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清军入疆(十一)乾隆的震怒(西域系列之三十四)

2020-01-10 12:02:31

原创? ?半路一把刀

阿睦尔撒纳起兵反清,班第和鄂容安被围困在尼勒克附近而兵败自杀,然而萨喇尔却并没有和班第、鄂容安在一起,他去哪了呢?

他跑了。

当阿睦尔撒纳公开反清后,其伊犁的部众也同时造反,围攻清军。班第、鄂容安和萨喇尔三个人就赶紧开会,商量怎幺办?

萨喇尔说:阿睦尔撒纳这个人,“智勇兼备”,就咱们这点人,跟本干不过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咱们带着部队撤退,回北京覆命,跟皇上汇报,再带着大军回来,何愁不把这些家伙灭了?这才是解决这场危难的办法。

平心而论,萨喇尔这个建议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当时最好的一个方案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啊,但是鄂容安不愿意,当即就指责萨喇尔:你这是什幺态度?!咱们做臣子的,就是为皇上守卫疆土,怎幺能白白就把疆土拱手相让给叛贼呢?现在危急关头,我们理应以死效忠,战斗到最后一息,怎幺能抱头鼠窜呢?

?

萨喇尔一听这话,心里这个气啊:那你找我还商量个毛啊?当时冲着鄂容安就发火了:你一个读书的酸文人、书呆子,知道什幺是带兵打仗吗?知道人是怎幺被砍死的吗?你懂军事吗你?

说完,萨喇尔起身就走,你们要战斗在最后一息,那行,你们有种,但别拉上我,我还要留个脑袋吃饭呢。当下是策马而去,走了。而且萨喇尔把自己的清朝官服也脱了,不要了,换上了准噶尔人的服装,便于跑路,但是萨喇尔目标太大,估计早就被阿睦尔撒纳的人给盯上了,再怎幺换衣服也没用,所以一出去就被阿睦尔撒纳的人给抓住了。

前面我说过,阿睦尔撒纳和萨喇尔虽然都是从准噶尔投清的,但是两个人的关系非常糟糕,见了面跟仇人似的。但是现在,萨喇尔活命要紧,所以随即就投降了阿睦尔撒纳,先保住命再说。


?

那幺驻扎在乌鲁木齐的永常呢?

永常当时带着六千多清军,刚开始听说伊犁出事了,以为是准噶尔内部发生了争斗,准备带着兵去平定,后来一听是阿睦尔撒纳反清了,再也没有去伊犁的话了,连乌鲁木齐都不要了,是带着队伍就撒丫子跑,撤退到了巴里坤。而且阿睦尔撒纳反清之后,不少的卫拉特台吉、宰桑等贵族、官员,不愿意追随阿睦尔撒纳,是纷纷带着属下投奔永常,史料记载是来了数千人。但是永常却不信任这些人,怀疑有诈,他的做法是抓起来这些贵族、官员当人质,然后加紧撤退。

?

事实上,阿睦尔撒纳在起兵之初,手底下最多也就两三千人,很多准噶尔贵族并没有响应,这一是因为大家还在观望;二是因为阿睦尔撒纳也还不能服众。这个时候,如果永常率领六千清军和投降过来的卫拉特部众,火速进军伊犁,阿睦尔撒纳被击溃的可能性非常大,班第、鄂容安也不会死,新疆也就不会再有后面的那些事儿。

但是永常临阵退缩,不仅不援救班第、鄂容安,反而撤退到了巴里坤。这一方面将班第、鄂容安置于了死地,一方面给了阿睦尔撒纳充足的时间整合兵马,更重要的是,让其他的准噶尔贵族看到了清军的无能,催生了这些贵族的反清之心——卧槽,原来清军这幺菜?既然阿睦尔撒纳能起兵,那咱们也能啊。

?

正因为如此,乾隆对永常这个气啊,下旨,就地免职,押回北京,交给刑部问罪。不过永常最终却有回到北京,人家命好,死在了路上,走到陕西临潼的时候,就病死了。不过就算死了,乾隆也不能放过永常,下旨,“永常罪不容诛,今虽死于道路,亦当明正典刑”,对永常抄家,全部家产抄没充公,儿子充军发配。


?

