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清军入疆(六)汗国的崩溃(西域系列之二十九)

2020-01-05 04:00:54

原创  半路一把刀

们现在回顾一下自从噶尔丹策零死后,到阿睦尔撒纳投清这一段历史,如今,对我们这些后世的人来说,是看的再清楚不过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之所以人心离散、到了崩溃的地步,怪不得别人,完全是这些准噶尔王公贵族们自己作的,好像都是一心一意要把自己折腾垮了才行。

而且我们放眼看看准噶尔当时的外部环境,东边是已经征服内外蒙古的强大满清,东南和南边的青藏高原,也已经是清政府的地盘了,人家惦记你都惦记了祖孙三辈了,当然你打人家也打了祖孙三辈了,这是随时随地都要灭了你的主儿;西边的哈萨克虽然对准噶尔来说相对不足虑,但也是一二百年的世仇了,那是一有机会就会报仇雪恨的老邻居;更西边和北边,是野心勃勃,流氓+恶棍的沙皇俄国,你强大的时候,那都是能咬下来你一块算一块的角色,更何况你不停的内乱?

你准噶尔处在这幺一个强邻环伺的环境中,南疆还都是维吾尔人,你还这幺闹腾,这完全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这些问题,今天的我们当然是一眼就能看明白,可是为什幺当时的那些当事人们却看不到?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完全是被权力蒙住了双眼。

 

我前面说过,史料显示,早期满清本身并没有直接征服准噶尔的想法,至少,康熙、雍正是没有,对康熙来说,准噶尔得其地不足以耕耘,得其民不足以驱使,所以对准噶尔的方针是积极防御。其实对于满清皇帝来说,只要你周边政权表示臣服,承认天朝是宗主,就可以了,以显示天朝的怀柔、仁德。

 



好了,现在你自己不歇气的自残,又遇上乾隆这样一位好大喜功的,不灭了你才叫奇怪呢。

所以在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说了一段很能反映其内心想法的话:“此正可乘之机,若失此不图,再阅数年,伊事势稍定,必将故智复萌,然后仓猝备御,其劳费必且更倍于今。”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正是一个解决准噶尔的大好机会,如果咱们不抓住这次机会,等再过两年,人家缓过劲了,那肯定还是和以前一样是咱们的一个心腹大患,到时候人家来打咱们,咱们再防御,花钱花的更多——这一层意思是主要算经济账——有人不是觉得跑新疆那幺远的去打准噶尔,太耗费国力吗?不对,其实现在打准噶尔是最经济划算的。

接下来乾隆又谈了他的实际困难,说:“况伊之宗族车凌、车凌乌巴什等、率众接诚。至万有余人。亦当思所以安插之。朕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即将车凌等分驻游牧。众建以分其势。”

这段是说:更何况现在准噶尔的三车凌等等等等都投诚过来一万多人了,安置的地方也不够啊。所以我琢磨着,明年咱们兵分两路进兵直捣伊犁,这样也好将三车凌分别安置啊——请注意,乾隆这句的原话是“分驻游牧。众建以分其势。”意思是不能安置在一起,要分开安置不相连,从而分散这些人,让他们成不了气候——呵呵,后面乾隆就是这幺干的,这就为后来留下了个导火索。

最后乾隆总结:“此从前数十年未了之局。朕再四思维。有不得不办之势。”

这个总结才是乾隆的心声:这是几十年都没干成的一件事儿啊,一大块心病,所以我想过来想过去,这件事儿现在是到了不得不办的时候!

 

其实,乾隆还有没说出来的话,就是大量准噶尔人(含杜尔伯特人)来降,也给他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喀尔喀蒙古各部的不满。为什幺啊?因为这些准噶尔人来了,你得安排游牧地、接济牛羊、草料之类生活物资吧?那幺这些东西从哪儿出?自然主要是从喀尔喀蒙古那边出,这就引起了喀尔喀蒙古的不满,这一家伙来这幺多人,都要救济,你让喀尔喀蒙古喝西北风啊?

第二是来归降的准噶尔人也出现大量不满的情况,或者更进一步说,有奸细。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来降人员对草场安置不满意,比如有些人提出来,要安置在和新疆接壤的一些地方,乾隆这能放心吗?肯定不行,你要是再闹起事儿来怎幺办?所以原则上都是往东边安排。至于奸细,俄国人的史料说,清政府抓获了一些来了又后悔的准噶尔人,秘密和达瓦齐联系,准备和满清为敌——当然俄国人这个史料很可能有所夸大,但是不满意的人肯定会有,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是准噶尔汗国存在一天,这些来归附的准噶尔人就会有一个选择:满清不行咱们还可以再打回去啊。

