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贞观时期的盛世场面,难道是一场天大的骗局

2021-08-20 17:05:04

史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贞观这个年号是真实的,但贞观时期的盛世场面却并不存在。

笔者对这种颠覆我们认知的论调比较感兴趣,所以今天我们且来看看,支持这种说法的朋友是如何揭秘这场“大唐骗局”的。


支持该说的朋友对比了隋唐两朝的史料,并从两个朝代的人口、经济和农业三方面做出对比。隋文帝在位期间,大隋王朝十分强盛。平定乱世后,大隋王朝处处焕发生机,展现出来的生产力空前强大。

在这里,我们且来看一个数据:

隋炀帝登基之初,曾在全国进行了一场人口普查,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九百万户(4450万人)。从《新唐书》中“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来看,两朝人口差距相当悬殊。唐朝人口直到开元年间才追平隋朝,注意是“追平”而不是“超越”。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数量锐减。


很多朋友会问,人口又不能说明经济,这组数据有什么用呢?

其实,人口才是古代国家最重要的国力指标。只有经济强盛,粮食产量充足,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这些人也能发挥更多的生产力,形成良性循环。

隋炀帝上位之初,全国的总耕地面积约为五千五百八十万顷,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且来看隋朝的粮食储备量,隋朝时期国家的储备粮足够全国人吃十年!史料中称,这一时期各地粮仓都被粮食塞满,每年因霉变生虫而损耗的粮食都是一笔大数字。


说完了支持“盛世骗局说”的朋友的观点,笔者再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其实,贞观盛唐究竟是不是骗局,还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

显然,盛隋的国力比盛唐高。不过笔者觉得,这些数据充其量能说明隋朝的人口、农业、经济比唐朝发达,却并不能否定贞观盛世的存在。

隋文帝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粮食,最后都去了哪里?隋炀帝倾全国之力修建的大运河,最后便宜了谁?隋朝兴起的科举制度,谁是最大的获益者?毫无疑问,隋朝兴盛无疑,但大唐却延续了隋的兴盛,造就了另一大盛世。

笔者认为,作为后来人的我们,没什么资格评价那段时期究竟是不是盛世。只有活在贞观年的老百姓,才有资格评论那个年代。毕竟,只有人民的幸福指数切实提高了,他们所处的年代才算是盛世。


那么,如果以两朝老百姓的眼光来看,他们所处的时代能带给他们多大的幸福感呢?

隋朝虽然有经济、人口、农业优势,但老百姓却活得非常苦,这是毋庸置疑的。隋文帝平定乱世自是用了一番暴力手段,活在他治下的老百姓自然会深受战争之累。好不容易大隋灭陈一统江山,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可没过多久败家子隋炀帝便接过了老爹的皇位,开始施行他的暴政。

平心而论,隋炀帝不算昏君,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武帝”。不过,就是因为他太过好大喜功,今天强迫老百姓修运河,明天逼着老百姓上前线,将人民折腾得怨声载道。此外,隋朝的粮食储备量虽然大,但这是建立在高赋税的基础上的。

贞观时期,大唐已全盘接收了隋朝种种“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充足的粮食储备也使朝廷没必要征收重赋。更何况,李世民曾随父南征北战,目睹过老百姓的疾苦。虽然不算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过,但总比隋朝高高在上的两父子更体察民情。

所以,活在大唐的老百姓,能获得一块让他自给自足的耕地,享受到朝廷给予的种种惠民政策。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大隋百姓相比,大唐百姓幸福指数更高。


隋炀帝和李世民其实都想让国家更强盛,可他们却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线。隋炀帝想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番改革,为子孙打下铁桶江山,构建经济帝国,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发动对外战争、兴修水利工程。唐太宗的想法是稳步发展,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是典型的“守成”之策。

综上所述,隋唐两朝孰强孰弱,“贞观之治”算不算盛世,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隋朝统治者想让老百姓活在“千秋功利”中,用当代的努力造福子孙;唐朝的统治者想让老百姓“活在当下”,享受切实的利益。二者之间,没有对错之分,换种角度来看盛隋与盛唐都是盛世。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