对于自己的女婿,驸马色布腾巴尔珠尔,乾隆也是窝了一肚子火,隐瞒不报,同情叛贼,这还有啥说的?砍了。这时候就有个老臣,叫来保的,出来说话了。这位来保,当时已经七十五岁了,太子太傅,兵部、刑部、吏部的工作他都参与,就是说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公检法和组织部的工作,都有他的份儿,所谓“兼管兵部、刑部、吏部事”,属于比较德高望重的重臣,看到乾隆准备宰了自己的女婿,来保就劝:“愿皇上念孝贤皇后,莫使公主遭嫠独之叹。”

嫠 Lí,就是寡妇。这个话的意思是说,看在孝贤皇后的份上,别让公主当寡妇啊。

前面说过,色布腾娶的是乾隆和孝贤皇后生的女儿,也是乾隆很喜爱的一个女儿。所以来保一搬出来孝贤皇后,乾隆立刻就下不去手了,史书记载,乾隆是挥泪叹息,眼泪都下来了,疼女儿,也想念孝贤皇后,再说傅恒这个当舅舅的也在看呢。所以想了半天,算了,免了色布腾的死罪,留这个兔崽子一条命,但是削去爵位。

而放走了阿睦尔撒纳的喀尔喀亲王额林沁多尔济,就没这幺幸运了,贻误军机、判断失误,还掩过饰非,所以判处死刑,但是考虑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就不砍头了,赐死,这个面子要给你的家族给,你自行了断吧。

?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的时候,乾隆下了一道很长的圣旨,追溯了从进军新疆到阿睦尔撒纳叛清的经过。在这道圣旨中,涉及到了对额林沁多尔济、班第、鄂容安以及萨喇尔等人的评价。

对于额林沁多尔济,乾隆说:额林沁多尔济是我的扎萨克亲王,班第看他老成持重,办事稳妥,才让他陪着阿睦尔撒纳进京的。但是在阿睦尔撒纳叛去之前,就已经有人密告他,阿睦尔撒纳要反,他却还不当一回事儿,不当机立断将阿睦尔撒纳擒获、消灭,事后反而对我说,他自己是单亲王,而阿睦尔撒纳是双亲王,所以当时不敢动手——人家都反叛了,还论什幺双亲王不双亲王?而且按照额林沁多尔济自己的说法,阿睦尔撒纳归还给他副将军大印,让他先走,这个时候额林沁多尔济就应该明白是怎幺回事了啊,结果还是没有丝毫察觉,等阿睦尔撒纳都跑了一天了,才派兵去追,那还能追上个毛啊?这叫坐失军机,性质非常恶劣。

?

对于班第、鄂容安、萨喇尔三人,乾隆说:我当初安排这三个人坐镇伊犁,希望他们能认真贯彻我的意图,精诚团结,努力工作。但是班第这个人,“过于谨慎,气局狭小,好亲细事”,就是大局观念不强,战略眼光不足,管理具体事务性工作还行,但是大事就拿不定;而鄂容安呢,虽然识大体,有大局意识,但是又不懂蒙古语,军事上也是外行,而且“颇有汉人习气”,就是说更像是个汉人。

至于萨喇尔,他在准噶尔的时候,地位只不过相当于内地的王府长史护卫而已,也就是个王府的警卫队长,因此虽然我大清给他授予了高官显职,但是在准噶尔还是不能服众,而且他还办事草率,性格自大。

?

总得来说,乾隆对这三位的评价还是准确的,班第不是帅才;鄂容安在语言、军事上是短板,而且太像汉人,因为对早期的满清来说,有汉人习气,意味着柔弱;而萨喇尔,出身不高,素质也不高。

因此乾隆又说:“三人者,性习各殊,安望其能和衷共济?”

就是说这三个人,性格不同,风格迥异,怎幺能指望他们能和衷共济呢?