因此只有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才不会让你再有这种选择。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满清征服准噶尔,也的确是机会稍纵即逝。这个倒不是说是乾隆所认为的准噶尔内斗,因而衰弱的机会,这的确是一方面。但我们放眼后来来看,如果当时满清没有将新疆纳入版图,很快,准噶尔,或者说新疆,也是俄国盘里的菜,换句话说,满清政府当时如果稍一迟疑,新疆就成了俄国人的了。因为当时俄国正忙着吞并哈萨克等中亚领土呢,还不是太顾的上准噶尔——事实上,现在新疆以北,额尔齐斯河的广大地区,当时已经开始被沙俄蚕食了。

 

而且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看,客观的说,无论满清这边还是准噶尔这边,谁强大了都必定会吞并谁,他们的关系很像是两家相互竞争、扩展的公司。所以乾隆说的那些话,也是实情。假设满清内讧、衰弱了,准噶尔肯定也是不会放过机会,那绝对也是要大军东进,先吞了喀尔喀,之后再举兵南下,一统中原的。满清公司的CEO乾隆,理念是要做大中华片区唯一的托拉斯,垄断经营;而准噶尔公司的历任CEO们,终极理念是要恢复祖上的欧亚国际跨国集团公司,你大中华片区也不过是四个子公司之一。看明白这一层,我们就会知道,双方的兼并不可避免,就看谁能稳定发展、抓住机会了。

 

就在乾隆已经铁了心决定征服准噶尔之后的两个月,准噶尔的一位高管:阿睦尔撒纳来了。

阿睦尔撒纳的到来,对乾隆来说,那是大喜过望啊。自己前面先是盼着达瓦齐来投奔,没想到人家胜出了,后来又盼着纳墨库济尔噶尔开投奔,谁料又很快兵败被杀,现在终于来了个准噶尔的大号人物,这真是太需要了。

 

所以乾隆说: “阿睦尔撒纳,乃最要之人。伊若来降,明年进兵,大有裨益。”

这个阿睦尔撒纳,准噶尔的重要角色,他要是来了,对咱们明年打准噶尔,是能起到巨大作用的啊。

对乾隆来说,他太需要一个阿睦尔撒纳这样的人了:熟悉准噶尔内情、又有一定威望和才干,因此乾隆对阿睦尔撒纳厚加封赏,就很容易理解。

阿睦尔撒纳呢?是一心想着干掉达瓦齐,所以一到了满清,就竭力建议满清出兵去打达瓦齐,这下双方是一拍即合,想法高度一致。所以乾隆专门指示自己的军机大臣们:阿睦尔撒纳现在来了,大家不要把他当做外人,只要他有什幺建议,你们就要认真对待,和他商议,协助他工作。

我们要知道,清代虽然没有宰相了——其实明代就没了——但是军机大臣们的地位是相当于宰相的,那是皇帝最贴身的近臣。所以乾隆对阿睦尔撒纳,基本就是当做军机大臣来对待了。

 

乾隆十九年下半年,满清政府全力备战,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马匹、粮草、牛羊,分别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内外蒙古调遣军队,在边境集结。按照俄国人的说法:“清帝国当局和司令部忙坏了手脚。”“清军司令部决定让全体士兵骑马,这就掀起了大规模强征战马的浪潮。当局毫不犹豫地收走了在外贝加尔守卫俄中边界的边防军的马匹和骆驼,并在半路上不管商人们的死活拦截商队,夺走他们的马匹和骆驼,一切服从于准备决定性的进攻。”“每个士兵都装备了火枪、马刀、梭镖40支装的弓箭,部队还拥有强大的炮兵。”

总之,完全是举全国之力来准备进攻准噶尔。

为了更好的统一思想,乾隆一方面做喀尔喀诸部的工作,说准噶尔人是你们的宿敌,打这一仗,是为我打,更是为喀尔喀打,只要咱们能收拾了准噶尔部,你们的受他们威胁的苦日子,也就到头了。另一方面,乾隆召集满族的各个王公们做了个工作报告,讲了三层意思,一是现在收了这幺多来降的准噶尔人,不好安排。当初如果不收,是我们不仁厚,不符合我天朝上邦、仁义之君的形象,但是现在收了呢,如果一直让他们依附喀尔喀放牧,喀尔喀也消化不了,早晚要起争端;二是准噶尔人现在是元气大伤,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是元气恢复了呢?到时候咱们更劳民伤财,还不如现在一举解决,一劳永逸。我看《明史》,只要是明政权国力衰弱,必定就受制于额森(又译为也先,准噶尔人早期领袖之一,详情可查看历史消息《噶尔丹:砍向满清的第一刀(四)也先崛起》和《噶尔丹:砍向满清的第一刀(五)非黄金家族之汗》点击蓝色字体可直接跳转);三是现在满族人大不如前,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和勇气,日渐懦弱,这样下去以后怎幺得了?!所以要在此次征战中“振兴旧俗”,恢复当年八旗铁骑的威猛。


 

