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维新变法才开始,正是用人之际,光绪为什么罢免帝师翁同龢?

2020-12-22 17:05:02


史在人为12-04 01:00



翁同龢不仅被革职,而且还是“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对于一个官员而言,仅仅是革职,其实并不致命。

毕竟被革职之后,将来极有可能官复原职。

可一旦用上了“永不叙用”这四个字,那就等于是仕途生涯彻底结束,再也没有起复之日。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光绪所颁布的上谕只是将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然而到了十月之时,对于将翁同龢革职之事,又追加了一份上谕,才用了“永不叙用”这四个字。

也是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光绪颁布了《定国是诏》,然后才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翁同龢作为光绪帝师,又一向站在光绪这一边。

可是,当时变法才拉开序幕,光绪为什么却要在用人之际将翁同龢开缺回籍?

将翁同龢开缺回籍之事,其实既可以说是光绪的想法,但又不是光绪所能决定的事。

慈禧在归政之后虽然搬进了颐和园,可是谁都知道,权力仍然掌控在这个老太太的手上。

至于光绪?

慈禧根本没打算给他权力,尤其是官员任免这样关乎根本权力的权力,她更不可能交到光绪手上。


当时朝廷所任命的大官,无一不是先去给慈禧磕头谢恩,然后才象征性地给光绪磕头谢恩。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所有大官都心知肚明,他们的权势得自慈禧,而不是光绪。

而当时翁同龢归为帝师,又是协办大学士,又是户部尚书,妥妥的从一品大员。

对于从一品大员,光绪其实根本就没有任免权。

这也就是说当时光绪之所以能够将翁同龢开缺回籍,真正在背后操纵这件事的人实际上是慈禧。

维新变法展开了之后,翁同龢遭到了很多人的弹劾。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所颁布的上谕批评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每于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


对于翁同龢的批评,其实并非虚言。

翁同龢自从被提拔,掌控了一定实权之后,的确有些狂妄,几乎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

不论是慈禧那一派的人,还是光绪这一派的人,其实很多少人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翁同龢的排挤。

而且这个时候变法已经展开,翁同龢虽然看似支持变法,可对于变法之事,还不如康有为半桶水。

翁同龢又仗着帝师的身份,隐有凌驾于光绪之上的架势,这必然非光绪所乐见。

光绪之所以发动变法,其实就是为了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

而翁同龢却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了凌驾于光绪之上的架势,这让光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

慈禧那一派的人为了打击光绪和维新变法,从而弹劾翁同龢,并且向光绪不断地施加压力。


慈禧一旦给光绪施加压力,光绪又能怎么办?

唯有妥协而已。

光绪将翁同龢革职,不仅让后党少了一个攻击他的借口,也能让他进一步巩固手中仅有的权力。

至少不用再被翁同龢分权,或者说不用再担心翁同龢给变法添乱。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光绪才做出了顺水推舟的事,从而将翁同龢开缺回籍。

而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之时,对于翁同龢革职之事所追加的那一份上谕,则一点也不关光绪的事。

当年八月,慈禧已经控制了光绪,从而再一次训政。

这时候的光绪不仅没有资格再颁布上谕,甚至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已经成为了皇宫之中的阶下囚。

这也就是说这一次的上谕内容完完全全就是慈禧的意思,包括永不叙用翁同龢这个决定。


从这一点来说,光绪在四月将翁同龢开缺回籍,实际上已经顾念到了两人之间的师生之谊。

也可以说是对翁同龢的一种保护,毕竟让翁同龢继续做下去,他后来的结局其实只会更惨。

而慈禧在翁同龢已经被开缺回籍之后还要追加上谕,除了是给之前被翁同龢排挤的人出一口气之外,还有另一层用意。

那就是在警告所有人,千万不要像光绪和翁同龢那样忤逆慈禧,否则即便不在庙堂了,也一样追责。

光绪终究还是能力太一般,又没有主见,又没有智谋,又没有手腕,又信错了人,又用错了人。

维新变法,注定失败。