但问题是这三个人的搭配,是你自己选定的啊。

其实在选配人员方面,乾隆也有乾隆的难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老爸雍正没给他留下几个好用的人。

雍正这个人的特点是疑心重,说翻脸就翻脸,后世对其的负面评价中有一条就是刻薄寡恩,所以雍正一朝,基本上把有能力、会打仗的文武官员们都清理的差不多了,连岳钟琪那样的一代名将,都差点给灭了,蹲了11年大牢。所以我们看等到乾隆继位,平定大金川也好,平定西藏的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也好,都无可用之人,所以才会把岳钟琪、傅尔丹都给放出来官复原职,重新带兵打仗,岳钟琪六十八岁,一把年纪还要四处征战,最终活活是累的旧病复发给挂了。

正因为如此,进军新疆,乾隆在配置将领的时候,就难免捉襟见肘,混搭出来的班子也往往是将领性格不合,星座不搭。

乾隆在圣旨里继续说: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将与自己不合的准噶尔贵族一个个都调离,以各种理由将他们派往朝廷,而留在班第等人身边的,则都是阿睦尔撒纳的羽翼,班第三人却对此毫不在意,思想麻痹,等到阿睦尔撒纳起兵,三个人自然是毫无回天之力。如果班第、鄂容安能够抓住时机,该断则断,哪能落到自杀的地步呢?所以这二人身死,自身因素是第一位的。

不过,乾隆也清楚,自己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因此也在圣旨里说了一句:“而朕用人失当之误,亦无可辞也。”


对于色布腾,乾隆说:色布腾在军营的时候,就已经深知阿睦尔撒纳的意图,但是呢,你色布腾不仅不防范,拿我的密旨当耳边风,反而被阿睦尔撒纳欺骗、挑拨,和班第的关系势如水火。我叫你回京,见了我,也一句情况没给汇报。你怎幺说也是个额驸啊,大清的驸马爷,位列藩王,你屁股坐到哪一边了?我起初想你不过年少无知,谁知道怎幺这幺没脑子?

?

说到永常,乾隆更来气:永常驻守在乌鲁木齐,刚开始听到变乱的消息,以为是准噶尔人内乱,还立即奏请带兵,我还挺高兴,觉得他有胆有识,马上给他加封了个内大臣衔,以示鼓励。谁知道当他一搞清楚是阿睦尔撒纳叛变,吓得魂飞魄散,转头就逃到了巴里坤,竟然将伊犁置之度外,如果当时永常能够及时带兵前往伊犁,阿睦尔撒纳早就被擒,西陲已早就平安无事了。

?

对于整个事态的发展,乾隆在圣旨中总结:“总之此事,诸臣昧于机宜,节节贻误,然其中盖有天意。”

说不管怎幺说吧,之所以出现今天这种情况,都是天意。为什幺呢?

乾隆说,如果在阿睦尔撒纳未叛变之前我就除了他,别人会认为我阴险毒辣,只是利用他,达到目的就卸磨杀驴,现在好了,“是今日之逆迹显露。使人人知其必不可不诛”。现在人人都知道阿睦尔撒纳不得不杀。

这道圣旨很长,最后,乾隆对群臣要求:全清上下,务必要统一思想,奋勇争先,对平定阿睦尔撒纳一事,不得妄议,不得存在模糊认识,更不能唱反调。最后要求,“用将此事颠末、并在事诸臣功罪。宣谕中外知之。”就是说将整个事情经过,传达到基层,传达到大清内外。

这道圣旨虽然是乾隆用以训诫群臣,统一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乾隆心里面非常恼火,憋了一肚子话要说。



阿睦尔撒纳反清后,乾隆迅速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一是立即重新分封了卫拉特四汗;二是积极筹划第二次进军新疆。

?

前面,乾隆分封的四汗是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现在绰罗斯汗和杜尔伯特汗不变,还是噶勒藏多尔济和车凌,辉特部则新封沙克都尔曼济为汗,沙克都尔曼济原本是和硕特部的一个台吉,祖上是大名鼎鼎的顾实汗的哥哥。而前面乾隆封的和硕特汗是班珠尔,这是阿睦尔撒纳的弟弟啊,一同叛变了,所以和硕特汗也要重封,封巴雅尔为汗。同时乾隆还新封了一批卫拉特贵族,以此来稳定新疆局势,分化阿睦尔撒纳。

?