这样,到了乾隆二十年农历的二月,满清大军终于浩浩荡荡的就奔着新疆来了。

这一次进军新疆,清军还是兵分两路,北路的主帅是博尔济吉特·班第,被授为定北大将军。这位班第,履历丰富,当过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还担任过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同时在西藏、青海都工作过,当过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等等,还三次担任军机大臣。

乾隆给班第配的副手,就是阿睦尔撒纳,被授为定边左副将军。这是北路,同时那个投降过来的玛木特也在北路。北路大军的进军路线是从外蒙古进入阿勒泰地区,渡过乌伦古河、青格里河,直入博尔塔拉;

另一路是西路。西路大军的统帅是被授为定西将军的永常。这位永常姓董鄂氏,是从三等侍卫起家,一路干上来的一位将领。三等侍卫你不要以为只是一个警卫员,实际上在清代,侍卫不仅有严格的定额,而且都是从满蒙勋贵家庭中挑选或者直接从武进士中提拔的,是五品官,相当于现在师级干部,放在地方上就是个地州级官员或者厅长。所以人家永常起步就很高。

那幺给永常配的副手是谁呢,就是最早投降过来的萨喇尔,是授为定边右副将军。北路的进军路线是今天的兰新线,从巴里坤出发,经乌鲁木齐抵达博尔塔拉。两路大军是预计在博尔塔拉汇和后,农历五月直捣伊犁。

《圣武记》记载,北路、西路分别率领士兵两万五千人,马七万匹,两位副帅,也就是阿睦尔撒纳和萨喇尔各率领三千人作为先锋部队,其他的三车凌等来降的人员都带着自己的部众,随着大军跟进。


 

为了充分发挥阿睦尔撒纳、三车凌和萨喇尔等人的作用,乾隆专门向准噶尔人民群众宣传,说是只要大家跟阿睦尔撒纳、三车凌一样投降,不仅一切照旧,而且厚加封赏,所以乾隆下达统战工作精神,说:“有车凌、阿睦尔撒纳族属,欲行内附者,朕亦一体施恩。“

说只要是车凌、阿睦尔撒纳的老部众,只要归降,一视同仁。

那幺对不是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的部众呢?

乾隆说:“其余有众,如谓达瓦齐既弑其主,又绝人嗣,思念大义,不甘为彼臣仆,慕朕德化,抒诚来降者,朕亦同车凌、阿睦尔撒纳等,一体抚恤,使居原游牧处,不令他徙。”

就是说:其他的人,只要你不愿意和达瓦齐这个弑杀篡位的人同流合污的,有正义感的,向往天朝先进文化的,我这里一律优待,让你们还在老地方放牧,不做改变。

而且乾隆最后还不忘强调一句:“总之先来者先受朕恩,后来者后蒙朕惠。”

这是说反正你们先来的先受益,后来的后受益。言下之意还不如早点过来受益。

 

然而等清军一进入新疆,让乾隆万万没想到的是,根本没那幺费事,自己使了吃奶的劲儿,做的这些准备,根本没派上用场。清军所到之处,准噶尔人是望风而降,几乎是兵不血刃,长驱直入,整个准噶尔汗国是分崩离析,根本无人抵抗。所谓是“大兵所到,不烦一矢,皆已稽首归诚”,就是说清军这边连一枝箭还都没射呢,人家稀里哗啦的就都投诚了。


这是为什幺呢?

当然,首先是准噶尔部因为连年内斗,元气大伤,所以俄国人的史料说,当时准噶尔人的生活已经穷苦到了极点,饭都吃不上了,还打什幺架?其次,则是内斗导致准噶尔上层的大量降清,使得整个准噶尔部已经人心离散,一盘散沙。最后,关键的一点是阿睦尔撒纳等人的影响力。阿睦尔撒纳也好,萨喇尔也好,或者三车凌等等已经降清的准噶尔贵族,这时候宛然就是挽救自己同胞于水火之中的救星啊,所以史料记载,当时大军所到之处,准噶尔人是“壶浆夹路”,就是说提着吃的喝的,夹道欢迎啊,所以满清的将领感慨“为亘古所未有”,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

当然,也有史料说,其实阿睦尔撒纳在收服准噶尔的整个过程中作用没那幺大,准噶尔人大面积投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准噶尔本身人心离散、民不聊生的问题。但不管怎幺说吧,总之阿睦尔撒纳和萨喇尔,一路之上就光忙着招降了。到最后搞的清政府光安置投降的人都安置不过来,乾隆是赶紧调派得力大员,专门前往去安置络绎不绝投降的准噶尔人。

 

到了农历四月,清军的两路大军就已经到了博尔塔拉,开始向伊犁挺进。

 

那幺,清军浩浩荡荡的进入新疆,达瓦齐在干什幺?面对土崩瓦解的局面,达瓦齐又将如何反抗?他的结局又会怎样?轻轻松松就得到了新疆的乾隆将如何安排?阿睦尔撒纳又为了什幺而对清政府的安排不满呢?

 

敬请留意《清军入疆(七)分封四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