的空隙,眼看其越逼越近。这时,毛泽东发来电报,要求华野不要急战,而是诱敌深入,必要时可放弃解放区首府临沂。本来因为临沂是有政治影响力的重镇,陈、粟还不敢轻易放弃,在构思战役计划时就有些束手束脚。毛泽东的指示一下,二人顿感浑身轻松。形势很明显,敌强我弱,华野只能在运动中调动敌人,寻机歼敌,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而固守一城一地与敌死打硬拼,那只能是自陷被动绝境。蒋介石认为华野不会放弃临沂,还在做着“鲁南决战”的梦,这就给了华野主动歼敌的机会。



陈毅当时提出,既然南线敌人重兵云集,不好分割,不如转回北线,集中优势兵力先打掉北线较弱之敌。粟裕经过考虑后,认为北线之敌威胁到了华野及解放区的后方,南线不好打,那幺先解除北线的后顾之忧对于全局也是有利的。统一了认识之后,陈毅、粟裕即调整部署,命陈士榘指挥2个纵队兵力伪装成华野全军,在临沂以南展开防御,摆出死守临沂的架势,节节消耗杀伤敌人。待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放弃临沂,迅速向北转移;集中华野主力7个纵队,秘密兼程向莱芜、新泰地区集结,对北线敌人形成合围;同时布置地方武装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桥,造成华野将要抢渡黄河,逃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假象,以迷惑敌人。



双方开打后,陈士榘指挥2个纵队轮番作战,顽强抗击北进之敌。而南线国民党军战术依旧,稳扎稳打,推进速度缓慢。这下,正中了陈、粟之计,为华野主力北上展开包围争取了时间。打到2月15日,陈士榘看差不多了,临沂的党政机关也都撤完了,于是命令部队放弃临沂向北转移。南线国民党军进入空城临沂后,兴奋异常,开始狂吹取得了“临沂大捷”。在对外公布中,竟然说已歼灭了华野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蒋介石和陈诚被陈、粟的一连串假招所迷惑,此时已昏昏然了,判断华野残部已北逃沂蒙山区,势必要向西窜向晋冀鲁豫。机不可失,于是命令南线国民党军继续北进,并催促北线国民党军配合向南压,要一举将华野歼灭在沂蒙山区。



王耀武素来谨慎,开始就不同意北线兵团南下,是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才不得不出兵。陈诚则明确命令北线兵团要占据莱芜、新泰,阻挡华野北窜。就地理上说,从济南方向出兵,走这条路向临沂推进是直线,最近便。然而该路线两侧山峦重叠,只能从峡谷中的公路走,回旋地域狭小,首尾不能相顾,非常容易被装入口袋。王耀武向陈诚提出了异议,但陈诚不听,李仙洲兵团也只好走这条路线南下。华野放弃临沂后,南线国民党军一片欢腾。然而王耀武从种种迹象中判断华野并未受大的损失,而且还发现了其有向北集结的趋势,可能是奔李仙洲来的。所以他未向蒋介石、陈诚请示,就急令已进至莱芜东南颜庄、新泰一线的李仙洲兵团后撤。



当时华野部分部队已进至莱芜附近,粟裕的作战预令也已下达。见李仙洲兵团又往回缩,叶飞、许世友等将领担心敌人跑了,因而建议立即发起攻击,将其尾巴吃掉也好。粟裕则大将沉着,他判断北线敌人还在犹豫彷徨中,此时华野各纵队尚未集结到位,贸然发起攻击只能是打草惊蛇。要吃就吃个大的,一举扭转战局,而不是图蝇头小利。粟裕命令各纵队继续持重待机,不要轻举妄动。关键时刻,陈诚帮了粟裕的大忙。他得知王耀武命令李仙洲兵团后撤,非常恼火,责令北线兵团恢复原部署继续南进。王耀武无奈,只得令李仙洲兵团返回颜庄、新泰一线。结果李仙洲兵团连续往返折腾,部队中怨声载道。粟裕接到报告后,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正确,敌人并没有发现华野的意图。他根据各纵队到达的位置调整了部署,规定于2月20日发起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