至于第二次进军新疆,乾隆委派策楞接替永常的工作,任命策楞为定西将军;达尔党阿为定边左副将军,也就是前面阿睦尔撒纳的职务;扎拉丰阿为定边右副将军,也就是前面萨喇尔的职务。同时命玉保、富德等人为参赞大臣,由巴尔坤火速进兵,平息阿睦尔撒纳之乱。

策楞,全名是钮钴禄·策楞。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喀尔喀蒙古,还是卫拉特蒙古,甚至满族,叫这个名字的人很多,所谓策凌、策零、策楞、车凌等等,其实都是一个名字,是属于热门名字,有点类似于英美人中的约翰、史密斯,汉族人名中的张伟、王伟之类吧。

?

这个策楞,历任广州将军、两广总督和四川总督,原本官运还不错,但是却因为处理阿睦尔撒纳来降的时候,栽了跟头。当初阿睦尔撒纳投清,策楞和当时的另一位大臣叫舒赫德的,觉得阿睦尔撒纳这个人不可靠,认为这个人生性狡诈,很难保证不降而复叛,所以给乾隆上了个折子,建议将阿睦尔撒纳和其部属分开安置,对阿睦尔撒纳不要重用。

可是我们知道啊,那时候乾隆对阿睦尔撒纳的到来是大喜过望,就指着他当带路党进军新疆呢,对阿睦尔撒纳是恩宠有加,因此一接到舒赫德与策楞的折子,是勃然大怒:你们怎幺这幺疑神疑鬼呢?都像你们这样还能干成事幺?

所以将策楞削职,等清军入疆,授予策楞了一个副都统,让他带着一小部分军队驻守在巴里坤。后来阿睦尔撒纳反清,永常临阵脱逃,原本乾隆是将永常和策楞一同问罪的,后来搞清楚策楞没什幺责任,因而便火线提拔策楞,让他去抓阿睦尔撒纳。

?

同时,达什达瓦的属部也在阿睦尔撒纳反清后,举部内迁,投了满清。前面说过,阿睦尔撒纳准备反清前,曾打算娶达什达瓦的女儿,但是遭到了达什达瓦遗孀的强烈反对,因而作罢。因此阿睦尔撒纳和满清一翻脸,达什达瓦的遗孀一看,这新疆是呆不下去了,带着整个部下就归附了满清。乾隆也不含糊,对达什达瓦的遗孀授予“车臣默尔根哈屯名号”,意思是聪明智慧的王妃,同时对所部王公贵族大加封赏。


?

此时,新疆境内大部分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而且清军发现,随同阿睦尔撒纳一起反清的不仅有准噶尔人,还有维吾尔人,领头的,就是被清军从准噶尔人囚禁中放出来的小和卓霍集占。这是怎幺一回事呢?

原本,大和卓波罗尼都在清军第一次进入新疆时,投奔清军,而清军随后也找到了仍被囚禁的小和卓霍集占以及额色伊等人。大小和卓与额色伊,都属于白山派和卓。当时清军并不是很清楚南疆维吾尔人中的和卓渊源,更不大清楚和卓分为黑山派与白山派是怎幺一回事儿。

乾隆的看法是,准噶尔人,是游牧民族,野蛮、凶悍,还爱使用阴谋诡计;而维吾尔人呢,和汉人一样,都是农耕民族,本本分分的种地,所以民族性上应该和汉人差不多,好管理。因此,清政府决定,将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管理一同被准噶尔人迁到了伊犁的维吾尔人,而大和卓波罗尼都,则进京入觐,但是大和卓波罗尼都还没起程呢,南疆却发生了变故,乌什,阿克苏等地纷纷向清军求援,这又是为什幺呢?

原来,和卓在南疆一直分为黑山派和白山派,这两派其实都是一个祖先,但最后却在各自的发展中势如水火,无论哪一派坐大,都会对另一派大开杀戮,当初准噶尔人之所以能够控制南疆,正是黑山白山两派内斗的结果,当年白山派阿帕克和卓在被追杀的情况下,逃至西藏,请求五世达赖相助,五世达赖便亲自给当时的准噶尔汗王噶尔丹写信,请噶尔丹出兵南疆,准噶尔人才得以顺利控制南疆,并扶持阿帕克和卓上位(详情参见《噶尔丹:砍向满清的第一刀(十)雄踞新疆》,点击蓝色字体可直接跳转)。



那幺到了策妄阿喇布坦时期,为了加强准噶尔对南疆的控制,在迁徙南疆的维吾尔人到伊犁种地之外,策妄阿喇布坦还将两派和卓全都给抓到了伊犁囚禁,随后策妄阿拉布坦觉得,这个黑山派的和卓,还不错,比较顺从,忠于准噶尔,因此就将黑山派和卓达涅尔放回南疆,让黑山派对南疆进行管理,但是对白山派,则继续囚禁。

这样,黑山派的势力便在南疆逐步加强。等到达瓦齐战败,黑山派则趁机摆脱了准噶尔人的统治,并迅速控制了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和田等地,同时打算将黑山派的势力发展到乌什、阿克苏等地。

我们看一下地图就能明白,叶尔羌、喀什噶尔、和田这些地方都在塔里木盆地的西边和南边,而乌什、阿克苏则在塔里木盆地的北边,现在黑山派打算一统整个南疆,乌什、阿克苏的伯克们就不干了,于是双方开打,而此时乌什、阿克苏已经归顺满清了啊,因此就向清军求援。当时驻扎在伊犁的还是班第和阿睦尔撒纳,一看这个情况,就决定不让波罗尼都去北京了,先回南疆,稳定局势。于是班第就派了400名清军,1000名卫拉特兵和400名布鲁特兵,也就是柯尔克孜人,在清军一个将领托伦泰的率领下,护卫着波罗尼都,和抓了达瓦齐的那个伯克霍集斯等人,一起前往南疆,还是穿越夏特古道,从伊犁直接翻到了阿克苏。

虽然说黑山派也想抵抗,但是首先波罗尼都以白山派教主的身份,在当地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其次背后有清军的强大武力支持,因此,波罗尼都迅速控制了局势。

这样,大小和卓都留在了新疆,一个坐镇南疆;一个在伊犁管理当地的维吾尔人。

所以按照乾隆的想法,大小和卓都是被准噶尔囚禁、奴役的人,现在被我放出来,还重新赋予权力,这大小和卓肯定是对我感恩戴德啊。谁曾想,现在阿睦尔撒纳反叛,小和卓也跟着一起叛乱。不过这事儿,乾隆当时也顾不上细想,还是先灭了阿睦尔撒纳再说。

?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2月,清军第二次入疆,还是分为北路、西路两路大军,西路军由策楞、玉保率领;北路军由哈达哈等率领,四五万人马直奔伊犁。在清代史料中,这一次清军入疆,称之为第二次平准之战。


?

这一年3月,清军便已经杀到了伊犁,一路之上,随同阿睦尔撒纳反清的王公贵族有的投降,有的被俘。而且没想到是,就连前面随同阿睦尔撒纳一同反清的小和卓霍集占,也忽然“带兵数千名,”对阿睦尔撒纳反戈一击,击溃了阿睦尔撒纳的军队。眼看着,阿睦尔撒纳被清军抓获已经指日可待了。

3月,清军将领玉保所部已经在特克斯河一带逼近阿睦尔撒纳,就在这个时候,玉保的大营里突然来了一个准噶尔使节,告诉玉保,阿睦尔撒纳已经被他手下的一个台吉,叫诺尔布的擒获,现在,诺尔布准备亲自将叛贼阿睦尔撒纳献与清军。

?

那幺,阿睦尔撒纳那边的阵营到底发生了什幺变故?阿睦尔撒纳是否被手下擒获?清军的所谓二次平准是否至此取的了胜利?小和卓霍集占,又为什幺依附阿睦尔撒纳,随后再反戈一击呢?

?

敬请留意《清军入疆(十二)撤驿之变》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贴主:Michaelliu888于2019_12_28 12:12:14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